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曾福来的头像

曾福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11
分享

再忆洛阳

洛阳,华夏文明的精神原点,有“帝王之都”之称,武则天称之为“神都”。古都洛阳,底蕴幽深,令人不住地探往。2023年4月上旬,当疫情的阴霾还没有远去,我的心早已飞向洛阳,飞向那群芳斗艳、万紫千红的春天。

高铁从合肥出发,途径郑州,行驶四个多小时到达洛阳。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洛阳。

时值仲春,春寒料峭,离牡丹花开还有六、七天时间。我和朋友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来洛阳,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三年的疫情禁锢了人们的生活,一颗颗外出旅游的心蠢蠢欲动,等到牡丹花盛开时,洛阳古都早已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了。提前来这里,就是要错过旅游高峰期,从而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观赏、探寻、考究洛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河水滔滔,孕育了华夏文明。

在黄河的波涛与洛水清流的交汇处,有一个古老的地方叫洛阳。洛水,作为黄河的支流之一,自古以来就滋养着这片土地。“山,以南为阳,以北为阴;水,以南为阴,以北为阳”,洛阳便得名于此,寓意着它坐落在洛水之北的阳光之地。

洛阳,三面环山,一面环水,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壮美的山川景观,一直被视为立国建都的理想之地。历史上先后13 个王朝在此定都,故洛阳又被称为“十三朝古都”。

我一直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洛水,作为黄河的支流,为什么非要在洛水之北建都呢?经过考究,我终于找到自以为是的答案。一是洛水之北地势较高,在过去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择高而住,尽量减少洪水的冲击和影响;二是将宫城置于高亢地带,以建瓴雄姿,俯瞰全城,体现了“以高为贵”的礼制观念;三是从军事防御的角度看,“城”被河流包围其中,加之又占据高亢地带,易守难攻;四是从经济和交通考虑,洛水之北河渠纵横,为航运提供了便利条件,形成了一个以洛水为主干的城市水道网。

洛阳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一座洛阳城,半部华夏史”,走进洛阳,就仿佛踏入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洛阳拥有着 5000 多年的文明史、近 4000 年的城市史以及 15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城市。人们常说,“一千年文化看北京,三千年文化看长安,五千年文化看洛阳”。

千百年前,洛阳曾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驼铃声声,满载着丝绸、瓷器等东方瑰宝的商队从这里出发,一路西行,连接起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通道。隋炀帝下令修建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让洛阳成为了当时全国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

漫步洛阳的大街小巷,历史的遗迹星罗棋布,随处可见,这里有万里茶道,这里有草原丝路,这里有商都西亳,这里有东周王城。一个个美丽的传说让人扑朔迷离,如梦如幻,其中最为神奇的就是“河出图,洛出书”了,传说,在孟津的黄河与洛水交汇处,伏羲氏见龙马负图跃出黄河,大禹治水时洛水浮出一只背负神秘符号的神龟,龟甲上的黑白点阵被称为“洛书”,这是一本“无字天书”,没有文字注解,却用数理构建宇宙模型,道家视其为“天地之眼”,儒家将其融入《周易》推演万物,大禹依洛书划九州、定九章,奠定早期国家治理框架。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阳,居天下之中,属于典型的中原地区,历来为“兵家必多之地”。洛阳土肥水美,是粮食产量最丰富的地区,拥有洛阳,就拥有了最强大的资源保障。同时洛阳也是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拥有人口就拥有经济、士兵、税收等等一切,因此洛阳称为群雄逐鹿的聚焦点,常常战火不断。洛阳虽然地势优越,但无险可受,是个易攻难守之地,一旦发生叛乱,很容易造成王朝覆灭,因此一代又一代的封建王朝在这里更迭。

‌‌洛邑古城,是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景点。

洛邑古城的历史可上溯至西周初年,那时的它,堪称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现在的‌‌洛邑古城地处洛阳盆地,位于洛阳市老城区,是集文化、旅游、商业、休闲和居住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古城,设计理念非常融新,运用“一步一景”、“一街一景”、“一区一景”的设计手法,塑造穿越式场景,再现古城古韵。

华灯初上时分,洛邑古城仿佛披上了一层神秘而迷人的面纱。灯火阑珊处,尽显大唐风华,令人梦回千年。精心复原的古建筑群,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金碧辉煌、气势恢宏,宛如一幅精美的画卷,既有皇家的恢弘气度,又不失市井的烟火温情。一盏盏红灯笼高挂枝头,为这古老的城池增添了几分温馨和浪漫。洛邑古城是女游客们的网红打卡地,在这里,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古老与新潮交相辉映,身着汉服唐装的美女们穿梭其中,与古城的景致相得益彰,让人不禁沉醉于这古色古香的韵味里。因此,洛邑古城被评为“河南省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古城之夜,休闲之夜,浪漫之夜。

第二天一早,我们乘车来到白马寺。

白马寺始建于东汉年间,为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正门的右前方,站立着一尊驮经卷的白马石像,寓意着寺庙名字的由来。

据说,唐玄藏在印度取到真经后回国,途中因白马驮经卷伤热中暑,玄藏牵着白马走进这座寺院,当晚玄藏与僧人一同用井泉水煎药,为白马治病,第二天白马精神倍增,又驮着经卷随唐玄藏开启回长安路程。唐王得知取经回来路过此地的详细情况后,调拨专款,在原有的寺院基础上加以建设,并命名为“白马寺”。白马寺为中国第一座皇家寺庙,庙宇气势辉宏,寺内古树参天,寺东石塔耸立,这十几座白石宝塔高耸入云,巧夺天工,雄伟壮观,结构精美,深受世人称赞。

白马寺,是中国佛教发源地之一,藏有2颗释迦牟尼佛舍利。据说,每到夏天,别处热得像蒸笼,可只要一走进白马寺这片净土,顿感一缕清风扑面而来,这风仿佛吹过岁月,带给人无限的清凉与宁静。每年一度的“马寺钟声”活动,是人类祈福、辞旧迎新的特殊象征,并吸引了不少国外游客参加,入选“洛阳八大景”之中。自20世纪末以来,日本捐资重修白马寺钟楼并立空海雕像;泰国、印度、缅甸政府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白马寺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寺”。

人生,是一场大的旅行。旅游,不仅要走万里路,观万里景,还要喝万里酒,品万里菜。

离开了白马寺,我和朋友不约而同的意见就是打的寻找洛阳的美食“水席”。所谓 “水席”,就是所有热菜皆为汤汤水水,上菜顺序如同行云流水,一道接着一道。虽然我们吃着“水席”感到味道一般般,但能体验到洛阳这座城市的烟火气息和洛阳人对汤的热爱。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

长安与洛阳同为十三朝古都,但各自有各自的优势,各自有各自的短板。长安,地处“四塞”,易受难攻;洛阳,位居“天下之中”,易攻难受;长安凭借关中平原的军事防御和农业基础,成为强盛王朝的核心;洛阳则因地理位置,承担经济枢纽与文化传播功能。两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华夏文明的核心脉络。

历史上不少封建王朝在长安-洛阳之间更迭。

汉高祖刘邦在长安建立汉朝,后汉朝皇帝刘秀迁都洛阳,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后人将汉朝分为西安和东汉。唐朝开始建都长安,到唐高宗时代又迁都洛阳,尤为有趣的是唐高宗带着武则天在长安--洛阳之间过起了候鸟迁涉般的生活。‌‌

洛阳的发展,与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唐高宗离世后,武则天毫不犹豫地迁都洛阳,并利用“镇星在太微”的天象,把洛阳升格为“神都”,暗示天命从李唐转移到了武周。精心设计的都城,用紫微宫象征天帝的居所,里坊布局对应二十八星宿,把人间都城变成了宇宙图景。这种“天地人神”的格局,让神都的权威有了超然的合法性。

古诗云:“天子坐明堂”。为了让自己名正言顺的行使皇帝的权力,武则天在明堂上大做文章,打造完成了世界历史上体量最大的木质明堂建筑。明堂是洛阳紫微城的大朝正殿,又称“万象神宫”、“通天宫”,是隋唐洛阳城“七天建筑”之一 ,唐、武周神都洛阳的地标性建筑,高达98米,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巅峰之作”。

武则天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她登基后推行政治、经济改革,开明商业政策,推动贸易发展,使洛阳达到了的空前繁荣。隋唐大运河让神都成了“天下舟船所集”的经济心脏,演绎着“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世图景。运河上,“锦帆千里”的龙舟和胡商的波斯舶并行,江南的稻米、河北的绢帛、岭南的荔枝都汇聚在这里......

武则天积极推崇佛教,使龙门石窟艺术之作达到巅峰。

龙门由大禹在治水中所开凿,其石窟则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几年开凿。在禹凿龙门之前,龙门山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不分东西两山。伊水在龙门山之南积聚,受阻于此山无法向北流出,形成了一片汪洋,时常洪水泛滥。因此,大禹凿开龙门山,使龙门山分为东西两半,伊水便得以从两山中间向北流出。龙门山可作东西两山的统称,东山于武则天建香山寺后称“香山”,唐朝诗人白居易因在此生活过一段时间,自称为“香山居士”,西山因流传着“鲤鱼跳龙门”的故事被称为“龙门山”。

龙门石窟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距今已有 1500 多年历史,现存2345座佛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伊河两岸的崖壁上,十万余尊佛像静默伫立了千年。其中,高 17.14 米的卢舍那大佛眉目低垂,嘴角含笑,慈悲地俯瞰着世间万物。清晨或傍晚,当柔和的光线洒在佛像上,佛面仿佛镀上了一层金辉,伊河水波光粼粼,如同一幅绝美的画卷,令人陶醉其中。

卢舍那大佛寓意“光明普照”。洛阳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当年武则天还是一名皇后的时候来到此地,被龙门石窟的盛况吸引,她捐了两万贯脂粉钱来修了一尊佛像,这尊佛像就是卢舍那大佛,卢舍那大佛的模样,就是按照武则天的容貌来刻的;还有一种说法是,建造卢舍那大佛的时候,武则天已经开始把持朝政,和唐高宗并称二圣。武则天对于卢舍那大佛的修建极其重视,自己捐了很多钱,还赏赐不少钱给工匠。当时的工匠对武则天的意思心领神会,于是就把大佛刻成了武则天的模样。

在时光沉淀了数千年的古都洛阳,有关牡丹的文化、故事最多。

隋炀帝在洛阳坐享天下后,让人培育牡丹供自己欣赏。到了唐朝,唐诗是唐朝文化运动的主流,牡丹因国色天香,引起唐朝诗人诗兴大发,牡丹开始因诗出名,白居易有诗云“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刘禹锡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徐凝曰:“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时光淡淡,岁月悠悠。千百年来,牡丹“以诗为媒,因诗而兴。花以诗传,诗以花丽”。牡丹不仅是美的象征,也是诗人情感的寄托,牡丹文化在唐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武则天酷爱牡丹,在洛阳建立武周神都时她将长安的一些牡丹带到洛阳,牡丹到了洛阳之后,由于水土和气候的原因,不仅花朵硕大,品种繁多,而且花色奇绝,深受大家的喜爱。“洛阳牡丹甲天下”,花开时节,洛阳城花海人潮,竞睹牡丹倩姿芳容,洛阳因此被誉为“牡丹之乡”。

不同的花色有不同的话语,寓意不同,红色的牡丹被誉为“国色天香”,黄色的牡丹寓意“富贵吉祥”,白色的牡丹象征“纯洁高雅”,紫色的牡丹则显得“神秘尊贵”。

洛阳牡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洛阳人把牡丹看作富贵吉祥、繁荣幸福的象征,他们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打响牡丹品牌,铸就牡丹产业,实现人与自然“美美与共”,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岁月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一泻千里,不再回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如今的洛阳,虽然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但毕竟有它厚重的历史。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洛阳正积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旅文创深度融合发展,古老的洛阳城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向世人展示着华夏文明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