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冠绝人间,西湖乃其间明珠。咏叹西湖之辞章浩如烟海,盛名亦远播寰宇。相形之下,溪湖便黯淡而寂寥了。莫说外乡人,便是邹城本地,提及溪湖亦多茫然无闻,遑论“古邹十六景”之一的“溪湖夜月”了。
“秋水澄澄万顷波,月明清夜更如何。芰荷香逐微风动,绝胜西湖潋滟多。”——诗中所咏,正是“溪湖夜月”。相传此湖卧于山麓之下,周回数里,经年不涸。良夜皓月当空,清辉如瀑倾泻湖心,“溪湖夜月”之名遂起。湖西有亭云山,日暮或夜色初临,山影沉入湖心,便是那“湖光倒影碧山摇”的景致。
沧海桑田,昔日的溪湖早已化作平畴沃野。那令人沉醉的“溪湖夜月”,如今只存于泛黄的诗笺与后人的遥想之中。明人顾俊曾赋诗咏叹:“北山之下有溪湖,十里荷香远近俱。万顷波光浮碧绿,一轮月影湛冰壶。归人渡口明灯火,舞娘楼头唱鹧鹊。试看明朝有游客,醉凭兰棹倩人扶。”诗中,荷香弥漫,月映澄湖,灯火引归舟,歌吹动楼台,游宴之乐恍在眼前。
这位顾俊,原籍姑苏(今苏州),乃明景泰年间邹县县丞。身为外乡佐吏,公余之暇,他聊借山水排遣客愁,遍访邹地风物,留下诸多咏叹此地人文自然的诗章,堪称一位诗心未泯的宦游人。正是这些诗行,为我们勾勒出溪湖消逝的容颜,其功当铭。
循着诗行,我仿佛踏入了旧日溪湖。湖畔应有亭翼然,曲桥卧波,回廊迤逦,钓矶半没。堤岸垂柳成行,千丝万缕,垂若青瀑,拂掠水面。风过处,枝条轻飏,搅碎一池镜影,袅娜生姿。
湖中荷叶田田,如碧盘叠翠,承玉露,举清圆,随风起伏若绿浪翻涌。粉荷亭亭,薄施胭脂,于万绿丛中灼灼其华。花心嫩蕊环抱的莲蓬,初生如娇婴,黄中透青,莹然生光。微风送过清幽荷息,湖面遂生縠纹细细。莲蓬微颤,探出水面,莲子如碧珠嵌于玉盘。远处,野凫数点,悠然隐现于荷盖之下。
溪湖之绝美,尤在月夜。
夜色四合,万籁渐寂。月华如练,自天际倾泻而下,轻柔地铺满湖面,似有无声的絮语在粼粼波光间流淌。微风过处,荷香暗度,叶影婆娑。
偌大的湖面,星子坠湖般碎银点点,浮光跃金。这清辉惊扰了湖底锦鳞,偶有一尾跃出,“啪嗒”一声脆响,复又惊起宿鸟,扑棱棱掠过树梢,翅音倏忽,旋即被更深的静默吞没。湖上,荷叶擎天,密密匝匝,如叠翠的华盖,又如温厚的臂弯,将一泓清波揽入沉静的梦乡。荷花浴月,或含羞半敛,或盛放如燃,粉瓣染银,素影翩跹,恍若凌波仙子,于这澄澈的秘境中曼舞。
岸边垂柳,丝绦低拂,默默守望着这一片溶溶月色。柳梢轻点水面,漾开圈圈涟漪,与月影交缠。远处,蛙鼓虫吟,疏落应和,恰似天地间悠长的呼吸,更衬得四野空灵。
月华如水,涤荡万物。荷叶的翠,荷花的粉,皆被浸润得愈发鲜活灵动,仿佛被注入了月魄的莹洁与生机。此情此景,非“如诗如画”可尽述,唯余一片摄人心魄的宁谧、幽邃与幻美,引人沉酣,不知归路。
不知何时,溪湖悄然老去,如一位阅尽沧桑的老者,带着时光的印记,从容隐入历史的尘烟。然而,“溪湖夜月”的灵韵,却深深烙印于邹城人的记忆血脉,更因那些饱含深情的古诗文而获得了永恒。连那湖畔的村庄,至今仍以“溪湖”为名,默默守护着这方水土失落的旧梦。
独立于这片空旷的野畴,我久久伫立。思绪漫漶,不觉时移。直至月色再度温柔地浸没足下的沃土,恍惚间,一泓清波重现眼底——那轮明月,正清晰倒映于微漾的湖心,随水波轻轻摇晃,如梦如幻。粼粼波光里,仿佛低徊着溪湖的旧事:昔日的荷风柳浪,长夜的静谧清辉,以及那穿越岁月尘埃、不曾褪色的永恒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