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之力,自古便是一个幽深难测的命题。它既无形体,亦无颜色,却能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掀起滔天巨浪,亦能在无声处支撑一个人穿越茫茫黑暗。我常思忖,人之成事,不在外物,而在内心。这内心的力量,便是心力了。
何为心力?我以为它由三股力量拧成一股绳,念力、愿力与定力。念力弱的人,往往逃避真相,不敢直面现实;愿力弱的人,动力易散,难以持久;定力弱的人,则常是三分钟热度,难以坚持到底。此三者,缺一不可,如同三足之鼎,失其一则倾覆。
古井幽深,人心亦如此。我故乡家门口有一口老井,井口青苔斑驳,井水却清冽甘甜。上下屋场中老人说,这井已有百年历史,历经战乱饥荒,从未干涸。我常俯身井口,看那幽深的水面映出自己的小小倒影,心想这井何以能源源不绝?后来明白,正是因为它通向地底深处的水源,不因地表旱涝而改其性。人心之力,亦当如是。
念力者,认知之力量也。人若无念力,便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大学》有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这里的“知至”,便是念力的根基。王阳明言“知行合一”,其前提亦是先有清明之认知。念力不足者,往往自欺欺人,以幻象为实相,终至一事无成。
我认识一位友人,才华横溢,却总不得志。细察之,发现他惯于逃避真相。工作上出了问题,不去直面解决,反而寻找各种借口;人际关系出现裂痕,不愿沟通修复,却自欺说“无所谓”。久而久之,小问题积成大患,终至不可收拾。这便是念力薄弱之害。
愿力者,志向之力量也。人无愿力,如舟无舵,随波逐流,终难达彼岸。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明志”便是愿力的显现。孔子亦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愿力之强,可见一斑。
然而当今之世,诱惑繁多,人心易散。智能手机方寸屏幕间,信息如潮水般涌来,人的注意力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多少人立下壮志,不过数日便抛之脑后?多少人心怀梦想,却在琐事消磨中渐渐遗忘?这便是愿力不足之症。
定力者,坚持之力量也。无定力之人,见异思迁,朝三暮四,终无所成。《荀子·劝学》有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不舍”便是定力的精髓。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十七年跋涉五万里,历经千难万险,终不负初心,靠的便是超凡的定力。
我曾在黄山见一奇景,峭壁石缝中,一松树斜出,虽土壤贫瘠,风雨摧残,却依然苍劲挺拔。问导游,知此树已在此生长三百余年。观其根须,深入岩缝,紧紧抓住每一寸土地,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这便是定力的具象呈现。
既然心力如此重要,又如何培育提升之?我以为有三法可循。
其一,减少消耗。人心如器,容量有限。若事事关心,处处留意,则心力分散,难以集中。《菜根谭》云“事事留个有余不尽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这里的“有余不尽”,便是保存心力的智慧。对一些不影响方向的事情,减少关注,方能积蓄力量,用在刀刃上。现代人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推送不断,社交媒体的红点提示无时无刻不在抢夺我们的注意力。若不加筛选,全盘接收,心力便会如漏勺盛水,难以存留。学会筛选信息,专注要务,是提升心力的首要之务。
其二,专注当下。人心如水,散则无力,聚则穿石。与其同时挖十口井,不如深挖一口井。曾国藩有言“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专注一事,心无旁骛,方能深入其中,得其三昧。我写作多年,深感专注之重要。初学写作时,贪多求全,小说、散文、诗歌皆想尝试,结果无一精通。后来专注散文一体,深挖不止,方有所成。这好比打井,浅尝辄止,终不得水;持之以恒,方能及泉。
其三,建立正向反馈。心力虽无形,却需滋养。将大目标拆解为小任务,通过不断完成这些小任务,获得一个又一个正向反馈,心力便会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道德经》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毫末”、“累土”、“足下”,便是拆解后的小目标。
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亦证实:及时的正向反馈能够强化行为,形成良性循环。锻炼心力,不必一开始就追求惊天动地之举,而是从日常小事做起,每完成一件,便给自己一份肯定,如此积累,心力自增。
念力、愿力、定力,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念力让我们看清方向,愿力给我们前行动力,定力使我们坚持到底。唯有三力俱足,方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上,走出自己的道路。当今时代,变化迅疾,人心浮躁。多少人才华横溢,却因心力不足而半途而废;多少人志存高远,却因心力分散而一事无成。培育心力,已不仅是个人修身的需要,更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回想家门口的那口老井,百年不涸,因它通向源头。人的心力,亦当有自身的源头活水。这源头,或许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或许是对某个目标的执着追求,或许是对世间万物的博大爱心。唯有找到这个源头,心力才能源源不绝,支撑我们走过漫漫长路。
夜深人静时,我常自问,我的心力可足?能否在诱惑面前保持定力?在困难面前保持愿力?在迷惘面前保持念力?答案未必总是肯定,但问本身,已是一种修炼。
人心之力,虽看不见摸不着,却是最真实的存在。它决定我们能走多远,能登多高,能潜多深。在这个外表喧嚣、内在空虚的时代,培育一颗有力量的心,或许是我们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
井水依然清澈,映照着每一个俯身探望的人。而心力的源泉,就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内心深处,等待我们去发现,去开掘,去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