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行路,崎岖坎坷处,总需一杖相扶。这杖非竹非木,乃是由时光雕琢而成,名曰“时间的拐杖”。它非外物,恰是我们生命中经历的万千悲喜,那些欢笑与泪水,收获与失落,交织成支撑我们前行的力量。
幼时见祖父手持竹杖,杖身光滑如脂,杖头摩挲得温润如玉。问其来历,祖父笑道“此杖随我三十年矣,初时粗糙刺手,如今已与我手掌相契合,离不得矣。”当时不解其意,直至年岁渐长,方知那竹杖上的每一道细微痕迹,都是岁月留下的印记,正如我们生命中经历的每一段悲欢,初时或觉刺痛难忍,久而久之,却成了我们最为倚重的支撑。
时间的拐杖无形无状,却又无处不在。它或许是童年时第一次跌倒后爬起的勇气,是青年时失恋后彻夜难眠的泪水,是中年时事业受挫后的反思,是老年时面对逝去亲人的怀念。这些体验如刀如凿,在我们的心魂上雕刻出深浅不一的纹路,最终成为我们行走世间的依凭。
《论语·子罕》有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苦难与欢欣,皆是时间的雕刻刀,塑造着人的品格与韧性。没有经历过严冬,怎知松柏的坚贞?没有品尝过失败,怎懂得成功的珍贵?时间的拐杖,正是在这般冷暖自知的体验中慢慢成形。
人生在世,喜怒哀乐如四季更迭,皆是自然。记得刚大学毕业的那年冬天,我因读书时候的学费都是借的,刚工作暂时还还不上,但是亲戚又急着需要钱,终日郁郁。信步至一老街,见一老妪在街角卖烤红薯。寒风中,她双手冻得通红,却依然笑脸迎人。问其故,老妪淡然道“人生七八十年,哪能全是甜头?有点苦味,才知甜的珍贵。”她告诉我,丈夫早逝,独自抚养儿子成人,如今儿子事业有成,接她去享福,她却闲不住,出来卖红薯,不为谋生,只为与人说说话。
老妪从身旁取出一个木匣,里面整齐排列着数十根树枝做的拐杖。“每遇到难事,我就削一根杖。”她拿起一根表面光滑的拐杖,“这是儿子考上大学那年做的,欢喜得一夜未眠。”又拿起一根有明显裂痕的,“这是老伴去世那年削的,边削边哭,泪水滴在杖上,留下了这些痕迹。”我蓦然醒悟,时间的拐杖,正是由这些悲喜交织的经历打磨而成。每一份欢乐都在杖身添一道光泽,每一段悲伤都在杖上刻一道纹路。日久年深,这根拐杖便越发坚韧顺手。苏轼在《晁错论》中写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坚忍不拔之志”,何尝不是由一次次跌倒与爬起的经历磨砺而成?时间的拐杖,既支撑我们的身体,更支撑我们的精神。
因工作关系,我常思及法律与时间之关系。法律条文之设,莫不是人类喜怒哀乐之结晶。每一条法律背后,都有着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记得研读罗马法时,曾见《学说汇纂》中记载一案例:某商人航海遇险,货物尽弃,唯生命得保。归家后,债主逼债甚急。法官判曰“生命既存,何愁债务不偿?予期限延长,待其重整旗鼓。”此判奠定了后世破产法中重整制度之基石。法官的睿智,正在于明白时间的拐杖之理,给予时间,人便能从挫折中站起。
中西哲学中,关于时间的思考层出不穷。孔子立于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直言“时间是什么?无人问我,我很清楚;一旦问起,我便茫然。”时间之奥秘,千古难解,然我们却能在生活的悲喜中,感知其存在,借助其力量。佛教有“因果轮回”之说,基督教有“试炼与恩典”之论,道家讲“顺应自然”。无论东西,哲人们皆明白,人生路上的坎坷与顺遂,皆是修行的必经之路,是时间赐予我们的拐杖。
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社会结构转型,价值观念多元。这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代人常感焦虑迷茫,为何?或许正是因为忽视了时间的拐杖。我们追求即时满足,渴望跳过过程直达结果,却忘了生命的成熟需要时间的酝酿。我们逃避痛苦,追逐快乐,却不知正是悲喜的交织,才构成了完整的人生。
观当下社会,短视频盛行,快餐文化当道,一切求快求简。然真正有价值者,莫不需要时间的沉淀。杜甫诗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创作如此,人生亦然。没有历经磨砺的作品,难以触动人心;没有经历风雨的人生,难以坚实厚重。时代的拐杖,由集体的悲欢共同铸就。从抗疫中的众志成城,到救灾时的守望相助,这些共同的经历构成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拐杖。它支撑着我们度过难关,走向未来。
既然喜怒哀乐皆是时间的拐杖,我们是否应当坦然面对?嵇康在《养生论》中言“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坦然接受生命中的一切体验,不抗拒,不执着,方是养生之道。欢喜时不放纵,悲伤时不沉沦,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境遇,如此方能与时间的拐杖和谐共处。
我曾在庐山遇一老道,年逾九旬而精神矍铄。问其长寿秘诀,老道笑指手中拐杖“此杖随我六十载,知我一切喜怒哀乐。喜时它伴我登山览胜,忧时它支我独坐观云。不拒喜,不避忧,与一切和平共处,便是长生之道。”老道之言,深得我心。时间的拐杖之所以能支撑我们,正因它包含了全部的人生体验。若只取喜乐而弃哀怒,犹如取拐杖之半,何以支撑完整人生?《道德经》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悲喜相生,祸福相依,这是中国古老的智慧。坦然面对生命的全部,接纳时间的馈赠——无论是甘是苦,都是我们前行路上不可或缺的支撑。
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时间的拐杖,却是连接瞬间与永恒的桥梁。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由一块玛德琳蛋糕的味道,引出了对整个过去的回忆。我们的记忆何尝不是如此?一种味道,一个声音,一段旋律,都可能成为触发回忆的开关,让我们借助时间的拐杖,穿越时空,与过去的自己对话。
作为一名喜爱文学创作的文字爱好者,我深知文字是制作时间拐杖的材料。每写一篇文章,每创作一个故事,都是在雕刻时间的拐杖。这拐杖不仅支撑自己,也可能成为读者们的支撑。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司马迁受刑而著《史记》,杜甫离乱而吟“三吏”、“三别”。他们的痛苦经历,通过文字的转化,成为了穿越时空的拐杖,支撑了一代又代人。《左传》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无论立德、立功还是立言,都是在制作时间的拐杖,以期在有限的生命中,触碰无限的水恒。
黄昏时分,我常漫步至城郊小山。山路崎岖,我持杖而行。这杖是前年友人赠送,原本是根普通树枝,如今已被我的手磨得光滑称手。山顶四望,城市灯火渐明。回想四十年人生路,法学之路的严谨,文学创作的激情,师友的扶持,亲人的陪伴,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教训……所有这些,都成为了我时间的拐杖。
下山时,遇一少年正艰难攀登。我递过拐杖助他一程。少年道谢时间“这拐杖真好用,您从哪得来的?”我笑而未答,心中却道,这拐杖,乃时间所赐,由悲欢雕琢,非金非木,却是最坚实的支撑。人生路长,愿你我都能珍视自己的每一段经历,无论是喜是悲,都是时间赐予的拐杖,支撑我们行过万水千山。
暮色四合,远处的灯火如星点般闪烁。山路上的行人渐渐稀少,唯我持杖独行。拐杖击地的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仿佛在与时间对话。忽然明白,这拐杖不仅是支撑,更是时间的记录者。它记得每一次支撑的重量,记得每一步行走的节奏,记得山路的起伏,记得人生的坎坷与平坦。下山的路依然漫长,但有了拐杖的陪伴,便多了几分从容与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