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江南,最美人间。
盛夏六月,我来到杭州西湖。
我去过杭州许多次,之所以这次选择六月来到西湖,主要想见证杨万里诗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情景;其次,六月是多雨的季节,这时候去西湖,最能感受雨中西湖的滋味。
六月的西湖,放眼碧绿,处处写满了生机。烟柳、碧水、荷花、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如诗如画……
一
我去过中国四大艳遇城市,它们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浪漫。古城丽江,有着玉龙雪山的神奇传说,小桥流水和诗一般的城市美景,吸引全国帅哥靓女们纷纷来此打卡拍照,人们的艳遇率较高,因此被称为四大艳遇城市之首;四川成都市的春熙路是个步行街,“自古四川出美女”,一到傍晚,这些美女纷纷走出家门,来到春熙路,格外吸人眼球,使人们感觉到“春熙路上美女如云”;上海的恒山路很繁华,一到傍晚,这里夕阳斜照,树影婆娑,浪漫气息愈发浓郁。尤其到了秋天,法国梧桐的落叶铺满了马路,一步一步地踏在金黄的叶片上,浪漫而唯美,情侣佳人在此相见生情;杭州西湖,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沉淀着美好的爱情故事,是年轻男女相约、谈情说爱的天堂。
来西湖游玩的人,几乎没有人不到“断桥”的。在西湖十景里,“断桥残雪”像一颗蒙着薄纱的明珠,让无数人既好奇又困惑——好好的一座桥,为什么偏偏要叫“断桥”?是桥真的断过吗?
有些桥走过了是风景,有些桥读懂了是人生。
元代时,西湖边住着一对段姓夫妇,男的捕鱼,女的在桥边摆酒摊。有年冬天,一个衣衫褴褛的白发老人来借宿,夫妇俩非常客气,烧了刚捕的鲤鱼,拿出家酿美酒热情招待。老人临走时留下三颗酒药,说能酿出好酒。结果这酒药一用,酿出的酒甜醇无比,段家酒楼的生意因此越来越红火。三年后,老人冒雪再来,段家夫妇要送三百两银子答谢,老人却笑着推辞:“你们用在最要紧的地方吧”。说完踏雪上桥,结果桥板突然断裂,老人跌进湖里——可下一秒,他竟立于水面,如履平地,微笑着飘然而去。夫妇俩这才知道老人是神仙,便用那笔银子在原处建了座青石拱桥。乡亲们为纪念他们,把这座桥叫作“段家桥”。
白堤,是西湖一个古老的自然人文景点,它承载着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诗意。
唐长庆二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主持修筑了一条从钱塘门到武林门的堤岸,以缓解西湖淤塞,后人感念其功绩,将西湖另一道堤岸冠以其名,叫“白堤”。
“段家桥” 位于北里湖和外西湖的分水点,一端连着北山路,另一端接着白堤。站在“段家桥”往东看,白堤像一条飘逸的玉带,从孤山蜿蜒而来,却在断桥处戛然而止,白堤在此收尾,给人一种“断”的感觉。“残缺的美,往往比完整更让人念念不忘”。由于“段”和“断”是谐音,人们以后就把“段家桥”改为“断桥”。
“断桥”最浪漫的说法就是“断桥残雪”。断桥残雪,是冬日西湖最纯净的情书。一场雪花飘零后,断桥向阳的一面雪化得快,背阴的一面还盖着雪,远远看去,桥像被“截断”了一样。雪后初晴,阳光洒在桥上,一半是褐色的桥面,一半是洁白的积雪,远处保俶塔的影子倒映在湖里,让人惊艳不已......
《新白娘子传奇》的爱情烙印,让断桥成了“情人桥”,给断桥注入了灵魂,让原本美丽的西湖变得更加富有情调。
故事里,白娘子与许仙在断桥相遇,借伞定情,后来被法海拆散。这座桥,成了他们爱情的起点和转折点,让断桥从一座普通的桥,变成了无数情侣心中的“爱情圣地”。现在,每年情人节、七夕节,桥上总是挤满了拍照的情侣。有人说:“断桥的‘断’,其实是‘不断’——爱情在这里断了又续,反而更坚固”,真所谓“长桥不长情义长,断桥不断愁肠断”。
驻足断桥,令人感到无限的美好和遐思......
白素贞原是妖,本来她是可以成仙的,对妖而言,成仙是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可为了爱情,竟然放弃“光明大道”,和许仙结为伉俪。不料被法海识破机关受到劝阻,然而白娘子毕竟情深义重,为了爱情忠贞不渝,不得不和法海闹翻了脸。为胁迫法海放出许仙,青、白娘子汲东海之水,水漫金山,由此犯下滔天罪行,被关进雷峰塔,好比现在的无期徒刑,囚禁终身,导致了一场悲怆的结局。
从相遇到相知,到相爱,再到悲怆结局,我认为故事情节最有价值的就是悲怆的结局。文学巨匠鲁迅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白娘子纵然被关进雷峰塔,但她无怨无悔。试想想,如果白娘子受到劝阻后悄然离开许仙,或者说和许仙依依惜别,这故事又有什么境界?写到这里,我突然回忆起儿时看过的电影《追鱼》中的一个镜头:鲤鱼精欲和张生结为夫妻,违反天规,一直被天兵追杀,正当无路可走时,观音菩萨突然出现在她面前,给她两条路选择,要么放弃心爱的张生,经点化立即成仙,要么退掉千年的修行,贬为凡人。面对成仙的诱惑,鲤鱼精毅然选择了后者,经过死一般的折腾后,鲤鱼精见到张生,泪流满面。是激动,是痛苦,还是后悔?此中滋味只有她本人知道了。
恰恰相反,和妖相比,相形见绌的倒是人了。许仙知道白娘子的真实身份后吓得要死,就在白娘子受尽酷刑,被关进雷峰塔后,他还不停地往雷峰塔添砖加瓦,生怕白娘子再逃出来。可见许仙是一个容易断情绝义、感情很不牢靠的人,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太没有安全感了。
和许仙相比,许仙的儿子许世林却迥然不同。许世林的行为恰恰应验了中国几千年来“儿不嫌母丑”的传统美德。为救母,许世林到金山寺求法海,法海说:“要见你母,除非雷峰塔倒,西湖水干”。明明知道这期望值很小,可他还不放过一丝希望,拼命地把西湖的水往外舀,这精神终于感动了观音菩萨,于是托梦给许世林:“要救你母,须中头名状元”。就这样许世林不停地寒窗夜读,结果终于中了状元,来到西湖拜见雷峰塔,终使雷峰塔倒,母子相见。
在《新白娘子传奇》中,法海给人的印象始终是一个反面人物,他总爱多管闲事,有意拆散别人家庭,其实这对法海是最大的不公。稍有理性的人想一想,就觉得法海之所以这样做自然有他的道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人妖之间本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人妖结合,本来就已经违反了天理,这就好比现在的警察,明明看见小偷在掏别人的腰包,能视而不见吗? 在《新白娘子传奇》中,出现了五个人物,白娘子、小青、许仙、许世林和法海,琢磨每一个的个性,哪一个可赞,哪一个遗憾?这里当然不言而喻了。
天空渐渐地飘起了小雨,雨中的西湖荷花盛开,别有一番风味。回想起断桥下雨中白娘子为许仙送伞的一幕,我这样地想,如果白娘子一开始就觉得许仙的情感不牢靠,那么她还会死心塌地地爱着许仙、为他付出一切吗?
二
西湖的名字源于其地理位置,位于杭州城西,因此得名“西湖”。这一名称最早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歌中正式使用,后经北宋苏轼推广而固定下来。西湖,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深度融合,令人流连忘返。清朝皇帝康熙多次来西湖,并为西湖题词“天下第一湖”;乾隆六下江南,每一次都来到西湖。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吟诗作赋,感怀西湖。其中最著名的要算白居易和苏轼了。
白居易和苏东波是杭州人敬爱的两位老市长,他们对西湖的贡献最大。
白居易筑白堤,既反映他治理山河的善举,又彰显出他造福于民的胸怀。
白堤的美,在于“简约而隽永”。堤上无桥,却与断桥、锦带桥相连,形成“一堤连两桥”的格局。堤岸两侧遍植垂柳与碧桃,春日里柳丝垂水、桃花映日;秋日则柳影婆娑、桂香浮动,与平湖秋月的“万顷湖平长似镜”相映成趣。
“东坡处处筑苏堤”。西湖苏堤的诞生,藏着一位文人知州的民生情怀。北宋元祐五年,苏东坡任杭州知府时,见西湖淤塞严重,便主张疏浚,上书皇帝,调动25万民工,将疏浚出来的淤泥筑成了横贯南北的苏堤。这样既根治了水患,又打通了南北交通的命脉,其精妙之处在于以湖治湖,湖水通航,植被固土,形成了完美的生态循环。更深远的是在堤上设置了六座石拱桥,整个堤上植遍了芙蓉杨柳,既便利了舟楫往来,又创造了烟柳的诗意景观,为西湖注入了人文的灵魂,形成“六桥烟柳”的胜景。
苏堤是西湖的地理脊梁,更是杭州文明的精神脉络。作为杭州历史的文化长廊,“苏堤春晓”是杭州十大美景之首。
苏堤春晓以晨曦薄雾中的杨柳夹岸、艳桃灼灼为特色,湖波如镜映照六桥烟柳,构成诗画交融的江南春景。
寒冬消融后,苏堤率先披绿,柳芽新发如烟似雾,桃枝吐蕊宣告春讯,被喻为“西湖的报春使者”。堤岸遍植垂柳与碧桃,三月时节柳烟如幕,桃花灼灼似火,形成“一株杨柳一株桃”的视觉韵律,春风拂过时落英逐水、柳浪闻莺。
苏堤和白堤如两根丝线,将西湖的湖光山色、人文故事串联成篇。它们诞生于不同时代,却有着相同的初心——为百姓谋福祉,为湖山添秀色;它们承载着白居易、苏东坡的深情、豁达和担当,更见证着西湖从“自然湖泊”到“人文胜境”的蜕变。
2011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苏堤作为核心的要素,成为全人类共享文化瑰宝。
三
杭州西湖之所以被誉为“人间天堂”,不仅是因为风光旖旎、适宜人居外,而且还有许多的名胜古迹和浓厚的人文底蕴。
“三潭印月”守望着西湖的历史,是西湖标志性景观,也是人民币一元背后的主体景观。相传西湖底下有一只黑鱼精,为了镇住它,玉皇大帝派人从天上拿下三个香炉,倒扣在这里,这三个石塔,像是香炉的底座,栩栩如生,形成等边62米的等边三角形。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晚上,在这里可以看到33个月亮齐聚的美丽景观。
“三潭印月”现为人们赏月的圣地。夜色如墨,西湖的水面泛着微光。风轻轻拂过,湖面泛起涟漪,石塔的影子在水中摇曳。月光从云层中探出头来,洒在湖面上,银色的光芒如同流水般倾泻而下。三座石塔的倒影在水中交错,仿佛三个月亮同时升起,彼此辉映,彼此依偎......此情此景,让你不醉自醉。
好多来西湖旅游的人都不明白西湖边上为什么没有栏杆?难道就不怕掉下去吗?
经过了解,主要有四点原因:第一,西湖的平均水深在3米左右,而岸边往前2米的地方水深只有50--60公分的深度,即便有人掉下去,也不会有任何危险;第二,没有栏杆,反而起到一种心理的震慑。比如说你不会游泳,你压根不会往水深处走,因为有一句古话说:打死的都是会拳的,淹死的都是会水的;第三,西湖24小时都有保安在巡逻,万一掉下去,都能及时地解决问题,不至于有生命危险;第四是还湖于民。杭州市政府决定从2002年10月1日起,撤除栏杆,取消门票,从此再也不要隔着围栏看风景。这不仅体现了杭州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精神,也充分体现了杭州人热情、和谐、大方的民族情谊。
“天下西湖三十六,此中最美是杭州”。中国有不少湖泊也以西湖命名,我去过不少城市,如漳州、泉州、南宁等,都建有“西湖公园”,其框架结构模拟杭州西湖打造,有湖面、长堤、断桥、荷花等等,但不管怎么看,我都感觉它们没有象杭州西湖那样本味,那样雅量,那样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