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门以“雄、险、峻、奇、幽”而闻名天下,其中雄、险、峻、奇“四字”皆与石头有关。当你踏进剑门关隘,远远望去,一道道横亘大山的悬崖绝壁,高高入云,陡峭险峻,令人望而生畏,胆战心寒。
广元朝天区至绵阳梓潼县的剑门蜀道,是古蜀道金牛道的核心区域。沿途石板古路,石墩小桥,潺潺流水,鸟语花香。青石板铺成的人行道路两旁,古柏参天,郁郁葱葱,遮天蔽日,阴森幽静。
古蜀道上的石头路、拦马墙和古柏树,千百年来一直隐藏于悠悠岁月之中。过去被人熟知的仅是剑门关至汉阳“翠云廊”这一段,而在“三百里程十万树”的剑门蜀道上,与翠云廊同样吸引人,甚至比翠云廊独具特色、更富魅力的路段,比比皆是。曾听到一位热衷行走蜀道的文友说,“只要你走进过蜀道古柏大道,你的心就会留在那里,也一定会爱上那里的每棵古树和每块石头。”过去我并不在意,只听听则罢。而今我信了,信得情真意切。
剑门蜀道的汉阳镇经抄手铺至普安段,是当地政府近三年恢复打造的一条徒步旅游新线路。我已走过好几次,真是印证了文友那句话“去过一次就会把心留在那里,一定还想再去。”这里有苍老的古柏,树龄最长达到二千五百年以上,每棵树有一个富有个性化的乳名,如“张飞树”“帅柏树”“夫妻树”“鸳鸯树”之类;这里有石桥与溪水,有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与诗文;这里有更大更多更美的石头,每块石头都有逸闻趣事与民间传说,还会与人对话、与人谈笑、与人唱歌。走进汉阳翠云廊,会认识很多大石头、怪石头、方石头、瘪石头。这些形态各异的石头,总会亲切地告诉你许多难忘的精彩故事。
伴着炽热的阳光,我们进入五月的皇柏古道。约四五百米远,一棵树龄一千二百年的古柏树吸引住来者。树前斜卧一块巨石,呈猛虎卧地姿态,身子已被游客踩得溜光。巨石右侧立着一块写有“李商隐吟诗处”的石碑。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有史可查,曾走蜀道金牛道由秦入蜀,并留下《望喜驿别嘉陵江水》《利州江谭作》《剑门重阳亭铭(并序)》等著名诗词。看来诗人肯定走过剑门蜀道,但是否在汉阳古柏前吟过诗、吟过什么诗,却无从考证。现在这里已成为一处打卡热地,游客凡途经于此都会停留逗乐、拍照留念,现场吟诵李商隐诗词《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从汉阳行走古道七里路程,便来到汉阳镇七里村二组凉石头茶店子。一块长方形青石板被多棵古柏包围,顶部有圆形石穴。汉阳镇文化干部昝老师热爱蜀道、宣传蜀道、熟悉蜀道上的一草一木。那天他为我们作义务导游,一路走一路讲解蜀道的来历。他介绍道:这块石头上的圆形石穴,是古时附近乡民利用宽敞平坦的青石板和古树遮阴地势,搭建凉棚供路人歇凉小憩,兼售醪糟、汤圆、馒头、包子之类的小吃,以解行人饥渴之需,小吃付钱,茶水免费。一个醒目的紫色标牌引领我们进入精华地段“石硐沟”。碑记:“剑关以南古柏夹道如龙蚵,两巨石对峙,曰‘石硐子’,岩崖峭仄,缘石磴而上,五六折乃造其颠,人行其间,如穿隧道,因其得名‘石硐沟’,后亦写为‘石洞沟’。”
“石硐沟”路旁有块巨石,石壁上镌刻“禁早婚碑”。碑刻高2.02 米、宽0.76米、字径0.14米,整体风化较重,文字脱落模糊。我们同行的四五人现场反复推敲确认,文字内容:“督察院示谕,军民人等知悉,今后男婚须年至十五、六岁以上方许迎娶。违者,父兄重则枷号,地方不呈官者,一同枷责。”石碑镌刻时间为“明万历十年”(1582年),当地人称“女儿碑”。此碑对研究明代四川早婚现象的管控提供了珍贵实物例证,也丰富古蜀道碑刻文化。
走下“女儿碑”石,横卧几块更大的石头,下半部埋在泥土里,石身裸露地面,高约二三米,有的有名,有的无名。有名的一块叫“金龟石”,另一块叫“蝦蟆石”。顶部方正平坦,约一二十平米,能容纳数十人。最为奇怪的是,“金龟石”上有个天然石坑,形如脸盆,一年四季满坑积水,再旱不枯,再雨不溢。走过“女儿碑”不远处就是“蝦蟆石”。石头西侧刻有三个草书字,左边第一个能明显认出是“石”字,另二字模糊难辨。旁边竖立的木牌写着“蝦蟆石”,“蝦”为“虾”字繁体,从左读“蝦蟆石”,也可右读为“石蟆蝦”。木碑记:“蝦蟆石位于汉阳镇四组北端五十米处古蜀道旁,东西横蹲,长24米、宽12米、高7米,平面大体呈三角形的天然巨石,远观如蹲居的蝦蟆,该石壁上草书阳刻‘蝦蟆石’为明清时期古人所书。‘蝦蟆’又称‘蟾蜍’,古人视三足蟾蜍为灵物,具有卜地旺财之神通,此乃古代民间金蟾崇拜之俗。”我们不能攀上蝦蟆石顶,只可抬头仰望,一声感叹、一声赞扬,转身朝着蜀道远方继续前行。
石硐沟山底一条小溪流,由西向东缓缓流过,经汉源坡、小河子流入闻溪河,汇入嘉陵江,故名“汉源溪”。溪口十余米宽,溪上建一座古石桥,桥墩和桥面由石条组合而成,横跨石洞沟,呈南北走向,两墩三孔式石平桥。石桥西侧竖立的木碑记载:“汉源桥,位于汉阳镇七里村古蜀道上,桥面由三张青石板铺设,无桥栏,长10.6米,宽2.8米,厚0.35米,墩高2.9米,孔跨3.5至4.22米不等。此桥屡毁屡建,现存为明代复建。”古石桥历经岁月洗礼,依然保存原貌,服务民众,造福子孙。
清代剑阁知州乔钵在《剑门路》诗中写到“剑门路,崎岖凸凹石头路。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行走于剑门蜀道,随处可见古道、古石、古柏、古桥,在从汉阳镇经石洞沟、抄手铺至剑州驿路段上,尤其得到充分体现与展示。蜀道上的每个路段,都有迤逦多姿的美景;每棵古柏树,都是历史的最好见证者;每块石头,都可镌刻不朽诗篇。
剑门蜀道是不少人终生的眷恋。自2022年以来,参观、学习、游览、考察剑门蜀道,已成为更多游客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与时尚。 “保护好文物古迹和古树木,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化作丛丛翠微,化为缕缕春风,为剑门古蜀道赋予新的内涵,给予新的希望。
行走蜀道,与石共语。蜀道不老,古柏长青。
2025年6月17日 于四川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