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登峰的头像

张登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30
分享

追“菇”三千里

苏州到贵州瓮安,大约3000多里的路程,于我来说,既是一场远程奔赴,也是一场专为“三把菇”而起的执着追寻。

时光回溯至2012年那个炽热的夏天,我跟随同事到瓮安县旅游,未想却邂逅一场舌尖上的惊艳。当地接待的朋友,热忱地将我们迎入他那藏于深山沟的家中。彼时,桌上一道用山里刚采回的三把菇烹制的佳肴,瞬间锁住了我的目光。初见,其貌不扬,只是些或粗或细、长短各异的菇丝,随意地散落在汤中。入口的瞬间,鲜脆、爽滑、回甘……种种滋味如烟花在味蕾绽放,言语在这般美味前顿显苍白无力。

席间听闻,三把菇还有个名字叫“三坝菇”。有人说,它生长时呈“品”字形一丛,仿若层层叠叠的“坝”,独具形态之美;又有人讲,因其一丛得分三把才能拿起,故而得名。这般独特的命名背后,藏着的是它与众不同的生长习性。三把菇,恰似山林间的隐者,对周遭环境极为挑剔,仅在夏日高温高湿的雨后,才肯从大地怀抱中探出头来。更为奇妙的是,它与白蚁窝相依相伴,仿佛缔结了某种神秘契约,有白蚁窝之处,才有它的踪迹。也正因如此,时至今日,人工培植的三把菇依旧难觅影踪,它坚守着自然的纯粹,拒绝被驯化。

在瓮安,三把菇最传统、最经典的吃法,当属与新鲜猪肉、鸡肉煮汤,或是用来煮面,简单质朴,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它的原汁原味。犹记那日,朋友洗净三把菇后,双手轻柔地顺着菇的纤维,将其撕成粗细不一的丝条,动作间满是对食材的珍视。火锅锅底是炖煮得奶白的猪骨汤,仅撒些许食盐,再无其他调料的纷扰。待锅底汤汁翻滚,三把菇顺势入锅,五六分钟的短暂等待,似度秒如年。刹那间,热气裹挟着馥郁的蘑菇鲜香,如灵动的精灵,肆意飘散,悠悠钻进鼻腔,轻轻一吸,那股鲜香直沁心脾。盛一碗汤,舀上几丝菇,先啜汤,感受那热意与鲜香在口腔碰撞,再细品菇的脆嫩,一口接一口,欲罢不能,好似3000里路的仆仆风尘被这一碗菇汤消融。

在瓮安当地,能吃上三把菇,靠的不只是金钱,更多是运气与缘分。菜场上难寻其踪,它是大山偶然间的馈赠,村民们偶得之后,多在村庄大路旁售卖。汽车通行于蜿蜒的山村道路,偶尔能瞧见村民手提三把菇,殷切地向过往车辆招手示意。司机眼睛要尖,远远瞅见路边人影,要缓速慢行,探个究竟,一旦错过,这一年怕是再难与三把菇相逢。记忆中,2012年时,一份重量半斤至一斤的三把菇要价100元,如今更是150元一份。从不称重,也无人讲价,只因村民寻觅的艰辛大家心知肚明,买家怀揣着感激,给钱、拎菇、匆匆归家,只为赶在当日,让这份新鲜的三把菇在舌尖“绽放”。

此后每隔两年,我便如候鸟般奔赴瓮安,满心期许能与三把菇重逢。不凑巧,有两次从瓮安县城辗转至珠藏镇,再深入乌江畔的大山里,沿途愣是不见卖菇人的身影,满心的焦灼如潮水翻涌,却又无可奈何。直到2024年夏天,我携家带口再度踏上这片土地,幸运女神终是垂青,在乌江畔江界河镇的山村小道上,如愿购得一份鲜嫩的三把菇。回城后直奔朋友家,众人围坐,看着锅中菇汤沸腾,香气四溢,大快朵颐间,多年的期盼与思念得以慰藉。

然而,细细想来,这3000里的追寻,难道仅仅是为了一口三把菇?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瓮安,这片地处云贵高原的神奇土地,仿若一座宝藏,蕴藏着无尽的惊喜。它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山川壮美,每一寸土地都写满了大自然的诗意。抬眼望去,峰峦叠嶂,蓝天白云,仿若人间仙境;俯首近观,雍江溪流潺潺,清澈见底,鱼儿欢畅嬉戏,灵动生趣。

瓮安的历史底蕴更是深厚悠长,仿若一部尘封的史书,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与荣光。这里是红军长征四过之地,1934年12月31日至1935年1月1日,中央政治局在瓮安猴场召开的“猴场会议”,如暗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革命前行的道路,堪称“伟大转折的前夜”;红军在此突破乌江天险,攻占羊岩关后挥师遵义,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先辈们的热血,于新中国的成长有着不可磨灭的深远意义。

论及美食,瓮安亦是毫不逊色。除了心心念念的三把菇,辣鸡粉以其热辣鲜香刺激着味蕾,让人舌尖生津;豌豆凉粉爽滑劲道,入口即化,搭配特制酱料,一口下去甚是满足;草塘蒸笼热气腾腾,揭开盖子,香气扑面,食材的原汁原味被完美封存;黄粑软糯香甜,咬上一口,软糯在齿间缠绵,甜香在舌尖晕染;酸大肠酸香开胃,独特的风味令人回味无穷……每一道美食,都是瓮安独特风情的缩影,勾勒出这片土地的烟火人间。

而比美食更暖人心的,当属瓮安人的朴实大方与热情好客。初到这片土地,便能真切感受到他们如同暖阳般的热忱。倘若有幸步入当地人家中做客,主人必将家中最好吃的、珍藏许久的食物摆满一桌,眼中满是真挚,让你身在异乡的陌生感荡然无存,仿佛游子归乡,尽享家的温馨。漫步街头巷尾,问路打听,他们耐心解答,热心推荐周边景致和特色小店,甚至恨不得亲自带你前往。在集市上,无论交易成败与否,都笑脸相迎,暖如春风。这种流淌在日常点滴里的热情质朴,成了瓮安最动人的底色。

更让我贪恋的,是瓮安的气候。身处云贵高原,四季宜人,仿若自带天然空调。夏日炎炎,外界骄阳似火,可只要踏入树荫之下,燥热瞬间被清凉取代,凉意丝丝缕缕,沁人心扉。夜晚更是舒爽,无需空调的嗡嗡作响,伴着轻柔的夜风,裹一床薄被,便能酣然入梦。这般惬意,别处难寻。

如今,每年夏天,奔赴瓮安已成为我的习惯,避暑是其一,而三把菇,无疑是那最诱人的“引子”。它串联起我与瓮安的岁岁年年,承载着味蕾的眷恋、历史的敬仰、山水的钟情、朋友的情谊、美食的探索,让我在这3000里的追菇路上,沉醉不知归,也不舍归。多彩贵州,独这一瓮安,便足够我用余生去探寻、去回味,在每一次奔赴中,续写我与它的故事,仿若一场不会落幕的绮梦。(张登峰2025年4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