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志河的头像

杨志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08
分享

宏村晒秋:时光里的调色盘

走近皖南宏村,感受秋阳下的晒秋,这好似时光里的调色盘,如乡村大地上的丰收歌。那是去年秋天到安徽宏村旅游的情景,真是一次难忘的秋色相遇,在记忆深处留下宏村秋色最美的印记。

天气晴朗,当晨雾还未散尽,宏村的马头墙已浸在微凉的秋光里。白墙黛瓦的村落间,竹匾如星子般缀满晒架,将秋日的丰饶铺展成流动的画卷——这便是皖南最动人的“晒秋”图景。

村口的老樟树下,李家婶子正踮脚将晒匾里的辣椒翻面,红得透亮的果实沾着晨露,在阳光下晃得人眼晕。“今年天好,辣椒晒得脆,能卖到过年哩!”她袖口挽起,露出沾着泥土的小臂,指尖划过饱满的玉米棒,金黄的颗粒簌簌落下,砸在青石板上,溅起细碎的秋声。不远处,王大伯的晒架上叠着南瓜与黄豆,橙黄与浅黄层层晕染,像极了老天打翻了的调色盘。家家户户的农人们穿梭其间,或翻晒、或分拣,笑语混着竹匾碰撞的脆响,在巷弄里悠悠荡开。

在石板路上,扛着相机的身影往来不绝。来自杭州的摄影师老陈蹲在月沼边,镜头对准了粉墙上垂落的玉米串。“追了三年晒秋,就为等这光影。”他说着,指尖轻点快门,将白墙、黛瓦、黄玉米与水中倒影一并框入取景器。几个年轻摄影师举着无人机,让镜头掠过整片晒场,竹匾拼成的色块在航拍视角下,成了大地的指纹。偶有农妇抱着晒好的稻谷走过,裙摆扫过镜头,留下一串带着稻香的笑声——这不经意的闯入,倒成了照片里最鲜活的注脚。

日头渐高,晒场成了色彩的海洋。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玉米、橙红的南瓜、深褐的黄豆,在白墙的映衬下愈发浓烈。孩童捧着刚晒好的山核桃,在晒架间追逐,衣角带起的风,让竹匾里的谷物轻轻晃动,光影也跟着流淌。老人们坐在门槛上,看着满场的秋实,脸上的皱纹都浸在暖意里。摄影师们仍在寻觅,有人守着墙角的一串红辣椒,等阳光斜照时那抹最艳的亮色;有人跟着农妇的脚步,记录下她将晒匾搬进屋的温柔动作。

晒秋,把太阳挂出来,金风里透着桂花的香,院落里,房门旁,农家屋顶,成为一个个五彩斑斓的晒场。西家晒稻谷,晒玉米,晒高粱,东家晒南瓜,晒辣椒,晒柿子,赤橙黄绿,装点晒场的油画,秋风暖阳,洋溢秋日的诗行。

暮色四合时,晒架上的竹匾渐渐收空,只剩几串玉米仍挂在墙上,成了村落的装饰。摄影师们聚在民宿的院子里,翻看着白天的照片,争论着哪张光影最好,哪张最有烟火气。而农人们的屋里,飘出了南瓜粥的甜香,碗勺碰撞的声音,与照片里的色彩一起,酿成了宏村秋日最醇厚的滋味。

这晒秋,晒的是土地的馈赠,是农家的喜乐,也是摄影师们追逐的人间烟火。当白墙黛瓦遇见斑斓秋实,当镜头对准寻常生活,宏村的秋,便成了刻在时光里的诗。可我却颗粒无收,自惭形秽,只好把一身骨头晒一晒,晒得更加坚强,把干瘪的心脏洗了又洗,晒得干净明朗。

欣赏过农家晒秋的场景,完全展现了秋天的丰收与喜悦。晒出了农家“五彩斑斓”、“赤橙黄绿”的丰收梦想,晒出了乡间秋日晒场的多彩画面。欣赏着秋日的金风送爽、桂花飘香、草木花香的美景,仿佛置身于秋日的暖阳之中。

秋日黄昏后,我在落日的脚下,徜徉在五色织就的乡间盛宴中,陶醉在自然的沉静悠远里,大地给我们以丰收,农家喜获今秋硕果,不知有多少人来到涌向这里,被这美景所吸引,只为了看那一幕深深植根于我们血脉中的农耕文明,这是我们中华文明血脉的底色。

我在秋日的喜悦中放飞,也在秋天的悲哀中成熟。茫茫黄昏 华美而无上,这秋日黄昏交织了生命的热烈、大地的静穆、时光的永恒,人生的虚无。须知,秋日既是丰收的成熟,也是万物凋零的开始,以秋日黄昏为镜,照见生命的热烈与荒凉、爱情的短暂与永恒、时间的无情与个体的渺小。晒秋晒出的是珍藏大地的收获,也晒出万物凋零时的痛苦与壮美,晒场里有多少双眼睛在观看植物枯萎,在阳光作用下最终走向一种禅意般的解脱——放下执念,承认虚无,反而在黄昏的华美中找到心灵的宁静。

日落大地 大火熊熊 烧红地平线滚滚而来,使人壮烈,使人光荣与寿同在,这秋色中唯黄昏华美而无上。

说明:写于2025年9月24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