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郑凡涛的头像

郑凡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25
分享

古渡烟波依旧在

一路滔滔东去的渭河,在这里放慢了脚步,化身为一片浩淼的湖水,滋润着千年古都咸阳。这一片湖水便叫咸阳湖。

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咸阳古渡”遗址就位于咸阳湖。在这里,千年的古渡遗址和现代繁华的城市相依相存,传说与现实交相辉映。巨大宏伟的仿古廊桥横跨渭河两岸,气势不凡,为这里又平添了许多魅力,让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了秦都咸阳的迷人风采。

生在咸阳,长在咸阳的我,更是热爱着这里。尽管此前无数次路过渭河,但今天当我再次站在古渡廊桥上凝视这浩淼水波之时,心绪依然难平。

汉唐时期,咸阳一直是京畿之地,既是帝都长安城的西北门户,又是西出长安的必经之地,也是丝绸之路的第一站。著名的咸阳桥,也叫西渭桥、便门桥,就建在古渡之处。它与西安的灞桥齐名,分别是长安东西门户。李商隐有诗云:“京华庸蜀三千里,送到咸阳见夕阳。”

几千年来,在这里发生了多少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在渭水两岸,流了多少将士的血,洒了多少离别的泪,谁也说不清楚。

遥想当年,看着浩浩荡荡的大唐军队跨过咸阳桥,前来送别的老百姓顿足痛哭的惨状时,杜甫忧愤万分,挥笔写下著名的《兵车行》,痛斥唐玄宗穷兵黩武给社会造成的巨大灾难。

桥头的清渭楼是西去之人与亲朋好友离别的地方。王维曾在这里举杯安慰朋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许浑曾登临清渭楼,感慨“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汉唐后,随着中央王朝政治中心的逐渐东移,咸阳城便连同长安城一起衰落了,咸阳变成了中央王朝对抗边疆民族的前哨阵地和物资供应地了。

五陵塬上,昔日繁华的陵邑也湮没在岁月的烟尘里了。那一个个大小不一,数不清的荒冢里埋藏着说不完的故事,道不清的是非功过。只有莽莽塬上,那一曲嘶吼了千年的秦腔,依旧震撼着无数秦人的心。

明代嘉靖年间,久负盛名的咸阳桥毁坏,官府便扩修渡口,架简易木桥。冬春水流匮涸,过河走桥;夏秋水流涨溢,乘舟过河。至此咸阳渡口成为关中第一大渡口。咸阳古渡代替咸阳桥,成为别离之处。

想当初,立于渭河岸边望去,但见船来舟往,络绎不绝。绿水之上,水鸟成群,出没于烟波之中。沙洲那侧,更有无边映日荷花别样红。此等美景,人间少有。

明清诗人称赞道:“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载满舟。” “野色苍茫接渭川,白鸥飞尽水连天。”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尤其是在近代,渭河的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千年古渡消失了,只剩下千疮百孔的河床。来往两岸,依靠的是一座现代的水泥钢筋大桥。没了唐诗里的马车驿亭,也没了宋词里穿梭往返的舟船,咸阳古渡成了一个传说里的故事。

为了整治渭河,建设美好家园,咸阳市政府修复河道,在古渡遗址处修建咸阳湖,恢复了咸阳古渡曾经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向人们重现了古渡昔日美景,人们可以泛舟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享受那千年的烟波浩渺,重温汉唐悠长的韵味。

放眼咸阳湖,碧水粼粼,白鹭翩翩。两岸柳色青青,高楼林立。大桥之上,车水马龙。好一派盛世太平气象!有道是: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来咸阳,看千秋古渡烟波依旧在,用心去探寻,探寻这人间的美景,探寻那千古的离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