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我常立于窗边,远望街角那棵老榕树。它盘根错节,枝干虬曲,每逢春日便抽出嫩芽,夏日又撑起浓荫。年复一年,它不因自身的扭曲而羞愧,亦不为他人的挺拔而自卑,只是安静地生长,接纳风雨,也接纳阳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杨绛先生曾道“每个人都有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失意,学业的压力,爱的惶惶不可终日,挺过来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挺不过来的,时间也会教你,怎么与它们握手言和,所以不必害怕。”此言如清泉,涤荡心灵的尘埃,引领我们走向自我接纳的彼岸。
接纳自己,非是消极的妥协,而是积极的觉醒。它要求我们首先接纳自己的情绪,无论是焦虑还是失败,皆不以为耻;继而专注于当下每一件小事,积蓄能量,在微末之处建立成就感;最后明辨哪些事可以改变,哪些不能,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值得之处。这三重境界,犹如登临之阶,需一步步踏实前行。
人之情绪,如海之暗涌,时而平静,时而汹涌。我们常视负面情绪为敌,欲除之而后快,殊不知正是这种抗拒,加剧了内心的痛苦。庄子云“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知晓有些事情无法改变而安然接受,是德的极致。情绪本无善恶,焦虑、恐惧、悲伤,皆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抗拒情绪,犹如抗拒自己的影子,徒劳无功。
我曾结识一位青年才俊,年纪轻轻便身居要职,外表光鲜,内心却饱受焦虑折磨。他视情绪为弱点,竭力掩饰,终至身心俱疲。后来,他学习接纳情绪,不再与之对抗,反而逐渐找回内心的平静。他说“当我允许自己焦虑,焦虑反而失去了掌控我的力量。”这种接纳,并非纵容情绪泛滥,而是以旁观者的姿态,审视情绪的来去,如苏轼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归去时,既无风雨也无晴。情绪的波澜终将平息,留下的是一颗更加澄明的心。
古今中外,智者皆倡导接纳情绪。王阳明心学强调“知行合一”,要求人们直面内心,即便是“心中贼”,也要承认其存在,方能克治。西方心理学中的“接纳与承诺疗法”(ACT)亦主张接纳负面情绪,而非与之纠缠。佛家云“烦恼即菩提。”烦恼本身就是觉悟的智慧。情绪是生命的信号,提醒我们内心的需求与缺失。接纳情绪,是与自己和解的第一步,是开启真实生活的钥匙。
接纳情绪,为内心腾出空间,使我们得以专注于当下。当下虽微,却是永恒的一部分;小事虽琐,却是成就的基石。曾国藩家书有云“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用功就像挖井,与其挖好几口井都挖不到泉水,不如死守一口井,努力挖到泉水,从而取之不尽。专注当下,非是目光短浅,而是将有限的精力聚焦于可控之事,积蓄能量,以待勃发。
这个时代,信息如潮,欲望如海,人心易散,专注已成稀缺之品。我们疲于奔命,追逐远方,却忽略了手边的风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并非逃避,而是对当下生活的深切投入。一菊一山,皆成佳趣;一饮一啄,俱是文章。专注于当下,是对抗时代浮躁的良方,是积蓄内心力量的途径。
日本禅宗有“一生一事”之说,倡导以一生之精力,专攻一艺,终至化境。茶道、花道、剑道,无不是通过对细微之处的极致专注,达到心物合一的境界。工匠精神的核心,亦是专注与持久。于我们而言,未必人人皆成大师,但可在日常小事中修炼专注之力。认真泡一杯茶,静心读一页书,仔细完成一项工作,这些微小的专注,如同涓涓细流,终将汇成成就的江河。
专注于小事,更能增加成就感。心理学研究表明,频繁的小成功可显著提升自我效能感。每做好一件小事,都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都是向目标迈进的坚实一步。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一步半步地积累,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细小的水流,就不能形成江海。当下的专注,是通往未来的阶梯。
接纳情绪,专注当下,仍需明辨之智。人生有限,世事无穷,若不分轻重,盲目努力,终是徒劳。斯多葛学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将事物分为两类:可控与不可控。他强调,应专注于可控之事,而对不可控之事保持宁静。这种区分,是避免内耗、提升效能的关键。
孔子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智慧之人不迷惑,因他们明辨是非,知晓取舍。哪些事可改变?我们的态度、努力、方法,皆属可控范畴。哪些事不可改变?他人的看法、过去的事实、环境的限制,往往非一己之力所能及。将时间精力浪费于不可改变之事,如同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永无止境,却无成效。
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但他深知“此事古难全”,于是寄情山水,吟诗作赋,于不可改变之境遇中,开辟了可为之天地。他的豁达,源于对可控与不可控的清晰界定。反观当下,多少人因无法改变之事而焦虑不已:为逝去的时光懊悔,为他人的评价困扰,为未知的未来恐惧。这些内耗,耗尽了生命的能量。
明辨之后,便是勇敢的取舍。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人要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舍弃不可为之事,才能专注于可为之事。这种舍弃,非是懦弱,而是战略性的聚焦。如园丁修剪枝叶,是为了让树木更好地生长。我们的时间与精力亦是如此,唯有剪除枝蔓,才能主干茁壮。
接纳自己,是一场终身的修行。它始于情绪的接纳,成于当下的专注,终于智慧的取舍。这三重境界,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杨绛先生所言“与它们握手言和”,正是这种修行的圆满状态。与时光握手言和,非是屈从,而是洞察世事后的通透,是历经沧桑后的慈悲。
在这个喧嚣变幻的时代,接纳自己更显重要。外界的标准纷繁复杂,他人的生活光鲜亮丽,若不能安然于己,必迷失于众声喧哗之中。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专注自己的所能,明辨自己的方向,方能于浮世中立定脚跟,活出真我。
老榕树依旧在风中摇曳,它的每一道疤痕,每一片新叶,都是生命的印记。它不抗拒风雨,也不羡慕繁花,只是深深地扎根,静静地生长。我们亦当如此,接纳生命的全部,专注于当下的成长,明辨前行的方向。
最终,我们会发现,与时光握手言和,便是与最好的自己相遇。那时,纵有风雨,心中亦是一片清明;纵有遗憾,人生亦是无悔。因为我们已经学会,在接纳中成长,在专注中成就,在明辨中自由。
而窗外的老榕树,依然在岁月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安静而坚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