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翁衡临的头像

翁衡临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5/13
分享

诗话扬州梦成真


读韦明铧《扬州诗传——诗词里的扬州》

 

翁衡临

 

为人物立传常见,为一座城市立传少闻,为一座城市的诗词立传,以我浅薄的见识,更可能是第一次。本书作者韦明铧,著名文化学者,对扬州不仅有深挚的感情,也有深厚的研究。他为扬州园林古建的修复和文史非遗的传习,都做出了卓杰的贡献。他从风景、人物、技艺、花木等四个方面,以有关扬州诗词的角度,对扬州的历史变革、风物民俗、古建美食等多方面进行解剖,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扬州,从而爱上扬州。

也许是为了呼应书名,全书无论是大篇的辑名还是小章的节名,用的皆是一句七言诗。不仅说明韦明铧老师在诗词方面富有情智,也让扬州更是处处显出诗意。扬州可谓是诗都,每一片土地上都长有诗词,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在散发着诗性的光芒。文字尚未深读,只看到辑节名,就有一种迫切阅读的冲动。如辑名分别为“烟花三月下扬州”“玉人何处教吹箫”“红桥风物眼中秋”“十里栽花算种田”,节名有“邗沟画桨天宁寺”“黄鹂飞上宫人斜”“流到瓜洲古渡头”“明志沉箱杜十娘”“简斋知遇郑板桥”“宝物还须藏锦匣”“人生只爱扬州住”“柴门绿水桃花源”“南柯一梦说唐槐”等。每一节都诗意萌动,每一句都诗波荡漾。

描写扬州的诗词数以千记,作者总能在浩瀚的诗海中撷取最具代表的诗句加以解读和论述。文章不是生硬的展示,而是处处有自己的考证和观点,有些地方更是留下作者亲历的脚印,可见为文的严谨。如作者认为,烟花若泛指则为朦胧、氤氲、缥缈之意,如具象则是飞舞的柳絮和缤纷的花瓣。为寻找曹寅画像碑的踪迹,作者在大虹桥和小金山等处都留下了身影。通过诗词的解读和延读,读者对扬州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仿佛广陵古城脱去了外面的皮囊,让人看得更真切。原来扬州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一面,例如有些古代的游戏、风俗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乎隐匿甚至消失,或不再流行而不被知晓。

再比如,扬州算是江南佳地,你可能想不到也曾流行骑马射箭。汪士慎《观走马伎》:“北方有女逞娇羞,能调骏马来扬州。”说明驯马者为北方来的女子。而董伟业《扬州竹枝词》:“教场四面茶坊启,把戏淮书杂色多。”说明现今依然存有地名的教场,原来不仅是军士操练场,也是游戏场,而且茶坊四布,然当初的繁华早已褪去,只留下百姓安居乐业的市井之声。

宫锦绮罗斗剪裁,说明扬州的织锦制衣行业也曾辉煌过。广陵古城不仅有制衣局,现如今也依然保留有彩衣街。且在唐朝时期曾盛产毡帽,远销都城长安,风靡一时。不仅如此,桑蚕业也很发达,晚清至民国时才开始凋萎。自汉代始便有邗上农桑,在今蜀冈南麓、保障河边,人称“桑树脚”,曾有大片的桑树林。据说江都细君公主甚至将蚕桑种子带到乌孙国,开辟了蚕桑织锦业的新天地。

美丽富庶的广陵,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有过太多的诗画作品;而且在许多方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可谓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美食美景自不必说,手工制造业也很发达,经济发展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也就越来越丰富,从而促进文化的不断繁荣。不仅市花琼花有名,芍药当时似乎更胜一筹,茉莉花也不甘示弱,才有脍炙人口的民歌《茉莉花》;不仅有市树柳树,也有众多千年古银杏,更是见证了扬州的历史变迁。制造业方面,不仅造船业高度发达,铸造铜镜等方面也不容小觑。由于篇幅有限,无法一一赘述,唯有亲读才能深入了解,也才会发觉扬州这本“书”真是耐人寻味,就像《扬州诗传》这本书一样知趣横生,爱不释手。

古有广陵二十四景,今有扬州运河十二景。时过境迁,有的景踪迹难觅,有的景初设时新。作为旅游城市,世界美食之都,联合国人居城市,扬州人民继往开来,创新发展,对历史文化和风景民俗细心保护,用国际视野进行活态展示,把远大的愿景变成实在的措施,把封尘的家当化作鲜活的舞台,把乡土的特产赋予世界的品格,让广陵散断弦再续,南柯梦回到人间,满汉席重登盛宴,扬州鹤一翅冲天。

韦明铧老师的《扬州诗传》不仅带你走进诗词里的扬州,也带你走进历史深处的扬州。读完会让你惊叹,原来扬州并不只有倍受青睐的美食美景和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且有许多你不曾知晓的方面。本书不仅揭开了扬州头上的面纱,让你看得更真切,也将你带入扬州的内心,生出新的情愫和爱的涟漪,有如瘦西湖之水,荡漾得愈加久远。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