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国飞的头像

朱国飞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14
分享

老街趣忆

我的记忆里,沙地汇龙镇老街从东到西家家都是清一色小青瓦平房,平房上隔三岔五筑有老虎窗阁楼,阁楼街南街北鳞次栉比。小青瓦平房在日晒雨淋的日子里慢慢生长出青黝黝的瓦楞草,密密札札嵌在瓦槽间,竟使得暴风雨的侵扰变得绵软声歇。

五六十年代,老街东市梢有家车木行,门口挂着许多车上的物件。那时汇龙镇仍有各种木车,最多的是装载粮食、棉花、芦苇及编织物的独木小轮车,这些实用的小轮车都是车木行加工生产的。车木行的车木师傅是当红的好把式,门面房就是他显露技艺的场所,在一架车床旁,他手拿亮闪闪的车刀加工物件,车床在牛筋盘的带动下发出嗡嗡嗡的声音。见有客人登门,他就把车床的牛筋盘蹬得飞快。

老街的西市梢有家茶馆店,大客厅里摆着七八排长条座椅,座椅的靠背组装了雕有茶托的长条小排档,供茶客放置茶具。每天上午八九点钟,茶馆便坐满了人,跑堂师傅手臂膀上搭着冒着热气的毛巾,左手拿着茉莉花茶叶盒子,右手拎着滚烫的水壶,在听书的茶客间游走。

老街居民平时的文化生活甚寡,虽然大众戏院有传统的越剧上演,居民却大都待在家里,只有老街上有唱戏演出时,老老小小才搬一张小矮凳去观看。居委会把戏台搭在居民开会的大客厅里,太阳还未落下,客厅里就摆满小矮凳。天色渐暗,居委干部手提小铁壳瓶子给汽油灯打汽点灯。噗噗噗,将客厅与舞台照得通亮。演员的琵琶弹起来,居民也在音乐中安静下来,琴瑟和谐,众乐融融。

六十年代后期,汇龙镇有讲故事的老师来老街献艺,汽油灯换成电灯。满屋的小矮凳仍在。听故事的老人变少了,小孩子变多了。大家被新编故事《敌后武工队》《烈火金钢》吸引住了,许多居民闻讯而来,把大客厅挤得满满的。再后来,老街北面建了大礼堂,居委会给居民发戏票,观看《红灯记》。

七十年代,老街东街的小菜场有露天电影。黄昏时分,一幅白幕布悬挂在原裕春弄的中间,稍宽敞的街路变得狭窄了。居民们也搬了小矮凳排排坐看《狼牙山五壮士》,下班回来的行人手里掰着车铃边走边看。

每到春节前后,老街上的一群小孩子总喜欢跑到老街北面观看迎送新嫁娘的队伍一拨一拨从街路上走过。

“看新娘子哟——”

早期的新娘子坐轿子。我们会一哄而上围得嫁轿寸步难移,累得轿夫直喊“我的亲娘”。后来新娘子坐自行车。驮嫁妆的车队很威风,最多的有上百辆,车头车尾都裹着鲜艳的红布丝带。新郞载着新娘夹在车队里飞快地驶过,新娘子后座上绑的录音机放着歌,红丝带汇成的长龙在老街上流动,非常好看。

逢年过节,老街上最先响起喜庆的炮仗,并逐渐延伸到镇郊,尤其在春节,从初一一直响到元宵节。改革开放以后,老街的炮仗升级成炮仗加焰火,在那些喜庆的日子里,白天晚上都会有放焰火的,把老街的天空映得璀璨无比。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