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再兴的头像

马再兴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9/13
分享

三辈人

(一)二老

年近九旬,群朝老人没有想过,会和老伴一起住进了老年养护院。老人已经近乎失忆,住在带独立卫生间和空调、宽敞明净的房间,如同老人年轻时经常天南海北出差住的宾馆一样,房间的净高足有3.5米,甚至比那时候的宾馆还要敞亮。只是,房间多了间窄窄的阳台,放置了轮椅,房间内设置了更多的防护设备,比如床头有急救呼叫电子按铃,两张单人床,床的两边都安装了放跌护栏,桌子柜子的拐角和扶手等地方都加护皮套,以防磕碰。

老人现在很少说话。

遇见来探望的人,有时候也会在有人搀扶着的情况下起床下地,坐在轮椅上听别人说话,偶尔会伸出右手,把手掌打开,然后食指弯曲,其它四指捏于掌心,嘴里嗫喏着,经常伏侍的儿女会跟来人解释说,他是想表达自己都是90岁的人了。

老人的老伴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要好得多。特别是遇到亲戚朋友来探望的时候,精神状态特别好,记忆也活跃起来。你和她聊天,基本上没有大的障碍,甚至她能清楚的叫出你的名字,叫出和你联系紧密的亲人的名字,还能够回忆起许多你与她关联的往事,比如旅行、在街心花园拍照、你喜欢吃她做的菜和夏天的闷酱等等。聊天中也还透露出期盼能够有一天,还要像过去一样走动走动,还要亲自参加晚辈的婚礼。离开的时候,她会拄着拐杖,坚持要送你到门口,流露出长辈的慈祥和依依不舍。

老人一家一直住在老县城的县政府旁边。最早的时候,是自建的几间平房。老人小儿子结婚的时候,还是在老宅子里,堂屋正中的白墙上,用正红色毛线编织着一个大大的红双喜字,既有立体感也很时尚。那时候,群朝老人刚刚从一家企业厂长的位置上退居二线,天冷的时候经常戴着洋气的鸭舌帽,说话慢条斯理,精神矍铄。老伴早几年也从公路部门所属单位退下来。那几年,城里刚刚兴起盖商品房,二老就谋划着在老房子的宅基地上翻盖楼房,说干就干,搬沙子运水泥,买钢筋购红砖,忙里忙外,起早贪黑,风里雨里,硬是在临街盖起来三层楼房,每层大小算来都有五个房间。一楼建成临街门面房,没有隔成单个房间,整体出租给别人做百货商店生意,二楼整层出租给别人居住,三楼留着全家人生活起居,住房条件大大改善,一家人其乐融融。二老平时人缘好,乐善好施,亲朋好友走动多,逢年过节,串门拜年的一阵一阵,二老总是要留客吃饭,脸上满是笑容。

老人有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是老小。

(二)长子

大儿子也退休有好几年了。

大儿子到了入伍年龄后,就参军当兵去了,转业时,安置在县公安局交警部门工作,结婚时就搬出老房子。大儿子先是在县城下面的区镇交警队上班,隔三差五回来一趟。大儿媳妇在县城一家缫丝厂上班,那时候的工厂红红火火,许多车间都实行三班倒,年轻人都要上小夜班、大夜班。老人也觉得儿子在外地上班,儿媳妇上夜班也很辛苦,看在眼里,满是心疼。

不久老人的大孙子也出生了,又是长孙,全家心里都乐开了花。那时候,计划生育是一项国策,长孙也是独子。过了没多久,大儿子调回县城工作。大孙子憨憨厚厚,上小学、中学,顺风顺水,读到省城的一所职业学院,也算是大学毕业了。孙子上大学时候,好像接触到一些传教的人,周末还去过教堂,在思想认知上总觉得异于常人。大学毕业找工作,考编制,也非常不易,好在总算在邻县的一家乡镇单位入了事业编。应该是不能适应环境,也不能适应工作,过了不久就辞职回家。这一辞职,就天天宅在家里。刚开始还说在网上进行写作,甚至联系出版社还有出版的意愿。也许是受到网络诈骗,有些心灰意冷,感觉这个世界欺骗了他,变得抑郁起来,偶尔与他人在网上聊聊天,思维也似乎不稳定。自此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也不愿意与他人甚至自己的亲人交流,几乎就与这个世界隔绝了。

老人年龄越来越大,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弱。大儿子退休后,全身心照料二老,其实自己也是一个退休老人,体力精力都跟不上,还把自己累出了严重的腰椎疾病,实在照料不动了。

(三)次子

小儿子夫妇一直跟着老人一起生活。在年轻时就学了一门驾驶技术,招工在一家工厂里开车。那时候进工厂还是比较好的就业选择,生产不停,产品不愁销售,月月有福利,岁末还有年终奖,可是好光景并没有持续很久。厂子倒闭后,也在县直机关开过一阵子小车,聘用制,工资待遇也不高。后来自己跑过出租、网约车。到现在又在一家在乡镇上的公司里跑业务做销售,一天到晚也很忙。小儿媳妇也在一家厂子里上班,跟着公婆一起生活,干家务活,孝敬老人,儿媳妇也做得满是好口碑。

小儿子有一个女儿,乳名叫浩英,后来给自己起了一个更有诗意的名字叫涵梓,也是独生子女。涵梓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省城一家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就在省城一家公司找了工作上班,谈婚论嫁后,在老家举办了轰轰烈烈的婚礼。丈夫小程是她中学同学,高中毕业后去云南边陲当兵。退伍后,也跟着来到省城,如今也在省城安家落户了。

因为有从军经历,小程很快找到工作,先是在公安系统做过一段时间特警辅警,那时正赶上新冠疫情时期,执勤备勤占据了日常生活大部分时间,在家时间也就少了。小俩口住在北城,梓涵上班又在城南的经济开发区,早出晚归。回到家时,小程有时又在值班执勤不在家,于是,涵梓便养了一只田园串串,起个名字叫玉米,涵梓把玉米看的比命还要精贵,在朋友圈里偶尔发布的信息,都是玉米参加各类爱宠活动的图片信息。有一次,他俩春节过后从老家回来,在服务区遇到一只被遗弃的宠物犬,又带回家养着,又是看病又是调理,渐渐的也出落得健康活泼,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如意。

小程后来跳槽到一家大型国有公司做安检安保协调管理工作,离家更远,几乎一周回家一次。小俩口各忙各的,上班又辛苦,在家里很少自己做饭,就像许多年轻人一样,点外卖。结婚几年了,还没有要孩子,双方家长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小儿子上班也很少回家,女儿女婿又在外地,小儿媳一个人照顾两位老人,也着实有点力不从心。

(四)女儿

女儿是二老最小的孩子,也已退休,转眼也是五十多岁了。

从小到大,女儿都是家里的好帮手,在家里买烧洗涮,里里外外地忙。家里来了客人,只要女儿在家,或者下班回来看到有客人在里家吃饭,就回一头扎进厨房,和母亲一起,摘菜、洗菜、切菜、烧菜,总会打理出一桌丰盛的菜肴。

直到结婚出嫁。但只要一回到娘家,还是和做女儿时一样。

丈夫小张瘦瘦的,高高的,憨憨的,是一个大货车司机,常年在外面跑运输。每年大年正月初那几天,儿子媳妇、女儿女婿、还有好几个远房的侄子侄媳妇、侄女侄女婿和孙辈,都会像赶场一样陆续来拜年,场景好不热闹。二老对儿子媳妇疼爱,自不用说,对女儿女婿也都一样,不偏不倚,尽显长辈的为老之道。

小俩口恩恩爱爱,生活得美满幸福。不久,女儿也按部就班来到这个世界,名字叫丹晓。那个时候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政策依然是一项基本国策,深入人心,晓丹也是独生子女。

至此,二老的三个孩子都已结婚成家,孙子孙女双全。

转眼就到了丹晓上高中时候。而就在此时间段,女儿女婿的婚姻却亮起了红灯。小张一直在外面跑车,拉货做长途运输,一出门就有好几天甚至十天半月也不着家,孩子的学习自然是过问不到,夫妻之间也会逐渐生分起来。和一帮跑运输的司机们在一起,闲时有喜欢赌几把,染上了好赌的恶习,就这样把原本好端端的一个小家,给赌没了,双方好说好算,最终还是离婚了。离婚多年,双方各过各的,一直都没有再婚。小张念及多年夫妻情分,后来也想复婚,被女方拒绝了。

父母离异倒是没有对丹晓学习造成多大影响。高中毕业后考入省城的一所本科大学,毕业后自己努力考公,进入老家市里一个区区委机关做公务员。接着,谈婚论嫁,现代婚礼热热闹闹,只是没有父亲亲手在婚礼T台的公主亭把女儿托付给新郎,晓丹一人独自走近新郎的场景,让现场的亲朋好友既感到有一点伤感,又感受到丹晓内心的强大和坚强。可是,这场看起来完美的婚姻,没有像婚礼上那所有的天长地久的祝福那样,却像昙花一现,很快就走到了尽头。丹晓说,三观不合,离就离吧。

她妈妈也这样说。

二老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朝群老人得过几次脑溢血,后遗症是基本失忆,行走受阻。作为子女,还有老伴,一家人接力在家服侍过好几年。老伴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弱,自己生活上也不能自理。大儿子身体状况,服侍不动了。小儿子儿媳还要忙工作,女儿一个人,力不从心,也服侍不了啦。孙子辈各有各人的情况,各有各人的事情,有的还在外地,还要上班,连搭把手时间都很少。儿女们经过好多次商量,也到不少养老院实地查看比较,在征得老人同意的情况下,选择了让老人住进养老机构。

于是,二老就住进了县里最好的老年养护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