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曾福来的头像

曾福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10
分享

心灵之旅

普陀山,地处浙江省舟山市舟山群岛东部海域,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普陀山是一方净土,是著名的观音菩萨道场,位于蓝天白云之下、波涛大海之中,海天风光与佛教文化深度融合,被人们称之为“海天佛国”。

我去过中国四大佛教名山,然而去的最多的就是普陀山了。

第一次去普陀山,几经辗转周折,先坐轮渡到舟山市,后从舟山市乘车到朱家尖,然后再坐轮渡才到普陀山。感觉普陀山之旅,是心灵之旅。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和舟山跨海大桥的开通,我到普陀山的机会越来越多......

普陀山的佛教文化起源于唐朝。

普陀山原名梅岑山,因西汉末年梅福在此修道而得名。唐咸通四年,日本高僧慧锷从五台山请得一尊观世音菩萨像,准备乘船返回日本。当船只行至普陀山东边的新罗礁时,海面突然风浪大作,数百朵铁莲花从海中冒出,阻挡了船只的去路,后经数番前行,还是于此。虔诚的慧锷认为这是观世音菩萨不愿离开中国的显灵,决定将观音圣像留在普陀山,并在紫竹林建立了一座简易庙宇供奉,命名为“不肯去观音院”。

关于“铁莲花”阻船的奇异现象,在佛教信徒眼中,无疑是观音菩萨选择普陀山作为其道场的神圣标志。这一传说不仅赋予了普陀山特殊的宗教地位,也为这座海岛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这一神奇事件被视为普陀山佛教开山之始,到了宋代普陀山被钦定为观音道场,新罗礁东面的海洋因出现“铁莲花”被称为“莲花洋”。

据导游介绍,观音在普陀山显灵的传说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短姑圣迹”了。相传有姑嫂俩发愿礼佛,几年后凑资买船,渡莲花洋朝山进香,船刚泊道头,不巧小姑月经来潮,自愧不洁,不敢下船入山。其嫂鄙视其无福朝圣,遂嘱其在小舟中等候,自己独自一人进山拜佛去了。不想时近晌午,潮水大涨,小舟与岸相隔,小姑久坐船中,饥不得食,甚为纳闷。正在此时,只见一村妇持食盒来到岸边,一边向潮水里投下石块,一边踩着这些石块径直来到小姑舟中,说是其嫂托她捎来的,便放下食盒,离船而去。过了不久,其嫂进香归来,问及前事,非常惊愕,忽然记起自己刚才拜佛时,瞻仰莲花座,只见观音衣据湿着一片,心中顿有所悟,这是观世音菩萨所为。因其嫂曾在码头鄙视(梵语意为“短”的意思)过小姑,从此,姑嫂泊舟处即被称作“短姑道头”,道头旁自相出没于潮水中的石块,传说是观音送食时投向潮水里用以垫脚的石块,遂被称作“姑短圣迹”。

导游说,潮音洞与梵音洞是著名的观音显圣之地,许多香客声称在这些洞中看到过观音菩萨的影像。

普陀山,梵语意为“美丽的小白花”,因观音菩萨“不肯去”而成为佛教圣地。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僧尼众多。清代是普陀山佛教的鼎盛时期。康熙二十八年,皇帝南巡得知普陀山废状,赐金千两重建大圆通殿;三十八年再次赐金,并赐额“普济群灵”。雍正九年,朝廷赐金7万两大修普济、法雨两寺,历时3年,新建了大量殿堂楼阁,使普陀山寺院规模空前宏大,形成了以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为核心的佛教建筑群。

普济禅寺是普陀山最大的寺院,唐代始建,清康熙年间进行过大规模修缮,总体布局既采用传统的中轴线方法,又充分利用地形地段来安排单体建筑,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独具匠心,集清代建筑之大成,为浙江清代官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寺内圆通宝殿供奉8.8米高毗卢观音像,禅意浓厚,每年都有大量信徒和游客慕名而来,在这里朝拜祈福,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法雨禅寺整个寺庙巧妙地依山取势,分列在六层台基之上,层层升高,气势恢宏,彰显出佛教建筑的独特美学,给人一种宏大高远、气象超凡之感。最为辉煌的九龙观音殿是法雨寺的主殿,仿明故宫九龙殿建成,黄琉璃瓦顶。明、清代时,黄琉璃瓦是皇家建筑专用品,民间绝对禁止运用。据说,九龙殿的黄琉璃瓦是经过雍正皇帝御批、从京城运来,由此可见当时普陀山的宗教地位和朝廷对此的器重;慧济寺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位于佛顶山,因地处山顶,视野开阔,景色壮丽,可俯瞰普陀山云海与整个寺庙群‌。

俗话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普陀山,你既可以乐山,更可以乐水。

普陀山位于舟山群岛,山中有海,海中有山,山海相济,壮观无比。千百年来,普陀山以其得天独厚的海天景观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以及神奇的传说,每年吸引着大批的游客和香客,千里迢迢,来此观光旅游和朝山拜佛。尤其是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普陀山人山人海,万头攒动。

普陀山呈不规则菱形,山势不高,平缓蜿蜒,整体形胜,给人一种深邃幽美之感。山中绿树成荫,林幽壑美,古刹重重,环境清幽。走在绿树掩映的路上,听佛音袅袅,观海浪拍岸,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早上,朝霞映照普陀山,每一缕光线都给人越来越美的感觉;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沐浴着普陀山,让人感受到一种说不出的宁静与安详。

普陀山的海景美不胜收,海面波光粼粼,犹如一片明镜。远眺莲花洋,只见渔舟竞发,鸥鸟翔集,海中波涛,道道耀光,山外青山,层层叠翠,美不胜言,令人心旷神怡。普陀山的海天景色,不论在哪一个景区、景点,都使人感到海阔天空。虽有海风怒号,浊浪排空,却并不使人有惊涛骇浪之感,反使人更加振奋。登山揽胜,眺望碧海,一座座海岛浮在海面上,点点白帆行驶其间,景色迷人。

普陀山奇岩怪石很多。著名的有磐陀石、海天佛国石等二十余处。在山海相接之处有许多石洞胜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普陀山的四周有许多沙滩,游客可以在这里悠闲地散步。夏天去游览,可以带上游泳衣在这里畅游。

普陀山有许多自然景点,不知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是相由心生,这些名胜古迹仿佛与观音结下了不解之缘,给人以无限遐想,流传着美妙动人的传说。

“二龟听法”,在普陀山法雨寺前,有两块形似海龟的巨石,相传是两只海龟听闻观音菩萨讲经说法而石化成此形,永远守护着这片圣地。

“莲池夜月”,普陀山有莲花池,池中荷花盛开,夜晚月光洒落其上,景色如画。相传这是观音菩萨为普度众生所设,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池中便会映出观音菩萨的慈悲身影。

“朝阳涌日”,普陀山东侧的朝阳洞,每当旭日东升,阳光穿透洞口,金光闪闪,蔚为壮观。据说这是观音菩萨显灵之处,故又称“朝阳阁”。

“磐陀夕照”,磐陀石位于普陀山西南,夕阳西下时,余晖映照其上,石色如金,美不胜收。相传此石原为天外飞来之物,被观音菩萨点化,永镇海岛。

“海上卧佛”,又名洛伽山,位于普陀山东南约五公里处的一个小岛,相传观音大士在此修行。远远望去,洛伽山仿佛观音卧睡在海中,头部、眉眼、颈胸、腹部和手脚栩栩如生,恰到好处,被人们称作“睡观音”。

去普陀山,你最好不要跟团,独自旅游或结伴而行最佳,这样才能放慢脚步,让你真正感受到其自然风光和佛教文化的无限魅力。

普陀山四面环海,风光旖旎,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涛声,幽幻独特,皆充满佛国神秘色彩。普陀山是心灵净土,适合放空减压。来到这里,山中意境静美,海风禅意融合,听涛心静自然,心灵自然而然地得到净化。“心有烦恼事,请到普陀山”,普陀山,是心灵的归宿。即使你内心再狂躁,烦恼再多,只要来到普陀山,自然心静如水。

千步沙最能治愈。这是一片弧形、绵延千米的金黄色沙滩,没有一块碎石,也见不到一处水洼。一边是大海,一边是连绵不断的沙滩。相传这里是观音菩萨用净瓶中的甘露水洒落而成,沙子细腻柔软,踏上去如同行走在云端之上,松柔柔的,软绵绵的,给人的感觉真好。千步沙的海域宽广,蓝天、飞鸟、大海、沙滩,时而波涛汹涌,时而风平浪静......漫步千步沙,你心境自然清静下来,海风吹起,惬意渐生,忧愁和烦恼自然忘得一干二净......

据导游介绍,观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度众生,“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在民间受到普遍礼拜。观音的法术很高,按他的法力和功德本可以成佛,可他发誓在成佛前要度尽世间一切厄难,然而世间的苦难无法度尽,所以一直没有成佛。

“世间的苦难无法度尽”,我回味着导游的话。是呀,尘世间的生老病死,又有谁能逃脱?加上,人是有欲望的,更有甚者欲壑难填,“人心不足蛇吞象”,这无疑是自己给自己增加了烦恼,带来了痛苦。人生哪有事事如意?生活岂能样样顺心?在尘世的喧嚣中,普陀山宛如一道柔和的佛光,在苦海的迷雾里闪耀,“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普陀山,以其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给人心灵松绑,引导众生向善,去思考名利与解脱、尘世与彼岸之间的关系,进而探寻人生的真谛。“只有心宽一寸,才有路宽一丈”。

“南海观音”是普陀山观音立像,它坐落在普陀山双峰山南端的观音跳山岗上,矗立于南海之巅,背靠幽深青翠的紫竹林,隔海远眺朱家尖彼岸。

据导游介绍,1997年10月30日(农历九月二十九),普陀山南海观音铜像建成开光,出现了神奇的一幕。开光仪式开始前的半个小时,只见天上乌云密布,遮天蔽日,眼看一场大雨就要来临,寺庙里忙着为众人准备雨衣雨伞,开光时间因此延迟十五钟。八点十五分,就在主持宣布开光仪式正式开始的时候,奇迹就出现了!只见天空突然出现一道金光,刺破乌云满天的苍穹,直射33米高的观音菩萨铜像,铜像立刻放出万道金光,大家被眼前发生的一切惊呆了,随后有信众喊到:“观音菩萨显圣了!”,只见天空中仿佛出现观音坐在云彩之上,在场之人无不惊呼,跪拜行礼。片刻,云开日出,晴空万里。

“南海观音”是普陀山的重要地标,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游客们纷纷拍照留念,记录下这份美好。“南海观音”慈眉善目,面带微笑,仿佛传递着一种温暖的力量,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每当夕阳西下,阳光洒在佛像上,整个双峰山都被金色光辉笼罩,形成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旅途中,朋友问我:“普陀山是观音的道场,它位于东海,而为什么叫南海观音呢?”,面对突如其来的发问,我一时无言以对。回来后,经多方考究,终于找到了答案。

普陀山观音被称为“南海观音”,主要源于历史地理命名、佛教经典依据和文化传承三方面原因:‌古代以中原为中心,所有南方的海域一律称“南海”;到了唐朝,政治中心在西安,普陀山在东南方向,于是人们把普陀山定义为“南海”;到了元朝,普陀山的高僧说观音该叫作“南海观音”,普陀山也改叫“南海普陀山”,尤其是明代作家吴承恩的名著《西游记》里,无数次提到“南海观音”,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清朝,有人提出把普陀山海域定义为“东海”,但“南海观音”的观念早已世代相传,深入人心。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