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再兴的头像

马再兴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27
分享

跟着文接去旅行

文接是我大学同学。在大学时,同系同级不同班,我在1班,文接在3班,虽然没有在一个教室上过课,但那时,因为班级工作或者系里事务安排,也会经常有些来往,彼此也很熟悉。

文接在校期间,就是一个名人。在校史中,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就是在当年校运动会上,作为一个学中文的优秀青年,打破了学校运动会历史上男子800米长跑项目记录,并且一直是这项记录的保持者,堪称奇迹。

大学毕业后,文接先是在基层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单位改革,整体迁入到我所在的城市工作,逐渐就联系相对多一些,和几个同学也会在一起偶尔小聚。这么多年来,有多次结伴旅行,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接牵头联络,周到安排来去行程,记忆非常深刻。

第一次旅行,是去苏北一个县看大学同学建军,这大概大概在十年前了。建军同学先是在省省直机关工作,后来到基层几个地方政府部门挂职任职,一直想去走动走动。跟文接说过这个念头后,文接就说,咱们找个时间一起去。应该还是初春时节,在一个周六早晨,由文接夫妇开车,接上我和爱人小秦老师一起,也算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们距离沭阳县将近400公里的路程。早晨一早出发,途中文接夫妇轮换开车,全程高速,马不停蹄,也就4个小时左右就到了沭阳。

苏北很少去。有一年,从山东青岛途径日照回来,中途在连云港吃饭,也是打电话给建军同学,他委托老乡接待安排。这次去的这个县,也因为是建军同学在那任职,也就有了更多关注。该县县域是我国南花北移、北木南迁的优质驯化过渡地带,自古就享有“花乡”美誉。

建军同学主政一方,自然很忙。还好是周末,当天晚上,建军只身一人,非常简朴地接待了我们一行,喝当地著名白酒梦之蓝,就是从前的洋河大曲。同学在一起,无话不谈,谈兴浓,酒微酣。不拼酒,只叙旧。第二天上午,建军同学抽时间陪我们看在该县境内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逛国际花木城和中国国际图书城,我们还选购了碗莲和一批装帧精美的图书,建军同学还赠送我们该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烙画。碗莲开过一季,那些图书和烙画如今还摆在书架上,留着此行的点滴记忆。

周日午饭后,我们告别返程。途径文接同学曾经工作过的一个城市,文接还动了取道天长逗留重游的念头。想想长途旅行有些疲累,第二天还要上班,于是直接回来。记得回来当晚,文接有朋友来看他,于是又在一起吃过晚饭,才真正结束此趟行程。

文接老家岳西县在大别山腹地,境内山峦叠翠,峡谷纷呈。因为海拔较高和自然环境友好,县域内有著名景点比如明堂山、妙道山,本来就是旅游打卡胜景,而境内的鹞落坪、石关、温泉小镇汤池等地,近年来已经成为省内夏季纳凉康养度假胜地。

文接老家我一共去过四次,而跟着文接就去过两次。我老家金寨也在大别山区,和岳西也算是一脉相承。而岳西县更具有大别山的自然风光和精神风貌。文接在这里出生长大,骨子里浸润着大山的峻秀和朴实。每次去岳西,文接都会专门回去看望父母,入孝出悌。对同学朋友真诚友好,谦谦君子。跟文接去过两次,文接总是竭尽地主之谊,陪我们去那些名山,介绍当地风土人情,品味当地风味佳肴。岳西应该是我去的次数较多的地方之一,每有写到岳西之行的文字,我都会记起,2016年8月,夜宿妙道山庄的情景。

文接的单位是中央直属单位,在全国各地都有布局。忽又一次小聚,文接说,单位总部要搬迁,他需要选择南京或者镇江作为下一站工作的地方。而文接选择了镇江,这也符合文接的性格取向,而镇江又成为我们旅行的一个新的目的地。

文接去镇江工作后不久,就开始谋划邀请几个同学到镇江一聚。终于在仲春的一个双休日,我们一共8人,有周五提前过去的,有周六午后赶到的,分别陆续从马鞍山、合肥、无锡、上海等四个地方赶往镇江,共赴镇江之约。

镇江在全国都算得上是一座名城,既有历史又有文化,交通便利,又得山水之胜,钟灵毓秀,代有才出。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我们耳熟能详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宋·辛弃疾)、《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次北固山下》(唐·王湾)等等。镇江的润州区还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华诗词之乡”称号。当文接陪同我们登上北固楼凭栏北望,看浩渺长江天水一色,真的有无限感慨“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当我们在芙蓉楼前连廊流连,总会感觉到“寒雨连江”的孤寂和“一片冰心”的高洁。也想起文接去镇江工作后不久,在一个小群里贴发出在公寓露台上独饮的影像,可以想见文接选择镇江这一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新的工作地的内心独白。如果用“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词赋来形容文接的心境,也算是恰当的。

“京口瓜洲一水间”、“烟花三月下扬州”,与镇江隔江相望的扬州,是文接安排我们此行的另外一站。扬州的文化底蕴和名气应在镇江之作左,润扬长江大桥把两座城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进入扬州的桥头,就看见巨型广告牌“扬州欢迎您”,记忆犹新。

食在扬州,醉在扬州。

其实,这次到扬州,已是跟文接第二次“下扬州”了。文接工作单位在扬州也有不少驻在机构,那里有不少同事和朋友。因此,那次苏北之行结束后从沭阳回来,文接专门安排直接南下,直赴扬州。应是三月,“春风十里扬州路”,琼花盛开,二十四桥春柳正俨,“雁齿虹桥”、人面桃花,诗人“能不忆江南”。是晚,和文接的好友几人,在一家颇具特色的酒店小聚,食河豚,喝白酒,灯光迷离,醉眼朦胧。难怪唐朝那么多诗词大腕感慨“十年一觉扬州梦”、“二分无赖是扬州”了。

而再行,让我真正体验了一场醉卧扬州君莫笑的酣畅淋漓。同学相聚,怎能无饮。记得有友人曾经说到,如果不在同学挚友面前醉过一次,那算不上真正的情深,那天晚上,在扬州我做到了,真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感觉。以至于在第二天安排畅游瘦西湖的时候,我还在酒店醒酒,夫人陪着我,还有文接家的泰迪麦乐克陪着我,后来还是赶去游了个个园。中午在古街区关东街,头天晚上的酩酊大醉,丝毫没有影响我食各色龙虾、举杯再饮的兴致和心情。

文接同学最早的微信名叫“好摄之徒”,对于文接来说,行万里路是工作上的常态,用镜头记录行程,天南海北,纵心驰骋。这几年,文接的微信名又修改为“书有未读”,得益于文学磨砺和赋予的传承,文接虽不是一个文学大家,但却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学爱好者,喜读书、好读书,写博客,尤工于词赋,有不少作品集结出版或者见诸各类媒介。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镇江诗词楹联作品集》(1949—2022),收录了文接的作品。每到一处,文接总有感悟,填词作赋,写下不少作品。比如,《杜甫草堂》,《破阵子·谒鲁迅墓》,还有《登镇北台有感》:“举目北台上,辽原啼雁秋。霜明无草色,风冽断咽喉。千载烽烟去,万钧豪气留。又闻钲鼓起,恨不带吴钩。”、《蝶恋花·金陵秋兴》:“秋去金陵山更艳,灼灼流光,且把栖霞鉴。雁字回时霜已染,千枝万树红黄泛。把酒临风萦百感,怅悢凭栏,寺袅香烟黯。兴替六朝何短暂,千山翻过云头淡。”,等等。

炎炎夏日,忽然想起,有很久没和文接见面相聚了。

记得每到初冬,文接都会提醒我们,“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夏天即将过去,冬天也快要到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