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是全国三大火炉城市(重庆、南京、武汉)之一。七月流火,正值酷暑难熬之季,我因需要不得不来到这个热都。
动车从合肥途径六安、金寨、麻城,到达汉口时,已是晚上7时20分,红日早已西沉,夜幕渐渐四合。漫步在武汉街头,热浪拂面。微弱的晚风偶尔带来一丝短暂的凉意……
一
武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名称的由来与“武汉三镇”(武昌、汉阳、汉口)的合并密切相关,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武汉位于长江中游,因江而建,因水而生。三国时期,孙权占据江东,在此提出“以武治国而昌”,因此武汉一开始有“武昌”名字的来历;汉江位于长江以北,汉水经陕西而来,在武汉汇入长江,所以陕西人又称武汉为汉口(即汉水到长江的入口处);汉阳位于汉水之北面,依“山南水北”为阳之意而取名。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相望,彼此独立又紧密相连。1927年国民政府将武昌、汉口合并,首次以“武汉”作为统一地名,其实武昌和汉口是两个地方,武昌在长江以南,汉口在江北。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将武昌、汉阳、汉口三个镇正式合并为武汉市。
武汉三面环水,为何称为火炉?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访了许多,这是因为武汉地区江河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大,白天太阳暴晒,水汽大量蒸发,团团热气象一个巨大的罩子将整个城市罩住,一方面使地面的热量向空中辐射的速度减慢,室内气温持续不降;另一方面使人体表面不易散热,宛如桑拿室,闷热难耐,号称“火炉”。再加上武汉地处长江流域的河谷地区,海拔低, 很少有风,地面温度和热量不易散失,热量大部分保存下来,所以叫“热都”。在武汉的夏天,偶尔能遇上一阵凉风,那便是最好的“礼遇”了。一位的车司机这样告诉我:“现在还不是最热的时候,武汉夏天的最高温度是四十多度,街上很少有行人,人们在家里常常是‘女人三点式,男人一点式,孩子全身式’”。我又问:“那冬天冷不冷?”,司机说:“才冷呢,连东北佬来了都冻得直跳!”我问“为什么?”,他说:“武汉没有暖气设备,虽然冬天最低温度只有零下七、八度,但街上满是冰冻。”。
武汉水资源丰富,被称为“江城之首”。中国沿江城市不少,如苏州、无锡、常州、镇江、马鞍山等,但是分布在沿江两岸的城市不多,这就是武汉不同于其他江城之处。武汉蓝天作幕,碧水为景,一草一木让这座城市充满了诗意与生机。
武汉人最爱的小吃就是热干面,它源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卖汤面的蔡明伟,他的汤面做得非常受欢迎,客人经常排队要等很长时间才能买到,很多客人等不及走掉了,蔡明伟做生意很会动脑筋。为了加快出货量,通过反复试验,他终于摸索出一套“掸面”的工艺——就是先把面煮七八成熟,然后快速降温并均匀抹上油,这样卖面时,出货量就快了。有一次蔡明伟在长堤街看到一家麻油作坊,看见他们从芝麻中提取麻油后,芝麻酱闲弃在一边,香气扑鼻,他灵机一动:何不将芝麻酱加进面里试一下呢?经过多次反复试验,身边的人都说好吃,这时候他才信心满满推出他的新产品上街叫卖。开始名叫“麻酱面”,直到1950年工商登记时才正式叫“热干面”。
武汉人吃辣的能力却是公认的,他们每一天的故事都在麻辣刺激的美食中落幕。无论春夏秋冬,餐桌上总少不了一点辣椒。吃辣是武汉人永恒的生活主题。
武汉人之所以吃辣,与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有关。武汉地处江边,气候湿润,夏季闷热,冬季湿冷,吃辣能促进血液循环、驱寒除湿。现代研究显示,辣椒素不仅能刺激唾液和胃液分泌,而且能增强食欲,尤其在夏季食欲不振时更为明显,这种反应促使武汉人通过吃辣来缓解压力,带来愉悦。
二
武汉,有“大武汉”之称,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大”。武汉是我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华中地区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是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这座横跨长江与汉水的“新一线城市”,以“九省通衢”的枢纽地位和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的独特格局,塑造了“大武汉”的传奇。武汉之大不仅表现在空间的跨度上,还体现在这座城市的发张力和功能辐射上。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全国交通的重要枢纽,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在此交织成一张密集的网络,南来北往的人流与物流在此汇聚而又分散到全国各地,因此,“大武汉”的概念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在科教文卫领域,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名校都这座城市在硬实力与软实力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武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由于地处北上南下、西进东征的咽喉要道,武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以来,武汉地区就是中国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
浩浩长江水,见证英雄之城的不屈不挠;巍巍黄鹤楼,铭记英雄人民的众志成城。
1911年,武昌起义打响推翻统治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第一枪,拉开辛亥革命的序幕,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抗战时期,历时4个半月的武汉会战,中国军民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决死之心,打破了日军妄想“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成为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的转折点。
1938年6月,抗战爆发以来规模最大的战役在武汉打响,史称武汉会战。日军企图通过武汉会战一举征服中国,为此从海上、陆路和空中向武汉发动全面进攻。中国军民以惊天地、泣鬼神的决死之心,沉重打击了气势汹汹的日本侵略者。 武汉会战是中国抗战中持续时间最长、战场最广、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也是中国抗战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相持阶段的转折点。经此一役,第二次国共合作发展到了高峰,全中国实现了空前的团结。
这里迎战过1998年的特大洪水,这里打响新冠型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历史证明,武汉不愧为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
离开了武昌起义纪念馆,我在想:辛亥革命的核心事件是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成功推翻封建王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的革命行动。首次的革命实践为什么选在武汉呢?综合原因,不外乎有四种:首先是武汉人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其次是由武汉的地理位置决定的,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进退比较方便,万一起义不成功,也有一定的回旋余地;再次是汉阳兵工厂能为起义提供武器装备;最后是保路运动的导火作用。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导致清廷抽调湖北驻军入川镇压,武汉防务空虚,为起义创造战机。
武汉工业发达,尤以钢铁著名,早期步枪中的“汉阳造”就是在武汉生产的,这种枪虽然生产较早,但其威力不亚于现在的半自动步枪。武汉钢铁公司是中国宝武钢铁集团的重要生产基地,前身为新中国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在武汉人的心中最崇敬最爱戴的领袖要算是毛泽东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很少回家乡湖南韶山,也很少回革命摇篮井冈山和革命圣地延安,却多次来武汉,七次在此畅游长江,应该说武汉是毛泽东除北京外,出巡次数和滞留时间最多的一个城市。我问当地人:“武汉离北京那么远,毛泽东为何多次来武汉?”,一个个不得而知。我深思一阵,找出自以为是的答案:毛泽东之所以多次来武汉,除武汉长江的水好,让他能畅游放松外,一个很重要的重因就是毛泽东十分重视武汉的钢铁生产。毛泽东生前对两种生产很重视,一是钢铁,二是棉花,五十年代末席卷全国的“大办钢铁”不能不说与毛泽东重视钢铁生产有关。
三
武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从武昌起义的枪声到长江大桥的壮举,从黄鹤楼的千年传说到武大校园的樱花纷飞,每一处风景都镌刻着中国近代史的脉搏。
武汉有“桥城”之称。“万里长江第一桥”就在武汉,它就是武汉长江大桥。这座大桥最初由苏联人设计,我国自行建造完成的首座大桥,于1955年动工兴建的,全长1670米。武汉长江大桥是公路、铁路两用桥,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火车通行,它将江北的龟山和江南的蛇山连成一体,毛泽东的“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指的就是这座桥,它形象地描述武汉长江大桥的雄伟气势及其在我国南北交通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传说大禹治水时,龟、蛇二神兽镇守长江两岸(今龟山、蛇山),锁住水患,形成“龟蛇锁大江”的格局。武汉长江大桥建于两山之间,延续了这一意象。因长江第二桥——南京长江大桥建于1960年,所以称武汉长江大桥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湖北省内有十七座长江大桥,其中武汉就有七座。
黄鹤楼,被誉为“天下江山第一楼”,到武汉不到黄鹤楼乃一憾事。它坐落在武昌内的蛇山上,远远望去仿佛一只空中展翅的黄鹤。溯及它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它的前身是军事瞭望所,武汉扼守长江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代,孙权占据江东,凭长江天险,拒曹抗刘,为观察江上动静,孙权在此建楼。后晋国灭了东吴,这瞭望所失去它原有的军事价值,便成了人们观赏、休闲的地方,到了唐代,大批的文人骚客来此饮酒赋诗,留下了不少名诗佳句,黄鹤楼的名气越来越大,也越传越远,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 滕王阁)之一,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还有一个版本传说,黄鹤楼原叫辛氏楼,是辛氏夫妇搭建的一处用来卖酒度日的小场所,有一天,来了一位老道士前来讨酒喝,辛氏夫妇就答应了。谁知这老道士以后是每日必来,辛氏夫妇不厌其烦,有求必应。老道觉得辛氏夫妇不错,就画了一只鹤送给辛氏夫妇,并说这鹤和别人的不一样,只要你拍手,它就跳舞,辛氏夫妇以为是玩笑话,没有当真,有个客人拍起手来,画上的仙鹤渐渐变成黄色 并随掌声而舞,遂名为黄鹤楼,从此酒店的生意越来越好。到了唐朝的时候,有个叫崔颢的大诗人经过此地听说这段传闻,便写下了一首诗,也正是这首诗让黄鹤楼名扬天下。诗中有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楼极具有史料、人文、艺术和观赏价值。登上此楼,楚天巫山尽收眼底,万里长江滚滚而来。好的诗句胜似千百个导游,就张继的那么一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使苏州寒山寺常年游人如织。黄鹤楼也是一样,多少年来,楼以诗传,诗以楼丽。给黄鹤楼赋诗最多的要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处在长江下游以北,一个“下”字用得恰如其份。李白对长江寄情很深,大半生是在长江中度过的,最后卒于长江,他在长江中饮诗多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给人间留下了许多美好。
站在黄鹤楼,遥望万里长江,不禁浮想联翩,哼着《烟花三月》“牵着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仿佛置身一种如梦如幻,如醉如痴的境界……
别了黄鹤楼,我打的回宾馆,的哥是一个光头、爽朗的汉子,他问我:“你去黄鹤楼了?”,我说:“是的”,他又问:“门票多少钱?”我回答说:“80元”,他说:“你神经了?80元是我们几天的生活费,一座空楼有什么好看的?”。我一时语塞,不知什么回答为好,突然反问他:“‘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是什么意思?”,没想他答得很爽快:“说是湖北人很狡猾呀,你看就用这座空楼做幌子,不到半个小时就骗去你80元,多坑人!”。尽管他的话回答很现实,也很尖锐,但我没有后悔,因为我此行真正了解了武汉,揭开了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