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冀金雨的头像

冀金雨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17
分享

识渊薮而远足

人皆可华服披身,难料谁人暗藏芒刺。有人一张口,寒风便裹着碎冰碴子,刮得人脸颊生疼;有人一不如意,怒火腾地窜起,灼得人只想退避三舍。遇见这般人物,心头那点警醒须得亮起:离远些。此乃行至渊薮之畔,泥沼边缘,收住脚步,护住鞋袜的干爽,保住步履的从容。世人或谓之——遇到“烂人”。

“烂人”何来?并非生就讨嫌的骨相。抑或是被生活反复碾过、挤压后的变形。理解这些,并非为他们开脱。无论什么刀子划出的伤口,一样会流血,疼一样会钻心。只是懂了,人心这方寸之地,沟壑纵横,暗影憧憧,许多狰狞面孔下,也可能隐有同样伤痕累累的灵魂。若说是懂得,是看透世情,自己来一声悠长的叹息,在厌恶之余,多了一份园丁般的审慎。

然而,理解有岸,放纵无涯。有些人心底的渊薮太深太暗,再温暖的光焰,投进去,也照不亮丝毫,你倒反可能被那黑暗吞噬。烧烤摊前,争执骤起,酒瓶碎裂寒光迸溅;街头巷尾,只别人因多看了一眼,便拳脚相向……面对这些,任何试图讲道理、感化的念头,都无异于把自己赤手空拳地送入虎口。宽悯其来处,不涉其渊薮。当恶意如寒刃出鞘,或怨毒如附骨之疽,此时,转身,疾走,拉开距离,才是生门。

生活里,这般极端的凶险毕竟稀罕。更多的“烂人”,是那种细水长流、钝刀子割肉似的消耗。比如,你工位邻桌那位,仿佛天生一副苦胆泡就的喉咙,晨会三分钟,她能倾倒出一整桶的怨毒。家族聚会,总有那么一两位亲戚,笑语晏晏间藏着绵里针,一句“关心”裹着蜜糖似的毒汁,刺得你坐立难安。还有那匿身网络暗处的幽灵,键盘是箭,言语淬毒,隔着屏幕也能射中千里之外素不相识的心。这些人,不会立刻要你的命,却像附骨之疽,不停啃噬你的精气神,日复一日,将你鲜活的灵魂熬成一锅温吞的疲惫。面对他们,光是躲,躲不开那无处不在的腌臜气。得学会一种带着距离的周旋,像在布满苔藓的湿滑小径上行走,每步都需留神。

守住自己的边界,是这周旋的基础。一位做设计的朋友,灵秀聪敏,偏生遇上一位酷爱指手画脚、言语刻薄的同事。又一次方案讨论,那人故技重施,将她呕心沥血之作贬得一文不值。终于,她没如以往红脸争辩,也没懦弱地垂下眼帘。只见她释然一笑,将面前的笔记本电脑屏幕稳稳转向对方,声音平静得:“您的具体意见,麻烦写在这里。下班前,我会仔细看。” 四两拨千斤,不实之词框定在“工作建议”的格式栏。情绪野火,被她用“流程”这张透明的防烟垂壁,轻巧地隔开了。职场江湖,最难避开的消耗型人物,这“按章办事”的法子,便是最好用的铠甲。用白纸黑字的规矩,替代口舌争锋的硝烟;用冷静的距离感,消解情绪黏着的泥潭。荆棘丛里,辟一条窄径,虽不免瞥见尖刺,却不至被它缠住,刺得鲜血淋漓。

需谨记的是,守住边界不等于纵容,当恶意越过雷池、伤害突破底线时,必要的反击与捍卫,是保护自己的最后边界。

日常边界,更在细微。超市收银台前,长队逶迤。忽地斜刺里插进一条胳膊,一个身影理直气壮地楔入前方。有人选择默默推车离去,免生闲气,护住心头一方清净,这也无可厚非。但也有人,只是侧过身,声音不高不低,清晰地说一句:“劳驾,队伍从这边排起。” 这并非好勇斗狠,是守住公共空间脆弱的秩序感,是对无理侵扰一次温和而坚定的维护。面对陌生人无伤大雅却令人不快的冒犯(一句粗鲁的呵斥,一个不怀好意的推搡),适时地、清晰地亮出自己的底线(“请保持距离”,“这话听着刺耳”),这是文明得以维系的底线。远离“烂人”,不能做个事不关己的冷漠看客,要像经验老道的船长,在惊涛骇浪前懂得避其锋芒,保全一船人的平安。那权衡的砝码,是心头必有一杆秤:这一腔热血、几分精力,耗在此处,值不值当?溅起的水花,能否荡涤污浊,还是只是打湿自己的衣衫?

心底的善意,会使我们去轻轻叩一叩那扇紧闭的门。一种小心翼翼的试探,看看门缝里是否还透着一丝人性的微光。当然,并非所有带刺的灵魂都不可触碰,在安全的边界内,善意的试探有时能撕开一道微光。小区里有位独居的老爷子,脾气臭名昭著,尤其夜深人静时,楼道里稍有点脚步声,便能招来他隔着门板一通中气十足的咒骂,四邻避之唯恐不及。新搬来一位邻居,是位温和的心理医生。某个阳光慵懒的下午,他提了一小盒刚出炉的点心,敲开了那扇紧闭的门。没有指责,没有说教,只是闲聊般提起:“老爷子,听您这嗓门,洪亮!年轻时,是文艺骨干吧?咱们社区合唱团,正缺个能压台的领唱呢。” 原来,这浑身是刺的老人,年轻时竟是地方剧团的台柱子,镁光灯下的角儿。往昔荣光褪尽,老伴离世,儿女疏远,那满口的恶言,成了他抵御无边孤寂的方式。一次不带评判的搭话,竟像一把钥匙,意外地旋开了尘封的心锁。此后深夜,那熟悉的咒骂声渐渐稀落,偶尔,竟能听到透着欢喜的哼唱,从门缝里飘出来。当然,如此尝试,若对方已是怒目金刚,油盐不进,那么,优雅地颔首,悄然退开,才是对彼此最大的慈悲,也是一种更深层的智慧。

人这一生,精力有限。若将心力,尽与“烂人”撕扯、辩驳、怨怼,就像把清泉倒进了无底深潭,耗尽自己,却滋养了脚下的泥泞。通透人,心头自有一本明白账:哪些争,是捍卫尊严,值得拍案而起;哪些是坑,是噬人泥沼,必须绕道而行。这选择的智慧,源于对自身价值的确认,自己心湖里是浇灌自家园圃的清水,不能是填塞他人情绪沟壑的弃物。

奇妙的是,有时抽身退后,反能窥见柳暗花明的转机。街角旧书店老板,面对一个总来捣乱、眼神桀骜的叛逆少年。抽出一本封面破损、书页卷边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喏,把它修好。这个书架的书,以后你随便看。” 少年愣了,眼中的火星暗下去。后来常见他坐在书店一角,低着头,无比专注地用胶水粘合书页,那小心翼翼的神情,与之前判若两人。引导改变,用距离感消解对抗,把对抗的蛮力,转化为守护,这何尝不是“远离”策略在更高维度的实践?不执着于与阴影贴身肉搏,才能腾出身心找到智巧。于本例,老板拿准,一个能常来书店看书的人,能差多少呢。

人世间,本就荆棘与玫瑰并生,泥泞与清泉同在。所谓“远离烂人”,是遍尝世味后,当知人性幽微。有一种温柔倔强:是在泥泞中跋涉时,尽力护住鞋不脱脚;在风暴来临时,在背风的角落,为自己留存一粒火种。拒绝与深渊纠缠角力,脚下的路,自然会朝着有光的地方伸展。在人潮汹涌的世情中,修得一份“远离”的功夫,以自主掌控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任它狂风呼啸,暴雨如注,我自清越泠泠,不疾不徐,不卑不亢。

所以,活得明白的人,洞悉世情的悲悯,理解伤痛会扭曲灵魂的形状;也秉持着守护内心的执拗,不让戾气沾染自己的衣襟,“远”与“近”能微妙掂量,“争”与“舍”的能清醒抉择,既澄澈洞明、又温润有情。稳稳托住尊严,护住自己周全。风狂雨骤过,清音自回响。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