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延斌(水务)的头像

杨延斌(水务)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03
分享

岳父的英雄事

我的岳父陈志华是山东曹县人。他的抗日传奇故事开始于1942年春夏之交。不管我多么难以置信,一个14岁少年,竟能举起抗日救国的旗帜。他带动四个小伙伴,创建了一支抗日队伍。陈志华是队伍发起人,加上一身好拳脚,又识字,就顺理当上队长。

他们决定隐瞒姓名,只以老大老二排序相称。岳父排行老二。五弟兄所以敢赤手空拳远离家乡,除岳父之外,另四个弟兄也学了一身拳脚功夫。他们一路两眼一抹黑,走到哪儿也不敢问,走累了,就找个地方躲起来歇歇脚再赶路。

有一天,他们在就近一个村庄想讨口吃的,突然听到枪响和几个人的大喊大叫声。他们藏到天黑后摸进村里,小心靠近一个亮着火把的地方,发现有两个人被吊在树上,旁边有两个挎着盒子枪的伪军,歪着脑袋斜叼着烟倚在墙上,懒洋洋似睡非睡的样子。

五弟兄认为被吊在树上的一定是打鬼子的人,他们决定瞅冷子干掉两个伪军,一是练练胆儿,二是想缴获两把枪。

陈志华指挥的首战,竟然用上“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战术。他们直到确定俩伪军都倒地睡着了,才悄悄摸上去,突然一起出手,砸碎那俩伪军的头。

他们把被吊在树上的两个人放下来。陈志华见两人伤得不省人事,决定先把他两背到村外小树林隐藏起来。

两个伤者苏醒后,因为黑夜里看不清五弟兄的脸面,就通过来回几句话,确定救他们的不像什么部队。

陈志华弄清救下的是两个受伤后掉队的八路军,就把五弟兄要杀鬼子除汉奸的想法,告诉两个八路军伤员。两位伤员说是八路军独立团的,问他们知不知道八路军?陈志华大笑着回答,我们就想找到八路军。

五弟兄消灭了两个伪军,缴获两把盒子枪,最重要的是,他们救下了两个八路军伤员,这等于游击队刚刚成立,就遇见了八路军。

天亮后,有一个排的伪军,发现两个八路军伤员不见了,再看看两个被砸碎脑袋的伪军尸体,就胡乱放了一阵枪,慌乱地集合队伍撤走了。

两个伤员说村里有八路军的堡垒户。陈志华和老大在村里找到那户人家的老大爷。

五弟兄和两位八路军伤员,在堡垒户老大爷帮助下,躲进沟壑里隐蔽起来。老大爷告诉陈志华,这个地方是河南省兰县(现兰考县)。

在日后的几十天里,老大爷都在半夜给他们送干粮。老大爷告诉他们,自从打死两个伪军,村里再也没来过敌人。

五弟兄看护两个八路军战士养伤,两个伤员就帮着五少年练习射击,教他们怎样和鬼子、伪军打游击周旋。从此,兰县方圆百十里成了五少年的游击战场。

两个被救的八路军,根本不知道五个人是十四五岁的少年,更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

两个伪军被消灭后,这事越传越夸大,逐渐传遍十里八乡,日久天长,越传越神。后来就形成相对一致的版本:有一支一百多人的八路军便衣队,昼伏夜行在兰县周围,专杀作恶多端的日伪汉奸和胆敢小股出动的日本鬼子。

自从五少年杀了两个伪军,当地的汉奸队伍还真老实多了,小股鬼子也不敢明目张胆下村烧杀抢掠。

以陈志华为首的“五弟兄游击队”在16岁前,已经发展到一百多人,除用步枪机枪的战士外,都挎上双匣子枪。更神奇的是,游击队用缴获伪军的自行车为我所用,使他们能够对敌人目标,发起突然袭击,并能快打快撤,给敌人造成附近有一支神出鬼没的抗日队伍的假象。

陈志华领导的游击队,和八路军部队有过多次协同作战,歼灭了几个小股鬼子和伪军部队,拔掉几处鬼子据点,在当地打出了威风。最重要的是震慑了伪军和或明或暗的汉奸。

小鬼子虽然强势,但陈志华率领一队人马杀鬼子除汉奸,绝对不打无把握之仗。即便杀一个鬼子,他也会投入十倍于敌的力量,绝不给敌人以还手之力。他要把总体的劣势变成局部优势,不出手便罢,一旦出手,就稳准狠地打击敌人。

陈志华打仗,除了力争取得歼灭性胜利外,还要强调速战速决,能打就快打,打不了就快撤,要打就把敌人打死,尽量不打伤敌人,因为受伤的鬼子养好了伤,会怀着报仇心态,战斗力会比受伤前勇猛。

岳父一旦决定要消灭哪一小股鬼子,就一定要做好充足准备。这一点作为经验,在队伍成为八路军后得到推广。岳父主张,就是打掉三个鬼子,也是打掉鬼子一个战斗小组的建制。因为鬼子兵力不够,战场已经出现娃娃兵和老头兵,咱们认可成建制消灭鬼子一个班,也强于打散一个团。

1944年夏天,游击队得到有三个鬼子押着十几个被绑着胳膊的国民党兵,正大摇大摆走在路上的消息,陈志华气得大骂那十几个国民党军人不像男人。他生气归生气,认为被日军俘虏的毕竟是中国人,就决定解救他们。

游击队以绝对优势,突然发起攻击,击毙了三个鬼子。不过结果也很让大家感到意外,十几个国民党兵,坚决要求参加八路军。其中有两个人,在之后的解放战争中,也和岳父在贾汪同一场战斗中负伤,1958年又一同支援北大荒开发建设。

陈志华不善言辞,成为我岳父后,只要说起游击队,就满脸洋溢着自豪。游击队加入八路军之前,在对鬼子的游击战斗中,从没牺牲过一个战士。他打仗的诀窍是,要造成发起战斗的突然性,绝不给对方留还手余地。

在抗日战争后期,岳父带领的“五弟兄游击队”,集体参加了八路军,隶属于华东野战军序列的独立团。因为岳父积累了丰富的对日作战经验,被八路军独立团首长当作敢死队使用。

五弟兄都在敢死队。正好全队有四个班,老大老三老四老五,依次担任各班班长。

五弟兄在参加八路军时却闹出笑话。他们都信守约定,谁也不报真实姓名。花名册上只好写上“二排长”“一班长”“三班长”“四班长”“五班长”,中间缺个“二班长”。因为有个“五班长”,人们还以为敢死队是五个班呢。

“打仗是最残酷的事,也许几分钟前还说话的战友,几分钟后就牺牲了!”这是岳父给我讲故事时说的话。他率领的游击队在参加八路军后打大仗时,牺牲很多战士,其中,他亲眼看着四个弟兄在战斗中倒下去。

1981年春天,我所在的黑龙江省浩良河化肥厂,派我去徐州贾汪电厂实习,我把这个事告诉岳父时,发现他的表情像被电了一下似的。我一问才知道,岳父在淮海战役中的贾汪战斗中,头部又中了一枪。就是在那场贾汪战斗中,岳父成为“五弟兄游击队”中活着的惟一。

新中国建立后,岳父因为失忆,想不起老大老三老四老五姓甚名谁。他觉得无法面对父老乡亲,更觉得对不住死在战场的四个弟兄。

当地百姓把“五弟兄游击队”传得很神,说他们打鬼子、杀伪军、除汉奸,打一仗胜一仗,而且哪一仗死的都是鬼子或者伪军,说游击队个个神勇无比,特别是双手使匣子枪那个队长,枪法指哪打哪,吓得日伪汉奸和鬼子闻风丧胆。岳父听到这些,从未明确承认过那个队长就是他。一起走上战场的四个兄弟没回来,他感觉痛心疾首,曾想把这段历史陈封在心里。

我曾试图说服岳父:应该去找兰考县政府,去为那段光荣史作证。这不仅仅是为个人荣誉,也不是向当地要掌声、要待遇,而是为见证当年真正的抗战历史。再说,也说不定,当地写县志的文人们,会在民间调查当年“五弟兄游击队”事迹。可岳父每次都说:“弟兄们都死了。他们叫啥名我都说不上来,唉,算了吧!我比那些兄弟们多活了这么多年,组织给的待遇也挺高。知足了!”

岳父不愿看打仗的电影。我曾以《地道战》《地雷战》向岳父求证过:当年是这样吗?岳父说:“电影里不真实,战场上要比电影里残酷多了。我们好几次冬天打仗还穿着单衣单裤,经常把棉被绑在身上。棉衣裳就指望从死鬼子或死伪军身上扒下来。"

我曾经问岳父:你说过有几次战斗一枪都没打,就把鬼子消灭了。那是什么样的战斗?是巧合,还是你的智谋啊?岳父忍不住骄傲地笑着说:“哪有那么多巧合呀,全凭勇敢,大胆,细心手快!”

在抗战八十周年来临之前,我以岳父为原型,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英雄少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