在湖南永州江永县的大瑶山深处,有个曾因家贫辍学的放牛娃,他凭借一盏煤油灯、一本旧字典,走出了逆境,并完成华丽蜕变,他就是曾凡忠——国内多所高校特聘教授、剪纸非遗传承人、企业家、慈善家。从放牛娃到跨界通才,他以知识为刃劈开命运枷锁,以爱心为灯点亮无限希望,书写了一段震撼人心的奋斗史。
寒门求学:煤油灯下的觉醒
曾凡忠于1972年出生于江永县源口瑶族乡的一个贫困家庭,家境清贫成为他人生的第一重考验:父亲早逝,母亲独自承担家庭重担。五年级那年,因交不起学费,曾凡忠被迫辍学。白天,他背着旧书包一边放牛一边看书,承担起家庭部分劳动责任;夜晚,他借着微弱的煤油灯苦读,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昏黄的煤油灯照亮了曾凡忠漫长而艰苦的求学之路,家中仅有的旧字典被他翻阅得几乎破损。为解决学费问题,他上山砍柴、摘野果换取学费,复学后终于考上了初中。煤油灯的光晕里,映照着他对知识的渴望及对未来的憧憬,后来他考入道县师范,随后两年又通过自学考试,获得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自考文凭,这段经历铸就了他一生坚韧不拔的毅力。
从“斜杠青年”到博士:让非遗扎根乡土
师范毕业后,曾凡忠并未满足于现状,他白天坚守讲台传道授业,夜晚则沉浸于书海苦读。历经二十余载,他获得“文学艺术双博士”学位,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学科叠加,而是深度融合与跨界创新的典范。他的学术轨迹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推动了多维度知识的交融。
曾凡忠认为扶贫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援助,更是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深耕。江永县“金凤凰乡村艺术图书馆”的创办,正是他推动文化扶贫的典型实践。数千册图书的捐赠,不只是简单的数量堆积,而是通过精心选书,涵盖文学、科技、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内容,针对不同年龄层与阅读需求而配置,确保乡村孩子能够接触到优质的精神食粮。曾凡忠还亲自策划开设剪纸、书法等公益课堂,让乡村儿童在家门口就能体验文化艺术的魅力。公益课堂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艺术素养,更点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他说:“文化扶贫的深层意义在于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爱的传递:20年照亮140个寒门学子路
“绝不能让孩子走我的失学路。”这是曾凡忠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誓言。2002年,事业初见起色,他便设立了教育基金会,将企业每年20%的利润专款专用,投入到寒门学子的助学行动中。这份承诺不仅仅是经济资助的数字,更是他对过往苦难岁月的情感回应。二十年来,他的足迹遍布湘桂黔滇赣五省的偏远山区,深入田间地头,走访贫困家庭,亲自聆听受助学生的故事与诉求。每一次踏上泥泞山路,都是一次对童年记忆的回望,也是对未来希望的播撒。
助学之路并非轻松坦途。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许多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难以被社会关注。曾凡忠不依赖于表面材料和数据,他坚持实地考察,亲自入户走访,确认每一位受助对象的实际情况,将有限的资源精准投向最需要的地方。每到一户贫困学生家中,他不仅带去助学金、书包、文具,还带去关怀与鼓励,把自己的成长故事娓娓道来,点燃孩子们心中的希望之火。
二十年间,曾凡忠累计资助140余名寒门学子完成学业,捐资捐物总额超过300万元。他注重“物质+精神”双重激励,不仅提供学费和生活补贴,还设立“梦想奖学金”,他用亲身经历告诉孩子们:“无论出身多么卑微,只要心怀梦想,就有改变命运的可能。”贵州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的五个孤儿、湖南江永县卢某俊三兄弟,都曾得到他的关爱。这些孩子中,有的已考入重点高校,有的成为基层教师、有的回到家乡反哺社会,助学行动转化为一股正能量的暖流。
教育创新:师范课堂里的非遗传承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兼具文化底蕴与创新能力的人才。曾凡忠作为多所大学的特聘教授,深知传统知识与现代教育的融合价值,他构建起独具特色的“非遗+师范”课程体系,学生们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还参与剪纸、葫芦丝、竹竿舞等非遗技艺实践,成为文化传承的践行者。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课程中,曾凡忠创新性地将民族音乐、舞蹈与传统节令文化融入教学设计。教材捐赠是教育创新的重要补充,三万册教材的持续投入,为各级师范院校提供了丰富的非遗教学资源,教材内容涵盖非遗技艺、民族音乐、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法等多个模块。
曾凡忠曾在其捐赠图书的扉页上写道:“每一本书都是一粒火种,愿它点燃更多人的星空。”这句话诠释了知识传播的意义。他不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富有情怀的艺术践行者。他对时代的回应,既理性又深情——以才华书写人生,以大爱温暖人间。他的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光芒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照亮他人而汇聚成星河,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永恒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