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曾说:“透着聪明劲儿是世界上最笨的做法。”此话虽针对人际往来,也剖开了处世哲学的内核。人际间,若常以智巧示人,视机灵为圭臬,而浮于表面的精明算计,往往最终作茧自缚。反观藏锋守拙、抱朴守一者,其行止如庖丁解牛,刀刃游走于筋骨缝隙而不损分毫,能于纷繁世相自辟一方天地。而此 “愚”,非痴非傻,乃是洞悉人性幽微、惯看世事浮沉后的大智若愚,是阅尽千帆的从容沉淀。
处世之愚,首在藏锋——锋芒内敛,厚德载物。
“藏锋”之愚,是懂得收敛锐气,不显山露水,避免无谓的锋芒毕露招致祸患或损耗。古董鉴赏大家M先生早年游历乡间,偶遇一农家小炕桌,以极低价格购得。后经鉴定,其价值连城,为稀世珍品。令人意想不到的是,M先生竟专程折返,主动向农人补足了巨额差价。同行者多不解,讥其迂腐愚直。M先生却淡然回应:“等着看吧,我的好运且在后面呢。”果不其然,此事传开后,乡民感佩其诚信厚道,此后凡有好物,必先寻他,源源不断的珍品竞相送至其门下。此等“愚行”,是厚道与智慧的合体。《小窗幽记》说:“让利精于取利,逃名巧于邀名。”
人若是汲汲营营于利益算计,锱铢必较、寸利必争,算盘珠子拨得震天响,再加上自以为精明,那算珠间就会漏尽人情与长远福泽。而深谙藏锋之愚者,其厚道如深潭静水,表面波澜不惊,内里却涵养着吞吐百川的气象,从而汇聚成势,泽被深远。
处世之愚,贵在守拙——抱朴含真,以拙破巧。
“守拙”之愚,不尚机巧,甘于质朴,其本质摒弃浮华虚饰,回归本真。杨绛先生晚年倾注心血翻译《堂吉诃德》,其译文采用“点烦翻译法”,即大刀阔斧删减原文中繁复的修饰与冗余,力求以最简洁、精准、流畅的中文传达原著精髓。此译法却引来同行的激烈批评,直指其为“反面教材”。面对苛责,众人皆为之不平。而杨先生不辩驳,反在《文汇读书周报》上发表声明,心平气和地作出回应。之后,干戈化于无形。这份“守拙”之愚,体现出她对翻译本质的独到认识:舍去辞藻的华丽炫技,而求译文的质朴精准与神韵相通。其实,这要求翻译者必须对原著精神的尊重与深刻把握,有“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至高境界。此愚,应了郑板桥“由聪明转为糊涂更难”的感慨。看透世情机巧,又知悉玲珑手段,却笃定而不屑为之,“看破不说破”的涵养与“知白守黑”的从容不过如此。守拙者,非不能巧,而是不屑于巧,以质朴无华成就大巧若拙。
处世之愚,根在专一——抱元守一,以恒破变。
处世的长久与从容,终究要落在“专一”的深耕。“专一”之愚,是“藏锋”与“守拙”得以持久并升华的根基,更是应对纷繁世相、安身立命的不二法门。“愚”相的具象:在世人崇尚八面玲珑、追逐多元价值中,它显得单调、固执,甚至“笨”于应变、“傻”于投机。
刘震云曾借其赶车夫舅舅之口道出箴言:“不聪明也不笨的人,一辈子就干一件事,千万不要再干第二件事。”
数学家陈省身先生,一生与数学为伴,沉浸于符号与逻辑的世界长达七十余载。他曾坦言:“只要一张白纸和一支铅笔就行。”这是极致的纯粹与专注,让他拒绝了无数浮华诱惑,将全部热忱凝慧于数学。他“愚”于拓展看似风光的新领域,“愚”于参与世俗的名利场,却以“愚钝”的专注,凿穿学问的坚壁,抵达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这让我又想起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载有一则轶事:南宋一官员觅得侍女奚奴,问其所能,答曰唯擅温酒。初试,酒过热;再试,酒过凉;三试,终得温润恰适,熨帖人心。官员遂终身留用此奚奴,缘由便是“一事精致,便能动人”。此奚奴之“愚”,有技艺之精,更有“一事精致”的专一。其被留用的原因,除了温酒之能,莫过于这份心无旁骛、数十年如一日打磨一事,所彰显的可靠品性与沉静心性。
当有人疲于在万千浮华,辗转腾挪,消耗心力以求左右逢源时,能抱元守一、专注于一事一业一境者,反如中流砥柱。其“愚”于不逐流俗的专注,是在复杂人际与多变世道中,保持本心、建立深度信任、成就自身人格魅力的深层智慧。这份专一,赋予“藏锋”以沉实底气,为“守拙”提供不竭的定力,也提供了应对世相的“不变”之纲。
愚之大智:笨劲淬真金,知愚即大慧
此“愚”是世事洞明,也是人对天道人心规律有深刻体认的主动选择。曾国藩有言:“天道忌巧。”就是说投机取巧、耍弄小聪明难得长久。历史学家钱穆看得似更通透:“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劲。”此“笨劲”,正是“专一”之愚的升华,是“藏锋”“守拙”得以实践的动力。
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其浩瀚学识背后,是累积如山、多达一万五千页的读书笔记,字字句句皆是心血;漫画大师蔡志忠,笔下人物灵动传神,源于对每一个动作、表情数万帧的反复描摹锤炼。他们的成就,是“以拙破巧”,以看似最笨拙、最耗时的功夫,日复一日地专注于核心,而集腋成裘。
这笨功夫,也将天赋的聪颖悉数沉淀为心无旁骛的专注力。如千锤百炼的敲打,去除杂质、凝聚精魄,锻出百折不挠的锋锐。刘震云亦言:“知道自己笨的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可谓“处世若愚”与“知笨”的清醒自觉,是将外露的“聪明”从肤浅的“炫技”转为内敛 “深耕”的进阶。这是对人性弱点的洞察(如底层之计较、中层之虚荣、顶层之傲慢),更是超越其上,以“藏锋”避其害,以“守拙”持本真,以“专一”筑根基的归纳总结。
处世若愚者,非痴人也。里面有勘破“巧伪终不长久”后的选择;有体察人性幽微后的深沉悲悯;是抱元守一、心有所定后的强大静气。将锋芒敛于无形,将大智隐于质朴,此般人生境界,会在红尘浊浪的拍打下岿然不动,于喧嚣鼎沸的世相中修得一片澄明。有藏锋的智慧、守拙的真淳,更有根植于专一所积蕴的信任与定力。
愚乎?非愚也。诸如上文所言,乃是洞穿世相,将生命呈现为最圆融、最坚韧、也最接近大道的智慧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