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的围墙外,烟火气息正浓,墙内却是一方澄明天地,连夏日的浮躁都被过滤得干干净净。入学时只带了一个简单的手提袋,结业时却觉得精神的行囊格外饱满厚重。
清晨的校园霁月凝香。教学楼广场外整洁肃静、树丛里早起的鸟鸣,这些寻常的声响在此刻闻得格外亲近怡人,如悦诗风吟般隐约醉甜。我始终骑着单车跑在到校的前头,看晨光如何一寸寸爬上教学楼的瓦亮墙体。保洁师傅总在这个时候很认真地清扫碎屑灰尘,沙沙声里夹杂着她哼唱的蒲剧小调,却成了自备特质的晨曲。
从"双签到"到"双签退"的轮回,恰似一趟穿越时空的熔炉之旅,让原本坚定的红色信仰在高温中更加闪耀发光。课堂上的时光过得飞快。老师们讲起党课来,那些显示屏上的名字突然更有了温度。讲到革命先辈时,八十人的教室静得掉根针都可以听得见,八十年风雨激荡,回望那段血火溶铸的峥嵘岁月,三晋大地以不屈的脊梁,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光辉史册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讲到“焦裕禄”时,我似乎又在盯着那张泛黄的照片。鞠躬尽瘁的县委焦书记正对着镜头微笑,背景还是那些熟悉的泡桐树。
六次小组研讨是六次思想的锻打。小组讨论室永远写意热烈共鸣。六次研讨,我们组的声音从最初的陌生和羞涩,渐渐融汇成一条思想的河流。记得第四次研讨"传承红色基因,强化党性锻炼"时,玻璃窗上突然匍匐着一只大蝉,它停止了鸣叫,静卧似有聆听态。是我们的热烈吸引了夏蝉,还是蝉与学员永恒的坚守共振着我们踔厉奋发不变的频率。
撰写党性分析报告那晚,我坐在台灯下直到夜深人静。碳素笔在纸上划出的沙沙声,与家属轻微鼾声交织成奇妙的二重奏。写到最后一段时,突然停电了。黑暗中,我摸出手机照亮稿纸,发现自己的字迹在微光下格外端正。原来在绝对的黑暗里,人反而更清楚自己内心真正的光亮。
红旗渠之行是延伸学习的进一步实践。站在"青年洞"前,讲解员说当年修渠的年轻人平均年龄只有十八岁。我触摸着洞壁上那些深浅不一的凿痕,仿佛能感受到六十多年前青春的热血。同行的青年学员突然弯下腰,从渠边捡起一块当年施工时的小遗物,暗红的痕迹已经渗进纹路深处。他紧紧握着这块小物件,我们相对沉默,半晌都没有说出话来。
结业典礼仪式上,报告厅里飘着淡淡的油墨香。每个学员的结业证书上写着不一样的名字。在临时党支部里,我们是同志;在班务主题活动中,我们是同学。我深情的知道,这三十个日子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留下的印记已然是坚不可摧的信念一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我们在奋勇争先中再红色展演《绣红旗》,续写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结业仪式终了时,全体起立,一抹整齐的白色中,我们庄严地奏唱起《国际歌》。校长饱含深情的结业寄语,班主任恋恋不舍的祝福在镜片中闪光,“同学们,为人民服务。”散场走出校门时,人间烟火依旧。我又回头望了几眼,围墙内的泡桐树正挺拔婆娑着翠绿的枝叶。那些被党的理论知识淬炼过的日子,始终是我生命中最坚硬的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