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博文的头像

周博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23
分享

黄洋界看海

(一)

今夏,88岁高龄的李姓老人走下井冈山旅游公司的一辆大巴车后,扔掉随手携带的那根龙头木制拐杖,在大女儿的搀扶下,重登井冈山风景区,再一次来到黄洋界纪念碑、古铜色迫击炮炮台、当年红军士兵哨口五里排营房、红军挑粮小道旁的那棵大檞树下……

上台阶,爬山路,他一步步向上攀登,苍老的双手吃力地扶着山道两侧的水泥栏杆,朝着黄洋界顶峰艰难前行。

他口中喃喃地向身旁的大女儿说:

“井冈山黄洋界,我总看不厌。它虽是高山,又却似一片无垠的“大海”。只要我还能行走,往后每年都想来这里一次。有生之年,这里的景致与故事,我要多看看,让心灵永远为它震撼、为之感动……”

同登山,我在其旁,听着这位大爷的自言自语,满脸疑惑。

眼前的黄洋界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大山,海拔1343米,是五百里罗霄山脉及井冈山主峰之一,周围群山巍巍,沟壑连绵。众山高高矮矮,像一个大蒸笼里不规则叠着的小馒头,小岭紧紧地依偎在黄洋界。这里没有宽阔的大海海面,没有波浪翻滚之景,没有大轮货船、游船汽笛之音,没有海面上展翅飞翔的各类海鸥。只可瞧见的是大山上空,几只黑黑大苍鹰在高高地飞翔,活像一架架随风滑翔的小飞机。仿佛这一只只“小飞机”,就是这片天空的真正主人。它们飞得很自由,偶尔还向山下群峰来几个低低的大俯冲,飞进黄洋界山岭周边的山谷,不见踪影。

老人口中说的,黄洋界上那个“海”在哪?我沿路在脑中暗自地想探寻一个准确答案。

询问这里的山峦、树木、云彩,游人等,它们都未曾给予我一个热烈的回应。

我想,这些苍茫的“海”,定是藏在这片莽莽崇山峻岭的万千景物之中。

黄洋界位于井冈山西北端,地势险峻,与湖南的茶陵、江西的宁冈县相接。前来井冈山的每一位海内外游客,无不到黄洋界一游,走一走,看一看。黄洋界究竟有何胜景,又蕴含着怎样的神奇力量与迷人魅力,吸引着中外游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呢?

中国当代大文豪郭沫若登临此山后留下诗句:“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

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亦感叹:“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1928年8月31日,黄洋界保卫战爆发。留守井冈山根据地的红四军第31团在团长朱云卿、营长陈毅安等指挥下,与第32团协同作战,并联合山上山下群众,构筑了以“竹钉阵”“擂木石”为主的五道坚固防线。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采用虚实结合、攻防兼备的战术,在黄洋界隘口凭险据守,抗击湘、赣国民党军4个团的合围进犯,成功击退敌军四次猛烈进攻。最终,红军取得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会剿”。

那时,毛泽东同志率部队还在从湖南返回井冈山途中。喜闻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消息后,欣然挥毫赋词《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黄洋界保卫战中,黄洋界山势巍峨稳固,红军战士意志坚定如山。山与人都像一座坚强的堡垒一样,在强敌面前屹立不倒。

毛泽东同志《西江月》词中“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岿然”二字,正展现出井冈山红军队伍因军民团结而凝聚的强大合力。这支队伍如高山般稳固,似峻岭般坚强,若大海般壮阔。

我每次踏入井冈山,登上黄洋界,就如同进入一片景的海洋、情的海洋和义的海洋。黄洋界上每一处景象,都似一部厚重的历史长卷,令人观之不尽、品之不透、铭记于心。

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无不凝结着长眠于这片红色土地的英烈们用鲜血与生命铸就的一个个英雄传奇。

据不完全统计,在井冈山上两年零四个月的艰苦斗争期间,仅在井冈山牺牲的革命烈士就有4.8万余名,其中有姓名被镌刻在纪念碑上的只有15744人。

北山巍峨的丰碑,是烈士的忠魂之碑;座座英烈雕塑,再现了这群英烈昔日的英雄气概。

(二)

井冈山的第一个“海”应是“竹海”。

井冈山的毛竹漫山遍野,四季都有。毛竹似乎成了这片神奇土地上井冈山所有沟沟壑壑里向上冒出的一根根又长又高,又大又笔直,像男人脸上硬硬“胡须”一样的竹子。人的胡须天天刮,天天长,山的“胡须”毛竹年年砍,也年年长。游客来到井冈山,抬头朝每一座山岭一瞧,竹影总是望不到边,看不到头,挨挨挤挤的,多得像内蒙古草原上的草,怎数也数不清。头顶上的竹枝遮住了天空,光影在竹林间斑驳,宛如与盛夏的时光,签下了一纸纸温柔的时光契约。竹子,绿油油,直直杆,竹连竹,根连根。胡须装点着男子汉的英容,毛竹则养育着井冈山上世世代代的山民。井冈山的“竹海”之景,成了有别于中国其他名川大山的一个最重要地理生态标志之一。

这里的每个山头都长有一片片茂密竹林。井冈山竹林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大毛竹,当地人称它为楠竹或南竹。楠竹长在山地山岩中,身姿最高大,最坚硬,最精神。黄洋界的南北两面毛竹大都是这种,尤以其北坡最多。

当年红军用它盖过茅草房,剖开煮过竹筒饭,制过梭镖,做过红旗杆,当过医用竹镊子,送过盐,埋过竹钉阵,竹笋做干粮充过饥……功劳多得数不清,道不完。朱德把它削成扁担挑军粮,毛泽东同志用它做笔筒,在茅坪谢家八角楼上一根灯芯的微弱灯光映照下,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巨著。这两篇历史巨著像黑夜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

1929年1月,井冈山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失守。山上来不及转移的红四军三十二团和各地赤卫队转入深山,奉命继续展开游击斗争。

龙关秀,井冈山黄洋界下斜源小山村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时年25岁,丈夫陈瑞恩是同村赤卫队长。那年冬天,因敌人严密封锁和大雪封山,一些红军被困在黄洋界山坳一处名为“猴子石”的石洞中。龙关秀听说丈夫及赤卫队员被困洞内后,多次巧计给山洞里的这些红军战士及赤卫队员送粮。

她把米用油布层层包好,放进牛粪中,冬天假装挑牛粪去山间田地里积肥;把米装进裤管里,露着被冻的双脚,身上披着一件厚披风,假装背“孩子”上山走亲戚;有时用毛竹裁下一节节短竹筒,三节做成一个长竹筒,像扒火棍、赶牛棍一样,再把中间最上面的两个竹节打通,把米装进竹筒,假装用它赶牛,上山拔草放羊……她用种种巧计,一次又一次地为困在山上的红军与赤卫队送上寒冬中的“救命粮”。

1929年3月一天,邻村一名姓谢的奸细发现龙关秀每日天刚亮便背着一个形似“小孩”的物品上山。这名奸细心怀叵测,伪装躲闪,暗中跟踪龙关秀。行至中途,龙关秀察觉到有人盯梢,在将米送到预定隐蔽送粮点后,迅速转身将敌人引向别处。奸细发现自己受骗,便上前抓住她,用枪威胁,将其带回村子,并与敌军一同对她施以严刑拷打。但年轻的龙关秀坚贞不屈,始终未透露山洞内任何情况。

敌人所有用过的招数都失灵了。龙关秀就像黄洋界上那一根宁死不屈的刚毅大毛竹一样,誓不向敌人投降。

敌人只好残酷地烧了龙关秀的房子,把她绑在那时滴水成冰的村庄野外的一棵大树上,剥去她破烂的棉衣,活活地将她冻死。龙关秀那3岁的儿子也被这群残忍的国民党士兵用刺刀活活捅死。这年6月,其丈夫陈瑞恩在一次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

井冈山人常说,山上的每根毛竹都象征着一位牺牲的红军战士。这些战士为革命献身,长眠于此。然而,他们牺牲的精神与英魂,如同这山上的毛竹一般,生生不息,永不磨灭。

黄洋界风景管理区大巴车观光乘坐出入口处,有一家农家乐。农家乐店门口的货架上,琳琅满目地堆满着井冈山上自产的各种待售山货。店主是一位年轻的客家族老板娘。

老板娘在其店门前右手边的一块大空地上,用一根长长大毛竹(这根大毛竹中间的竹节已被打通),从其店后山岩涧中引来一泓清亮如银练的山泉水。她利用山泉水的滴注冲击力,把一个竹制的圆圆水轮车推转,哗啦啦地溅起一阵阵白水花。

竹轮车旁吸引着三五个好奇游玩的十来岁的小男孩。水轮车外圆边上,老板娘精巧地剖开细细竹片,用竹丝条牢牢地间隔有序地绑住了12个短短小竹筒。每个小竹筒中间,老板娘用篾刀在其面上开了一个古钱币大小方孔。

水车上端竹子引来的这一泓清澈山泉水,像被电脑里一个精准程序控制着,以一个极小的水流量,准确地洒入这些竹筒上的一个个小方孔里。

水口处最上端的小竹筒若被灌满了清泉,它自然地向下沉去,它旁边的另一个小竹筒又依次排队上来,分毫不差地停留在这个盛水位置,接受着这股从毛竹里流出来的清泉灌注,满了后也下沉。如此反复,用毛竹里的这股水流不停水灌小竹筒,小竹筒一上一下循环往复地驱动着这个小竹轮。

老板娘很爽朗地说,她门口造这一竹制小水车,是专为纪念井冈山当地一位叫王佐的红军而特设的,“睹物思人嘛!”

这位老红军,是当地井冈山下庄乡人,会裁缝,粗手大脚,性格豪爽。战事空闲时,他常用山上的竹子教会外地的红军战士制作小水车。那些转动的水轮,就这样在这位客家族老板娘指尖上生生地传承着革命岁月里的温情与坚韧。

(三)

人间最美四月天,井冈山上红杜鹃。

每年春季,井冈山又是花的海洋。漫山遍野井冈红杜鹃,花色特鲜红。当地群众说,它是由牺牲在这里的千千万万烈士的鲜血染成。它也像井冈山上郁郁葱葱、莽莽苍苍、一根根修长而又高耸挺拔的毛竹一样。

一根根毛竹代表倒下的一个个井冈山革命战士,那一朵朵红杜鹃就代表着牺牲在这里的红军战士身上的那一捧捧宝贵鲜血。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革命传统教育历史片《闪闪的红星》中这首特别熟悉的《映山红》插曲,井冈山这地群众老老少少,几代人都会唱。爷爷奶奶辈常常用它来教导自己的孙辈,要他们把这首歌世世代代传着唱下去,记在脑里,记在心里,当年井冈山英勇善战的这些红军战士不能忘。

现在在井冈山当地流传一首民歌,“井冈山里红杜鹃,英雄血染秀山川。枝繁叶茂花盛开,杜鹃花红年胜年……”

这首民歌背后也藏着一个悲壮的革命故事,是专为纪念一位名叫聂槐桩的女子而创作的。

1929年春,井冈山遭遇罕见严寒,连续40天风雪交加,在当地气象史上绝无仅有。山间积雪厚达一尺有余,悬崖上的冰凌如同雪白冰冷的长剑,悬挂在山岩边缘。

井冈山失守后,红四军、红五军主力相继撤离,但仍有部分未能及时转移的战士被困于深山老林。敌人将所有进山道路和出山关卡严密封锁,企图将这些留下的红军官兵活活饿死、冻死、困死在山中。粮食、食盐、药品等生活物资无法运入。

聂槐桩,一位活泼、聪明、灵秀的女同志。她年仅20岁时就已担任了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原宁冈县茅坪乡工农兵政府妇女主任。

为了给这些仍困在家乡这片深山里战斗的革命同志送去粮食和盐,群众能用的办法她都试过了。

一天,村里一位70岁老大爷小心地一层层用油纸把盐精心包好,藏在双层的粪桶里朝山上送去,不慎被关卡盘查的敌军查获。老大爷被这群敌军士兵用枪托恶狠狠地活活打死在哨口。

聪明的聂槐桩想出了另一个全新的好办法。

她先将一粒粒如小石子般的固体盐在锅中加热,融化成液体盐水,再把自己的棉袄夹衣放在锅中盐水里浸泡,使其全部浸湿。待这棉袄夹衣晾干后,把这件变重但很冰凉的棉夹袄穿在她身上,外面再罩了一件蓝布扣衫,手里挎上一个放有薯片、杨梅干等零食的小竹篮,走在山间的小道上,佯装走亲戚。敌人常对其搜身没发现可疑东西,放行她多次。她就这样4次巧妙地闯过了敌人的道道关卡,将盐衣顺利地送给了山中的红军班长。

1929年初春,就在她第五次沿用此法给山里的红军送盐时,这个天大的秘密终于被敌人发现了。

敌人对聂槐桩施以严刑拷打,逼迫她说出红军在山中的藏身之地,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拒不吐露。敌人剥光她的衣物,甚至用香火残忍烫烧她的乳头,企图逼她带路诱歼红军,但她这位年仅三十岁的井冈好儿女,依然闭口不言,最终惨遭敌人杀害。

每年清明前后,是游人来井冈山黄洋界赏杜鹃花最佳时节。“鲜红滴滴映霞明,尽是红军血染成。”如今,杜鹃花似的红色已是井冈山人心底一股永不褪色的生命底色。

(四)

1928年的黄洋界保卫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这里的岩石、战壕、山花、毛竹和云彩,都铭刻着当年红军的智慧,以及红军官兵与当地群众紧密团结、构筑五道严密防线的科学御敌作战思想。

在今天井冈山革命历史纪念馆“井冈烽火”一栏玻璃展示橱窗里,每天向前来参观的一拨拨中外游人展示着当年黄洋界保卫战中红军战士曾使用过的12个小竹钉。

在艰苦岁月中,守山军民武器装备简陋,但面对装备精良的敌军毫无畏惧。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巧妙运用“竹钉阵”破敌。如今,这十二枚大竹钉陈列于橱窗内,虽已陈旧老化、锈迹斑斑,却每日默默伫立。它们如同十二位当年红军战士亲切的眼睛,热切仰望前来瞻仰的游客;又似十二个坐标,象征着红军官兵艰苦奋斗、顽强抗敌的井冈山精神。竹钉上残留的烟火色,都会唤醒着游客们心中,对两年零四个月井冈烽火的那段刻骨铭心的血色记忆。

1928年8月下旬,驻扎在湘赣两省的敌军趁我主力红军在湘南尚未返回之机,密谋策划,调集兵力,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大规模“会剿”。

8月29日,留守井冈山的朱云卿、何挺颖、陈毅安在大井村,会同西南特委宁冈人谢桂标召开连级以上干部会议,紧急商讨破敌与迎敌策略。

老红军谢桂标会上提议:可借鉴其家乡梨树山破敌的“竹钉阵”土方法,利用井冈山黄洋界哨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天然有利地形,以及黄洋界当地丰富的毛竹资源,赶制些竹钉。把这些锋利的竹钉埋在敌军前来进犯的山道上,与山道上设立的其他一些机关、陷阱、檑木滚石结合起来,构建巧妙的综合防御体系,设置五道坚固防线。

红军战士那时每支枪只有3~5颗子弹。用这些土方法打击敌人,还可节省有限弹药。这种防御方式具有多重作用:一是限制了敌军进攻的路线,二是迟滞敌军进攻的速度,三是敌军若触发陷阱或踩中竹钉,红军不费一枪一弹,即可消耗敌军有生力量,打击敌军嚣张气焰;四是广泛埋设竹钉还能阻止敌军随意卧倒隐蔽,使其疲惫不堪,在精神上拖垮他们。

井冈山漫山遍野毛竹当中,方竹的竹节特别坚硬,竹肉也特别结实。黄洋界各山头均盛产此竹,是制作竹钉的理想原料。

谢桂标与其他当地宁冈县委领导会议结束后,立即按分工带领黄洋界山脚下大垅、茅坪、乔林等村的群众连夜赶削竹钉。当地群众对削竹钉有着一套快捷且成熟的方法。

过去,缺衣少食年代,他们常把竹钉埋在山道上猎取大野兽来充饥。把一根根长长笨重的毛竹从山上砍下来以后,先用锯子把那竹儿截取成一段段小竹筒。竹钉的规格是多少,一般先截下来的竹筒就多长。竹钉过短则无杀伤力,过长则埋设费力,通常每根竹钉一般长15cm至18cm,宽3~5cm。一根山上的大毛竹可以做120到150根竹钉。

每个农户家分配有削竹钉任务,每家削制的竹钉所用毛竹不少于十根。做好的竹钉须连夜送到村里指定地点集中。埋时,竹钉一个钉角直插埋在山道的地面,另一个钉角尖尖地向上直立,上面铺上一些用于掩盖遮挡的毛草或树叶。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谢桂标就带领了黄洋界山下附近村庄被发动起来的三四百名群众,在山道上开始忙碌地布设竹钉。他们以三人一组,每组负责10米宽,150米长的区域。

第三天,每组人员按不规则的斜线从山路下往上继续插竹钉,在敌军将要攻山的山道上及两旁埋设并掩盖好。同时,在敌军进攻时可能行走、攀爬的地方放置一些大型捕兽夹和自制的“炸子”(用黑土药制造,一般用于炸野猪),并在山道或空地上挖一些宽和深均约一尺的小坑陷阱。坑底再插上两根锋利的竹钉,坑面铺上枯枝叶掩盖。在合适的地方,弯下道旁的老毛竹做成“野猪弓”,利用树上的大马蜂窝顺手巧布“蜂窝阵”。这样,敌军进攻的山道两旁,一个宽500多米,纵深近千米的“竹钉阵”布设完成,筑起了黄洋界保卫战中的第一道坚固防线。

8月31日清晨,黄洋界被浓雾笼罩。从永新、宁冈赶来的敌人,利用这雾色天气,沿着上山小道突然向山顶防守的红军发起进攻。

一伙敌军前锋手握着长枪向上攀登,开始行动。没走几步,一声声惨叫声便打破了山下雾中原本的宁静。原来是进攻前锋的敌人左右脚都“中招”了。他们脚上的皮鞋被山道上的“竹钉”刺破,脚底鲜血淋漓,痛苦地半躺在地上无法动弹。杀猪似的惨叫声一声接一声地不断从山道上传来。其他上山的敌军见状纷纷掉头退回。有的敌军脚底被竹签插得很深,抬脚逃离时,把埋在山路地下的竹钉连根带土拔了出来。

突然,啪的一声,接着向上进攻的又一个敌兵踩中了山道中埋设的“捕兽夹”。兽夹两侧锋利铁爪紧紧地夹住了敌军右脚踝,鲜血直流。疼痛使敌士兵不由自主地扔掉手中的那杆长枪,双手抱住被兽夹夹住的右脚在地上打滚。身体打滚时,两根长长的竹钉又同时刺入了他的后背,吓得他躺在原地,脚再痛也不敢乱动了,像一具活尸般蜷缩在路边,瘫坐在山地上哀号不已。

大半天过去了,守在黄洋界山顶的红军没放一枪,敌军的进攻才向前推进50米。敌军长官见状,不由大怒,夺过士兵手中的一挺轻机枪,对着山上的竹林就是一梭子狂扫,命令士兵加快向上进攻步伐。

上午11点,敌士兵在指挥官机枪的威逼下,继续壮着胆子向黄洋界哨口的山道上加快了艰难进攻的脚步。

敌军每向上行进一步都极为艰难,需小心翼翼地探查路面,在确保脚下安全后,大约需要十分钟才能缓慢向上攀爬,其速度如同小蚂蚁登山般迟缓。

中午时分,由于地形以及山道上竹钉和“炸子”的威力,敌军再也不敢往这条通向黄洋界的唯一山道上进攻,只能对着这条通向黄洋界山顶的云雾山道望而却步。

下午4点,敌军集中全部火炮和兵力向黄洋界山顶最后一次发起猛烈攻击。

待敌军进攻至半山腰时,山上各山头群众把事先制作好、放在煤油废铁桶里的鞭炮点燃。被点燃的鞭炮在油桶里瞬间发出“啪啦啪啦”的激烈爆炸声。山下进攻的敌军听起来,这声音极像是山上红军机关枪的扫射声。同时,各山头红旗挥舞,喊杀声震天;山上滚落的木头、石块如雨般倾泻,将欲抬头的敌军砸得头破血流。敌军被困于半山腰,无法继续前进,进攻再次受阻。

在敌军将要攻至黄洋界山顶的危急时刻,指挥作战的红军将领朱云卿及时搬来一门迫击炮,放至黄洋界山顶。迫击炮口朝着山下的敌军,迅速调整好了一个攻击发射角度。

第一发炮弹,没有声响;

第二发炮弹,再填,还是没有声响;

总共只有三发炮弹,炮旁的红军额头上急得直冒汗。

第三发,呼啸出膛。炮弹顺着一条优美的弧线,像长了一双神奇的眼睛一样,精准命中山下敌军的那个指挥部,并发生了剧烈爆炸。一瞬间,把满山敌人吓破了胆。

“红军怎么有火炮!红军主力肯定回山了!快撤!快撤!”攻上山的敌军吓得赶快撤下山,连夜逃回宁冈及湖南酃县境内去了。

事后,红军战士套用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的唱腔填词一首,庆贺这次伟大胜利。

“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忽听得山下人马纷纷。抬头来观看,原来是蒋贼发来的兵。一来是,农民斗争少经验,二来是,红军主力离开了永新。你既得宁冈、新城多侥幸,为何敢来侵占我大小五井?你既然把山来进,为何在山下扎大营?你莫左思右想心神不宁,我这里内无埋伏,外无救兵。你来,来,来,请到山上来谈谈革命……”

黄洋界上军民筑起的“阵海”威力无穷,红军战士借此赢得了反“围剿”战争的伟大胜利。

(五)

井冈山上处处是课堂,岭岭藏精神。

黄洋界山顶曾有三条不同方向的山间小路,它们连接山下的道路,通往山上的大小五井与茨坪。这些小路虽为昔日驿道和商道,却因山高林茂而湿滑、狭窄、陡峭,行人稀少,甚至华南虎等大野兽时常出没。三条小路最终在黄洋界山顶附近的“五里横排”汇合:一条北经原宁冈的茅坪村与永新相连;一条西连大陇村,可抵湖南的炎陵县;另一条南接宁冈象山庵,连通井冈山上的大小五井村,可直达当年红军主力所在地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中心——茨坪。

1928年,井冈山“朱毛会师”后,红军队伍从起初的千余人迅速壮大至万余人,革命力量逐渐增强。

井冈山上原是“人口不过一千,产粮不满千担”的贫困山村,土地贫瘠,粮食产量极低。根据地每日粮食供应严重短缺,一个80余人的连队,一天仅能用3斤米做饭。当时的红军官兵以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等杂粮充饥,部队中逐渐出现“畏难与革命意志动摇”的情绪并蔓延开来。对此,毛泽东同志及时敏锐地意识到:“这种悲观失望的右倾思想,已成为红军和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一个极大障碍,关系到中国革命前途的最基本的问题。”

为了坚决打破那时山下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这种经济封锁,毛泽东同志和边界党组织领导军民,一边拿枪战斗,一边拿扁担从井冈山下挑粮上井冈,白天挑粮,晚上研究战事,连轴转,官兵生活极其艰辛。

如今黄洋界上供干部及群众研学、每天前来实地参观的挑粮小道,就是当年那群的红军官兵挑粮时脚踏出来的。

当年红军从宁冈挑粮上井冈,主要是走昔日的那三条林间狭窄的小道。这三条林间羊肠小道,每条山上山下一个来回最短的路程也有10公里长。山路海拔高差约400米。山道弯弯曲曲,从山下的茅坪、大垅等地挑粮上山,往返一趟得耗时一天。走山路,路途最遥远的有100多里。官兵中途饥了只能吃干粮,渴了喝山间的泉水。

红军战士每天天不亮就出发,晚上摸黑走夜路才能回到山上茨坪营地。用箩筐肩挑,用布袋肩驮,实在没工具的,战士就把自己的衣裤下面的两个裤脚口扎紧,装上粮食,驮在肩后背运粮食,但枪时刻不能离身。每个红军战士一天一趟来回,肩上的粮食与枪共有50~80斤重。这山路沿行,行人空手行走就十分艰难,更何况肩上还有这重担。每天一趟下来,这既是对每一位红军官兵体力的一场极地考验,更是一场红军革命意志的艰难测试。

那年这三条挑粮小道的分布是:

第一条:茅坪村→牛亚陂→象山庵→半冈山→下桃察→黄洋界→大小五井、茨坪(路程单边全长30华里)

第二条:大陇→窑背→乔林→陈家泉→源头→黄洋界→大小五井、茨坪(单程全长25华里)

第三条:柏露→李垭→梅树山→猴子石→黄洋界→大小五井、茨坪。

当年,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带头挑粮,毛泽东同志走第三条,朱德走第二条。两人常常在黄洋界山顶的一棵大檞树底下相遇并休息。

“一粒粮食百粒汗、石头山阶两边忙。红军官兵肩背驮,朱德扁担美名扬。”这首民歌生动形象地记录了那段光辉的历史瞬间。

在上山下山的这条挑粮队伍中,有两个高大的身影格外引起战士们注目:一个是毛泽东同志,当年已36岁,一个是朱德,时年42岁。

他俩白天带领战士一起挑粮爬山,晚上还常一起研究敌情,布置军事任务。

挑粮时,毛泽东同志有时会帮助体力较弱的战士分担一些粮食放在他们肩上。然而,红军战士坚决不接受,他们担心这样会增加首长的负担。

随行的红军战士多次劝朱德不必亲自挑粮,他们每个人多挑些就能补上他的任务分量,但朱德就是坚决不同意,并说:“吃饭有我的份,挑粮也应有我的份,光吃饭不挑粮,那不就成了一个剥削者吗?”

一天清晨,朱德准备和战士一同下山去宁冈大陇挑粮,四处找不到自己挑粮用的那根长竹扁担。这扁担原来是战士们担心他白天挑粮,晚上挑灯研究军情过于疲劳,因此悄悄藏了起来。

但朱德并未因此放弃,叫警卫用楠竹重新替他赶削了一根新竹扁担。

过几天,这根新削的竹扁担又不见了。朱德心里明白,这是战士们悄悄把它藏了起来。于是,朱德又叫警卫给他重削了一根,并在这根重削的新竹扁担上,自己用小刀郑重地刻上“朱德的扁担”几个大字。从那以后,战士们再也拗不过朱德身上这份红军吃苦耐劳、崇高精神风范了,再也没有战士去藏他的竹扁担了。

每天,黄洋界山上山下蜿蜒陡峭的山道上,朱德戴着斗笠,穿着一双草鞋,肩挑一担竹箩筐,挑着山下的粮食,和红军战士们一起来回穿梭在这条崎岖的挑粮小道上。他的身影像一座伟大的精神坐标,极大地鼓舞着山路上这些挑粮红军战士。

一天,毛泽东同志从宁冈柏露挑粮上山,和战士们一起放下肩上的担子,在黄洋界山顶路边的这棵大檞树下歇脚。

毛泽东同志一边用斗笠给坐在身边的战士不停地扇风,一边关切地询问:

“你们站在山顶这棵荷树下(当地人檞树又叫荷树)眼睛能看多远?”

战士们有的说:“可以看到山下江西的其他地方。”

有的说:“还可以看到湖南。”

……

而坐在战士旁边这块大石头上的毛泽东同,意味深长又风趣睿智地对这群吃苦耐劳、年轻可爱的红军战士说:“你们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站在这山顶看到全中国、全世界!”

于是,这条挑粮小道上不仅诞生了“朱德扁担”这个隽永千秋的好故事,还有毛泽东同与红军战士“荷树对”这一意味深长的历史性问答佳话。

2007年起,这三条挑粮小道成为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学习基地。

2012年始,井冈山干部学院在全国第3期中青年干部党性教育时,选取了当年朱德从大陇源头到黄洋界这段挑粮小道,让干部身穿红军服,脚穿草鞋,肩挑谷箩筐,扛着一根枪,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那条泥泞、湿滑、崎岖、陡峭、狭窄的山路,开展实地体验式传统教学。

当这一体验式红色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媒体传播后,全国各地每天都有群众、干部等有志之士纷纷来到这条山间陡峭狭窄的林中小道,实地体验,场面感人。他们在此感悟和珍惜当年井冈山红军战士所展现出的宝贵精神与毅力。

如今,这条挑粮小道堪称一条汲取精神之“钙”的佳径、树立信念的通途、播撒种子的沃土。这条山间小路,仿佛已成为我们今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精神“钙海”。

黄洋界是一座山,也是一片“海”。它既是一座自然的大山,也是一座精神的高山;它既是一片物质的“大海”,也是一片精神的“大海”。山高有仞,“大海”无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