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庐山恋》公开放映后,我连续看了两场。那时候的我刚参加工作不久,之所以连续看,不是被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吸引,而是欣赏并震撼庐山的美景。当时我心想:将来有一天,能到庐山看一看是最好的了。
2000年,我在乡镇工作,有幸参加了外出考察,第一次来到庐山。由于事先对庐山缺少认知,没做任何准备,加上国庆节期间游客较多,又连续阴雨,在庐山几乎什么也没看到,连“到此一游”都算不上。后来,我调入县城,由于工作的需要,我多次奔走于九江、黄梅、景德镇之间,去庐山的机会多了,便对庐山渐渐有了认知。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如今来往庐山更加方便,更加快速......
一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境内,耸峙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北濒长江,东接鄱阳湖,大山、大江、大湖浑然一体,形成了世所罕见的壮丽景观。山体呈椭圆形,长约25千米,宽约10千米,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
庐山美,美在伟。庐山巍峨,高耸入云,山峰连绵起伏,浑然一体,恰似巨龙蜿蜒盘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远观,宛如一道隔天离日的巨大屏障;近看,山峰突兀劲拔,壁立千仞,群峰耸秀,整体形胜。一年四季景色迷人,春回百花盛开,夏来松涛如海,秋到满山红叶,冬至天地素净,银装素裹。
庐山美,美在奇。据说,远古的时候这里火山爆发,喷出的岩浆温度达几千度,岩浆流淌到哪里,哪里便被熔化,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溶洞、石笋和造型各异的石头,自然、生动,堪称一绝,看起来让人感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山上的石头千奇百怪,有的如猛虎下山,蓄势待发;有的似仙人指路,悠然自得;有的宛如情侣依偎,低语绵绵。还有的像猴子,像老人,像骏马......这些奇石,宛如天工开物,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它们以奇特的造型,诉说着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每块石头都在讲述亿万年天地秘密。它们不仅是地质奇观,更成为人们情感的无声见证者。
庐山美,美在水。清泉在山间流淌,“清泉石上流”,那水清澈见底,水中的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庐山水系发达,瀑布更是一大奇观。那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水花飞溅,在空中形成了一片片白色的水雾,水声震耳欲聋,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庐山有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最为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指的就是这里。
庐山美,美在云。庐山,是云的世界,雾的故乡。云雾变幻莫测,缭绕在山间,时而如轻纱般轻柔地笼罩着山峰,时而如波涛般汹涌澎湃地翻滚而来。浓的时候,整个山峰都被云雾给淹没了,只能看到白茫茫的一片,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淡的时候,云雾就像是轻纱一样,轻轻地披在山上,让山峰若隐若现,充满了一种朦胧的美。有时候,云雾还会在山谷中流动,就像一条白色的河流,奔腾不息。由于常年云海茫茫,导致庐山能见度低,以致游人常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
庐山云海,堪称一绝。站在高山之巅,放眼望去,只见云雾缭绕,如梦似幻。那云海时而轻盈飘逸,如同仙女舞动的纱巾;时而汹涌澎湃,仿佛大海翻腾的浪花。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给这壮丽的景色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浪漫。山峦在云海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让人不禁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庐山之美,美在文。庐山是世界文化瑰宝。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誉为“人文圣山”。山上人文胜迹遍布,李白、白居易、苏轼等3500多位文人在此留下了1.6万余首诗词。古往今来,来庐山的隐士众多,最为著名,影响最大的当属陶渊明。陶渊明在辞去彭泽县令之职后,就隐居在庐山脚下,过着一种悠然自得的闲适生活,并写下了如《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等一系列表现这种生活情趣的诗歌。《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联正是表现这种生活情趣的经典名句,而这里的“南山”指的就是庐山。
牯岭是庐山风景区的核心区域,三面环山,一面临谷,因形状像一头牯牛卧在那里而得名,具有独特的地理和人文景观。随着人口的不多增多,现已成立牯岭镇,拥有独立的财政体系,涵盖市政环卫、旅游服务等功能,下辖11个社区2个行政村,常住人口2万余人。
庐山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地处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具有鲜明的季风气候,表现出夏短冬长,春迟秋早的四季特色,有“清凉世界”的美誉。1895年英国传教士租借牯岭建造千余栋西式别墅,推动庐山成为国际避暑胜地。1982年庐山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入选首批世界地质公园,被评选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2022年5月,庐山云海入列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公布的中国首批15个“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
二
庐山不仅是中国的文化名山、避暑胜地,也与中国近现代政治息息相关。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蒋介石、毛泽东都曾在庐山居住。中国近现代国共两党在庐山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决定了当时中国的前途和命运。1959年--1970年,中共中央曾在此召开三次重要会议。因此,庐山被称为是政治名山,是“中华十大名山”中唯一一座召开过中央会议的名山。
庐山对中国前途命运影响最大的是在1937年,受“西安事变”的影响,在中共多方、多次努力下,该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最后关头”演说和严正声明(庐山谈话),指出“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从此拉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
毛泽东对庐山情有独钟。据说,中共中央三次会议在庐山召开均源于毛泽东的提议。选择在庐山开中央会议,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是密不可分的。1959年第一次庐山会议召开前的一年多时间,“大跃进”如火如荼,“浮夸风”、“共产风”等逐渐蔓延,毛泽东和其他中共中央领导人对此有所察觉。因此,毛泽东认为有必要“降温”。北京是首都,但当时正值炎炎夏日,燥热的天气可能会让“急急忙忙往前闯”的干部更加躁动。另外,当时毛泽东最希望大家静下心来读书思考。由此可见毛泽东当时的用心良苦。庐山远离尘嚣,空气清新,气候凉爽,环境清幽,加之会期较长,有不少自由活动时间。这种情形,能够更容易让人放慢节奏,从“事务主义”中解脱出来,在“游山玩水”中缓解紧张的神经,冷静地读书、思考。选择在庐山开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毛泽东的文人情怀和“偏好”使然。毛泽东是伟大的诗人,颇具传统文人特质。文人最爱登山涉水,探幽访古,毛泽东也不例外。庐山是闻名中外的大山,风景优美,靠着长江,所有这些,对毛泽东来说,当然极具吸引力。毛泽东在这里挥毫写下了“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悬。冷艳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该诗篇境界高远,气贯长虹。党中央在这里召开过三次重要会议,其中,最重要的一次会议就是1959年召开的中央八届八中全会,简称“庐山会议”,这个会议国人皆知。如今在庐山仍保存着“庐山会议纪念馆”,石木结构,中西合璧的建筑,是庐山的三大建筑之一,供游客游览。纪念馆内悬挂着主席画像,复原的却是北京九大召开会场的排椅场景,不禁给游客留下无限的想象。
在庐山,导游曾经向我们介绍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1959年,毛泽东在庐山会议期间秘密地接见了贺子珍,引起江青的十分不满。1961年,在第二次庐山会议期间,江青将自己拍照的庐山仙人峰照片送给毛泽东,附诗一首:“江上有奇峰,时在云雾中。平时不露面,偶尔露真容”,以观察其态度。这是一首隐喻诗,看起来是写景,实际是寓情。毛泽东毕竟雄才大略,他看过后,妙笔生花,和诗一首:“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这首诗看起来写景,诗中写了“劲松”、“仙人洞”、“险峰”三个景点,实际是抒情言志,“乱云飞渡仍从容”是一种态度,面对问题和困难,从容应对;“无限风光在险峰”是一种境界,乐观向上,勇于攀登。江青一看此诗,知道主席的意思,再也没说什么。
听完导游的介绍,我怀着无比好奇的心情,来到“暮色苍茫看劲松”前,这是一棵有着1600年树龄的劲松,生长于陡峭岩壁之上,树形苍劲,庐山作为地垒式断块山,其地质活动形成的险峻地貌为劲松的生长提供了特殊环境。如今劲松是庐山锦绣谷核心景点之一,游客常在此感受“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境。
庐山有一山峰叫“领袖峰”,它是庐山东南部的重要山峰,又称五老峰,由五座并列的山峰组成,峰峦起伏,形态各异,因宛如五位老人并肩而坐而得名。1992年9月,新华社一名摄影记者从含鄱口远眺五老峰拍下照片后,仔细观看形态酷似仰卧的毛泽东。消息公开后,这座山峰被称为“领袖峰”。有人说:主席生前非常最爱庐山,此峰就是他的化身。
三
庐山,这座屹立于江西九江的名山,以其雄奇秀丽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人的目光。
在庐山诸多胜景之中,含鄱口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将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文的诗意雅韵完美融合,为每一位到访者带来一场震撼心灵的视觉盛宴与文化之旅。
含鄱口处于庐山山脉东端,与鄱阳湖深情对望,含鄱岭与对面的汉阳峰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壑口,恰似一张欲将鄱阳湖一口吞没的巨口,“含鄱口”之名由此而来,其得名充满了浪漫而磅礴的想象。
含鄱口是庐山首屈一指的观日胜地。当黎明的曙光尚未完全驱散黑夜的阴霾,无数游客便已满怀期待地登上含鄱岭的望鄱亭。此时,天空还是一片深邃的墨蓝,鄱阳湖在夜色中显得格外静谧,仿佛一位沉睡的巨人。渐渐地,天边泛起一丝红晕,如同一缕轻柔的纱巾,轻轻地披在天际。随着时间的推移,红晕逐渐扩大,颜色也愈发鲜艳,由淡淡的粉红变成了热烈的橙红。
终于,太阳的一角从湖面缓缓升起,先是露出一抹耀眼的金黄,随后,整个太阳如同一个巨大的火球,喷薄而出。刹那间,万道金光洒向湖面,鄱阳湖顿时被染成了一片金黄,波光粼粼,美不胜收。太阳越升越高,将周围的山峰、树木都染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整个世界仿佛被重新点亮,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一刻,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尽显无遗,让每一位目睹这一壮丽景象的游客都为之震撼,为之陶醉。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穿透云层,含鄱口便已被云雾所环绕。云雾从鄱阳湖上升起,如同一层薄纱,轻轻地覆盖在含鄱口的山峦之间,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画。随着时间的推移,云雾越来越浓,逐渐将整个含鄱口淹没。此时,游客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四周白茫茫一片,只能听到鸟儿的鸣叫声和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让人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宁静与神秘。
如琴湖是一个庐山著名人文景观,它位于庐山风景区牯岭镇西谷,因湖面形似小提琴而得名。湖中建有椭圆形孔雀岛,通过九曲桥与湖岸相连,周围分布有忆琴亭、水榭等景观建筑。湖畔留存唐代诗人白居易游览遗迹,作为庐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琴湖兼具自然风光与人文积淀,现已成为庐山核心旅游景点之一。据说,白居易在此完成了《琵琶行》长诗创作。
站立如琴湖,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琵琶行》,《琵琶行》全诗语言优美,音律和谐;结构严谨,思维缜密;衔接紧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贴近生活,雅俗共赏。所叙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所抒发的情感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堪称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杰作。
庐山文化底蕴厚重,自然地貌与人文传说深度融合。这里曾是军事要地,见证了历史上的多次战役,如今,那些烽火硝烟虽然远去,但历史的痕迹却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有关庐山的人文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最多。
离庐山“险峰”不远,有个著名的景点叫“天桥”。天桥在两个山峰之间,其实这里没有桥。当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兵败后逃向庐山,敌军穷追不舍。朱元璋逃到此地后,无路可走,眼看追兵将至,朱元璋不禁长叹一声:“天亡我也!”。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天上突然乌云滚滚,飞来一条乌龙,将身子搭在两座山峰之间,变成一座桥,朱元璋一看大喜,策马而过。敌军快要追到桥头,这时天上响起一个炸雷,将桥炸为两断。追兵被眼前突然发生的一切,惊得目瞪口呆,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朱元璋远去。朱元璋得天下后,将此地封为“天桥”。现为庐山风景区的重要人文景观。
溯及“江西老表”的来历,与庐山密不可分。
当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夺天下,在鄱阳湖差点被打得全军覆没,无奈中他带着残兵败将来到离庐山附近一个叫康南山的地方,这里的村民心地善良,他们把身负重伤的朱元璋藏进一个山洞,并请来郎中为他医治。这一切让朱元璋非常感动,他问当地居民:“你们姓什么?”,村民们回答说:“我们全村都姓陈”,朱元璋说:“我在安徽的舅舅也姓陈,说不定500年前和你们是一家,这样我们就算表兄弟,以后我们就以老表相称吧”。后来朱元璋以康南山为据点,凭借庐山、鄱阳湖的险要天势,在当地居民的鼎力相助下,成功地反击了陈友谅。在离开江西前,朱元璋感恩于这些江西老表的帮助,曾立下誓言:“若得天下,江西老表但求,必应。”
若干年后,江西遭受水患,康南山的百姓们苦不堪言。他们回想起朱元璋的承诺,便派三人前往都城寻求帮助。没想到皇宫门深远,他们无法见到皇帝,只好鼓起勇气撞钟击鼓,成功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朱元璋问:“何人在此击鼓撞钟?”太监禀告朱元璋:“这是三个来自江西的百姓,他们自称是您的老表”,朱元璋立刻想起了当年的誓言,亲自开中门迎接,并拨出专款专粮,赈济灾民,免除康南山一带以后的粮赋税收。自此,“江西老表”的名声就在全国范围内传开。
庐山美食众多,有三样东西尤为出名,被合称为“庐山三石”。
石鸡。这可不是我们平常看到的鸡,它其实是一种蛙类,长得特别,身体胖胖的,皮肤很不光滑,疙疙瘩瘩的,石鸡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很高。
石鱼,小小的,生长在庐山的浅河和溪流中,渔民们用特制的小网,小心翼翼地捕捞。石鱼的吃法很有趣,石鱼炒蛋就特别受欢迎,吃起来,鸡蛋的香和石鱼的鲜完美融合,每一口都充满惊喜。还有石鱼爆蛋饼,把石鱼和蛋液混合在一起,煎成饼状,外焦里嫩,咬一口,那口感丰富极了。
石耳,长在庐山的岩石上,看起来黑乎乎、皱皱巴巴的,像个小耳朵,所以才叫石耳。采摘石耳那可真是个技术活,当地居民们腰系安全绳悬空在陡峭的山壁上小心翼翼地寻找。石耳的营养价值很高,做出来的菜也是美味无比。石耳炖排骨就是一道经典菜。
“庐山三石”是庐山的三张美食名片,把庐山的独特风味展现得淋漓尽致,它承载着庐山的故事,散发着庐山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