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章旗的头像

信章旗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11/03
分享

零环兵法(短篇小说)

塞北的靶场,天高云淡,几朵白云像是被钉在了湛蓝的天幕上,一动不动。已是深秋,寒风像小刀子似的,刮得人脸生疼。白杨树早已落光了叶子,光秃秃的枝干在风中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是在为靶场上的新兵们伴奏。

新兵连的步枪射击训练已进行了半个月,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疲惫与期待交织的复杂表情。今天是个特殊日子——营首长张国庆要来视察训练情况。 关于张国庆的传说,早在新兵中间传遍了。有人说他曾在全军区大比武中五发子弹打出了五十环满分的成绩;有人说他能在八百米外一枪打中鸡蛋;更夸张的说法是,他曾经蒙着眼睛凭感觉命中三百米外的目标。每个人都带着几分敬畏,期待着这位传说中的“枪王”现身。

“立正!”值班排长突然一声口令,打破了靶场的寂静。 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投向入口处。一个身材挺拔的中年军官大步走来,肩章在阳光下闪着金光。他看上去四十多岁,脸庞棱角分明,皮肤是常年风吹日晒形成的古铜色。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双眼睛,锐利如鹰,扫视之处,新兵们都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板。 他就是张国庆,全军区闻名的射击标兵,现在的主管作战训练的副营长。 张国庆不苟言笑,往那一站,不怒自威。他简单向值班干部了解了一下训练进度,便直接走向射击地线。

“卧姿!瞄准!”训练场上,张国庆的声音洪亮有力,穿透寒风,清晰传入每个人耳中。

新兵们迅速趴成一排,据枪瞄准。

张国庆锐利的目光扫过,很快发现了问题——许多人的卧姿动作变形,据枪不稳,瞄准要领更是五花八门。有人腮帮子贴枪太紧,几乎要把眼镜挤掉;有人右手握把过于用力,指关节全部发白;还有人瞄准时不停地眨巴眼睛,仿佛在向百米外的靶子抛媚眼。

“停!”他大手一挥,走到队伍前方,“看来,有些同志的基本功还不过关。我给大家做个示范。” 话音未落,他已利落地卧倒、据枪、瞄准,整个动作如行云流水,干净利落,每一块肌肉都仿佛精准地控制在最佳位置,透着一股教科书般的力量感和美感。与他相比,新兵们的动作简直像是木偶戏。 “看见没有?重心要稳,呼吸要匀,据枪要实,瞄准要准。”张国庆保持卧姿,声音平稳,“射击不是摆pose,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它的道理。”

新兵们看得眼花缭乱,心中暗叹:不愧是标兵!有几个甚至不自觉地鼓起掌来,被张国庆一个眼神制止了。

示范完毕,张国庆起身,轻松地掸了掸作训服上的尘土,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属于高手的神采。那神态不是骄傲,而是一种经过千锤百炼后形成的自信。 “接下来,实弹射击考核。”他言简意赅地宣布。

新兵小李——李金标,此刻心里既紧张又兴奋。他是个城市兵,入伍前连真枪都没摸过,这次是他人生中第二次实弹射击。第一次他打了32环,勉强及格,这次他憋着一股劲要雪耻。 更巧的是,他恰好被安排在营首长刚才示范的位置附近。地上还隐约可见张国庆卧倒时留下的痕迹。 “太好了!”小李心中暗喜,“首长曾是全军区射击标杆,按他教的要领去打,准没错!” 他牢牢记住了首长刚才的每一个细节:卧倒时先左膝着地,然后是左手撑地;据枪时枪托要紧抵肩窝,又不能太用力;瞄准时要平正准星,均匀预压……

轮到小李了。他深吸一口气,严格按照张国庆示范的动作要领:卧倒姿势、腮部贴枪的位置、瞄准的节奏,甚至呼吸的调整,他都力求一模一样。他感觉状态前所未有的好,仿佛枪已经成为他身体的延伸。 “砰!砰!砰……”五发子弹依次射出。后坐力有节奏地撞击着他的肩膀,带来一种奇妙的踏实感。 枪声停歇,靶场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远处的报靶。小李心里满怀期待,甚至想象着能打个优秀,得到首长的表扬。他已经在脑海里描绘出张国庆满意的表情,或许还会拍拍他的肩膀说:“不错,小子,有我当年的风范!”

然而,报靶员的小红旗并没有像往常那样指示环数,而是左右剧烈地晃动起来! 光头!环数为零! 五发子弹,全部脱靶! 小李的脑袋“嗡”的一声,像被重锤击中,脸色瞬间涨得通红,血液仿佛都凝固了。他不知所措地站起来,呆呆地望向报靶壕的方向,简直无法相信这个结果。他明明感觉每一枪都瞄得那么准,动作那么标准,怎么可能全部脱靶? 他偷偷瞥了一眼站在旁边的营首长张国庆。

此刻的张国庆,脸上的表情极其精彩。那抹属于标兵的神采瞬间冻结,继而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愕然。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下巴,眼神里写满了尴尬。 是啊,他亲自示范的动作,被新兵原样复制,结果打了个零蛋?这简直是对他“枪王”威名最直接的挑战。他自从走上领导岗位,忙于事务,确实已有五六年没有摸过实弹了,难道……是我手生了?还是示范时只注重了形式,忽略了最核心的击发瞬间的感觉? 张国庆的内心戏不比小李少。他想起了自己当新兵时的第一次实弹射击,也是紧张得手抖,也是五发全部脱靶。那时他的班长是怎么做的?不是嘲笑,不是批评,而是耐心地帮他分析原因,鼓励他重拾信心。 他又想起自己成为标兵后,到各单位做示范教学,从来都是弹无虚发。有一次为外军代表团表演,大风天气,能见度差,他依然打出了四十九环的好成绩,赢得了国际同行的尊敬。 可现在……

一个新兵完全按照他的示范动作,居然打出了零环!这要是传出去,他这张老脸往哪搁? 空气仿佛凝固了,周围的干部和新兵们都感受到了这微妙的窒息感。有人强忍笑意,有人面露同情,更多的人是惊讶和不解。几秒钟的沉默,却像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小李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他不仅自己丢人,还连累了营首长。以后在连队还怎么混?会不会被战友们嘲笑为“零环大神”? 就在这尴尬到极点的时刻,张国庆脸上的尴尬如同被风吹散的薄雾,瞬间被一种温和、宽厚甚至带着几分慈祥的笑容所取代。他走上前去,拍了拍小李僵硬的肩膀,嗓音洪亮,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 “刚才这位小同志的表演,大家都看清楚了吧?” 他环视一圈,目光扫过每一个新兵疑惑的脸庞,最终定格在小李那张写满委屈和茫然的脸上,爽朗地笑道: “这位小同志完全复制了我的动作要领,像我刚才那样只注重外形、死板僵硬的示范打法,是打不上靶子的!射击,关键在于人枪合一,在于击发瞬间的那种‘感觉’,是活的,不是摆姿势!这位小李同志用实践完美地证明了这一点,给大家上了一堂最生动的反面教材课!值得表扬!” 话音刚落,靶场上先是一片刻寂静,随即响起了恍然大悟般的轻微笑声和窃窃私语,紧张尴尬的气氛顿时冰消雪融。

小李先是一愣,看着营首长那鼓励和赞许的眼神,心里那块大石头“噗通”落了地,继而涌起一股暖流和感激。他明白了,首长这是用极高的智慧和胸怀,巧妙地将一次失误变成了一次最有效的教学。 张国庆接着转向全体新兵,表情恢复了严肃,但语气更加恳切:“同志们,训练要讲究科学,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最自然稳定的击发状态,不能生搬硬套!现在,重新开始,都给我拿出真本事来!”

那一刻,小李望着首长张国庆重新变得高大的背影,心中豁然开朗。他学到的东西,远比打中十环还要深刻。这一堂“零环兵法”,让他隐约触摸到了一种高级的东西——关于担当,关于智慧,关于如何将一次潜在的失败,转化为一次成功的激励。

风依旧很冷,但小李觉得,心里热乎乎的。他重新趴下,稳稳地握住了枪。 这次,他不再刻意模仿任何人的动作,而是寻找属于自己的节奏和感觉。他回想起第一次实弹射击时的状态,虽然紧张,但更加自然。他调整呼吸,让身体放松,准星平稳地指向目标。 “砰!”第一枪射出,远处报靶杆的小红旗在八环位置轻轻一点。 “不错!”张国庆在小李身后鼓励道,“保持这种感觉!” 接下来的四枪,小李越打越自信,全部命中靶标,最后总成绩四十二环!虽然不是最高分,但对他个人而言已经是巨大进步。

训练结束后,张国庆把小李叫到一边。此时的他不再是那个威严的营首长,更像是一位温和的长辈。 “小李啊,知道我刚才为什么那么说吗?”张国庆微笑着问。

小李挠挠头:“首长是为了给我解围,我明白。”

“不只是解围。”张国庆摇摇头,“我说的是实话。我当年的射击教练曾经告诉我,最好的教学不是让学生模仿你,而是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我刚才的示范太过标准,太过完美,反而会让你们这些新兵觉得高不可攀,或者一味追求形式而忽略了本质。” 他望向远方的靶山,目光变得深邃:“知道我第一次实弹射击打了多少环吗?”

“首长肯定是优秀吧?”小李猜测地说。

“零环,和你一样。”张国庆哈哈大笑,“而且我当时的班长可没我这么好说话,直接骂我是‘浪费国家子弹的败家子’!”

小李也忍不住笑了,他没想到这位威严的营首长也有如此不堪的过去。

“知道为什么我能成为射击标兵吗?”张国庆又问。

小李摇摇头。

“因为从那以后,我每次训练都比别人多付出一倍汗水。别人练一小时,我练两小时;别人休息,我还在琢磨动作要领。我没有模仿任何人,而是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射击方式。”张国庆拍拍小李的肩膀,“今天的零环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信心和勇气。你能在第二次射击中就调整过来,打出四十二环的成绩,说明你有潜力。”

这一刻,小李的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他挺直腰板,向张国庆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谢谢首长!我一定加倍努力!”

张国庆回礼,然后凑近一些,压低声音说:“不过说实话,我刚才示范的时候,确实有点手生了,毕竟好几年没打实弹了。你那五枪,是不是都偏右下了?”

小李惊讶地睁大眼睛:“首长怎么知道?”

张国庆神秘地笑笑:“因为报靶员旗语报的是零环,但我在望远镜里看到,你的弹着点都在靶标右下的土坡上,形成了一个挺集中的组。这说明你的动作一致性很好,只是瞄准点有问题。”

原来,张国庆在小李射击时,一直用望远镜仔细观察着弹点。他早就发现小李的子弹虽然没有上靶,但落点集中,说明动作一致性好,只是整体偏右下了几厘米。

“您早就知道了?”小李更加惊讶。

“当然,不然我怎么当你们的射击教员?”张国庆得意地眨眨眼,“不过我要是当场指出这一点,就没有后面那出‘反面教材’的好戏了,不是吗?”

小李恍然大悟,对这位营首长的敬佩之情又加深了一层。原来,这不只是一次简单的解围,而是一次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

当晚,新兵连召开训练小结会。令人意外的是,张国庆没有离开,而是留下来参加了会议。

值班排长简单总结了一天的训练情况后,张国庆站了起来。 “同志们,今天我想特别表扬一位战士——李金标。”

小李愣住了,他没想到首长会在全连面前表扬他这个打了零环的人。

“不是因为他打出了多好的成绩,而是因为他有勇气在众目睽睽之下失败,又有能力在失败后迅速调整心态,重新投入训练。”张国庆的声音在会议室回荡,“军事训练不怕出错,怕的是不敢尝试;不怕暴露问题,怕的是掩盖问题。”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全场:“我知道,你们中间有很多人和李金标一样,是城市兵,入伍前连枪都没摸过。第一次实弹射击,紧张是正常的,打不好也是正常的。我当年也一样。”

会场响起一阵轻微骚动,新兵们似乎不敢相信这位“枪王”也曾有过那样的经历。

“但是,”张国庆提高声音,“正是通过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总结,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军队为什么要组织训练?就是因为没有人天生就是神枪手,都是通过刻苦训练练出来的!”

他的话像一把火,点燃了在场每个新兵心中的斗志。

“从明天开始,我会和你们一起训练。”张国庆突然宣布,“不是作为营首长,而是作为普通一兵。我也需要恢复手感,需要和你们一起进步。”

会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新兵们没想到,这位传说中的“枪王”如此平易近人。

接下来的半个月,张国庆果然兑现承诺,几乎每天都抽时间到新兵连,和新兵们一起摸爬滚打。他不再只是做完美的示范,而是更多地分享自己当年训练中的失败经历和克服方法。 他告诉大家,他曾经因为据枪不稳,在寒风中一站就是两小时,直到双手冻僵;他曾经为了练就平稳的击发感觉,在枪管上放弹壳,要求自己击发时弹壳不能掉落;他甚至分享了自己第一次参加比武时,因为过度紧张,手抖得几乎扣不动扳机的窘境。

这些故事拉近了他与新兵们的距离,也让训练场上的气氛更加活跃。新兵们不再把射击看得神秘莫测,而是作为一门可以通过科学训练掌握的技术。 小李的进步尤为明显。在张国庆的针对性指导下,他很快找到了自己的问题——击发瞬间有猛扣扳机的习惯动作。通过反复练习击发动作,他逐渐克服了这一毛病。 最后一次考核中,小李打出了四十八环的优秀成绩,位列新兵连第三名。

当他从张国庆手中接过“进步最快奖”的奖状时,他的眼眶湿润了。 “首长,谢谢您!”小李激动地说。

“谢我什么?这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张国庆微笑着,“记住,军人最重要的不是不打败仗,而是打了败仗后能够重新站起来。今天的成绩只是开始,你的军旅生涯还很长,会遇到更多挑战。”

“是!我一定牢记首长的教诲!”小李庄严承诺。

入伍多年后,李金标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官。在一次战术演习中,他带领的连队因不熟悉陌生地形,执行任务时出了重大纰漏,导致整个演习进程受到影响。 总结会上,面对上级的质疑和兄弟单位的目光,李金标没有推卸责任,而是站起来,坦然承认了错误,并详细分析了失败原因和改进措施。

“李金标同志敢于直面问题的态度值得肯定。”最后,导演部首长在总结中这样说道。

会后,有战友私下问他:“当时那么多人看着,你就不怕丢人吗?”

李金标笑了笑,想起了多年前塞北靶场上那堂特殊的射击课,想起了那位智慧而宽厚的营首长张国庆。 “军人不怕暴露问题,怕的是掩盖问题;不怕打零环,怕的是没有重新来过的勇气。”他平静地说,“这是很多年前,一位老首长教给我的。”

风依旧很冷,但心里热乎乎的。李金标觉得,那位老首长给予他的,不仅是一堂射击课,更是一笔受用终身的财富。这笔财富,他正在传递给自己的每一个战士。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