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冀金雨的头像

冀金雨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8/01
分享

别被眼界困住

人这一辈子,好像总在跟命运斗,更多时候,也在跟自己能想到的、能看到的边界较劲。这边界,是层看不见的“壳”,是由脑子里固定的想法、过去的经验和没仔细想过的偏见一层层堆叠起来的。它能当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也可能变成最结实的笼子——因为你往前多走一步,能看到的世界就大一点;要是老待着不动,这壳就会变硬,把日子困在一闭塞的单调里。

困在小圈子里,被习惯磨圆的想法

人容易把自己身边那点地方当成了全世界,惯守熟门熟路的街道,待在固定的圈子里,把日常的鸡毛蒜皮当成了不能改的规矩。也不是不想往外走,是真觉得眼前的土坡就是天的尽头,街道的热闹比远处的风浪真实,邻居的闲言碎语比时代的变化要紧。

这想法,就像被“习惯”这股水流天天冲的石头。一开始可能有棱有角,想探索想问问为什么,可架不住老经验来回念叨、偏见自己骗自己(比如总觉得“我想的肯定对”),慢慢就磨圆了,既没了质疑的劲儿,也挪不动步了。柏拉图有个山洞寓言:有人背对着洞口,把墙上晃动的影子当成真的,压根不知道身后还有个广阔的世界。其实人很多时候不是被墙困住,是被自己琢磨出来又深信不疑的想法困住了。

爬到一半停下,怕失去的心思拽住了脚

即便那些开始尝试破壳而出的人,也不一定能走到顶。见过大河奔涌的样子,却常常在半山腰被像雾一样的东西拦住。“差不多就行了”的懒念头,“别瞎折腾”的劝诫,湿冷地缠在身上,有这层雾挡着,就把“还算安稳”的歇脚点当成了终点。

他们不是看不见山顶的光,只是脚像被看不见的藤缠住了。这“藤”其实是心里的两个坎:一是太执着于手里现有的好处,怕丢了这点安稳——攥着确定的东西,比盼着远处的可能更让人踏实,怕失去手里的温暖,比想看看山顶的风景更上心;二是把新路上的难想太严重,习惯了老路子——总觉得脚下的陡路像悬崖,宁愿在熟路上绕,也不想试试新道。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说:“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意即那些奇景常在又险又远的地方,不是有决心的人到不了。这里的“决心”,不只是想不想去,更是能看透这些“雾”,忍住怕失去的心思,敢走出老路子的清醒劲儿。爬到一半停下的人,大多不是没力气了,是心里的这些“雾”慢慢磨没了往前的劲。

盯着烂事不放,心眼越变越小

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写道:“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其含义是在与邪恶力量对抗时,若长时间沉浸其中,可能会被负面因素同化,失去原本的善良和正义,最终变成自己曾经反对的那种人

并且,要是老跟烂人烂事纠缠,心智的带宽(也就是大脑能集中精力处理事情的能力)就会被没完没了地耗掉。心量会如同被反复揉搓的纸团,在一次次的争执、算计与怨怼中,越攥越紧,直至容不下丝毫异见与转圜,看问题就会越来越短视。

这就像在泥坑里瞎扑腾,争来争去就为了坑里那点破烂,其实坑外还有大片地方。陷得越深,就越想不起“其实能走出去”这回事。老跟这些糟心事耗着,看问题的眼界会越来越小,最后自己都变得拧巴,这就是“盯着深渊,深渊也盯着你”的可怕之处。

守住根本,换种活法

当心眼在泥坑里越缩越小,办法就是主动抬头——往高处走,往宽处走。抬头不是趾高气扬显得比别人强,是走路得看方向,不然会撞墙;过日子得开开眼界,不然会困在死胡同。

要是脑子里全是“就该这样”“必须那样”的老想法,日子跟复制粘贴有何区别?只有常问问“还有别的可能吗?”,多想想没试过的活法、没走的路,才有机会发现:日子不只是柴米油盐的重复,问题也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

《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即“每天都要更新自己”,想法得常换常新。昨日电视中非遗继承人说得太好:“守手艺不是守老规矩,是守住最根本的东西,换个新样子。”这里的“根本”,是做事的道理、最该守住的东西,比如做手艺的用心,想事情的实在;“新样子”,是跟着时代变的办法、做法。光守着老样子不变,早晚会被时代甩在后面;只有守住根本,又敢换个新法子,才能在变化里站得住,让老智慧有新活力。

被网困的“心”

时代科技的发展挺矛盾的:东西越来越多,人能想到的、看到的却可能越来越窄。高楼盖得比山高,手机里能看到全世界,可网络总推你爱看的东西,慢慢就像把你关在一个智能山洞里——只给你看你喜欢的,把不一样的想法、复杂的真相都挡在外面,人的所思所见却可能愈发狭隘。

而且现在人总爱刷短消息,像吃快餐一样,看着好像知道了不少,其实没好好想过,也没形成自己的看法。科技把世界摆在眼前,有人却懒得抬头细看,心甘情愿待在自己舒服的想法里,成了“思想上的近视眼”——看啥都模模糊糊,还怪世界太复杂。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指出:“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保守心,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进取心,常敢破格。”到现在也不过时。信息像洪水一样涌来,要是没有那种往前看的敞亮心思,不敢主动跳出算法推的“小圈子”,最后就会被没用的信息淹了,困在浅水区动弹不得。

站得高,才看得清自己

往高处走,说到底不是为了俯视别人,只为更清楚地看见自己。船需要罗盘找方向,人也得有个“想法上的准星”:知道自己现在站在想法的哪一级,下一步该往哪走。

见过大海的辽阔,就不会把池塘里的风浪当成天大的事;心里有了准星,哪怕路陡,走得也稳。有学者说:“人的成长,就是把‘我觉得’换成‘原来是这样’的过程。”每一次发现自己想错了、看漏了——比如以前觉得“安稳最重要”,后来明白“有方向的折腾比瞎安稳强”;以前总想着“别人得认可我”,后来懂得“自己心里有数更重要”——都是往高处爬了一步。

跟着光,走出雾

人生这场往上爬的事,终究是和自己的眼界较劲。不论能耐大小,情商智商高低,不用想着一步登天,每天多走一厘米,也是把日子的边界往外推了推。每往前一点,偏见就少一点;每多明白一点,固执就松一点。以前觉得跨不过去的坎,回头看不过是块小石头;以前觉得天大的事,站高了看,不过是日子里一个小停顿。

前文说到雾,这雾可能是怕犯错的胆小,是懒得动的惯性,也可能是钻牛角尖的执着。但你只要朝着心里那点光往前走,雾总会散的。大清早爬山,一开始啥都看不清,再走一段,雾里可能漏出点阳光,跟着光走,最后总能站在山顶,看云在脚下飘,听风在耳边吹。回头看,以前让人喘不过气的半山雾,早成了脚下的风景——原来挡路的和好看的,就差一个站得高不高。

日子的意趣,不就在这边界的寸寸拓展中滋长吗?从“我只能如此”的喟叹,到“我竟能做到”的惊异;从“世界本如此”的笃定,到“原来别有洞天”的顿悟。每多一分领悟,身段便多一分自由;多一分自由,生命便多一分醇厚的滋味。一步一印,打破思维的桎梏,走出心念的围城,朝着那些曾被判定为“不可能”的方向——向上,再向上。这或许便是为人,最真实也最酣畅、最带劲的破壳。


2025年7月30日早晨5点于北京会议中心9号楼1455房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