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国胜的头像

王国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07
分享

都江堰游记


                王国胜

都江堰,雄踞成都平原西北,因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于此缔造治水伟业而名扬天下,被誉为“天府之源”。这项跨越两千余载的水利奇迹,至今仍在泽被苍生,无愧于“活的水利博物馆”、“世界水利文化鼻祖”的盛誉。它曾无数次出现在我的书本、课堂甚至梦境之中,是我心驰神往的圣地。然而蜀道艰险,山遥水远,阻隔了我的脚步,多年来,只能在梦中神游。
    而今天,都江堰,我终于来了!

七月廿七日清晨,我们在都江堰城区用过早点,趁着凉意,乘十路公交奔赴景区。不多时,便抵达了目的地。此时,四方游客已如潮水般汇聚于景区门口,在导游旗帜的引领下涌动。我随人流按下快门,记录下景区大门和右侧巍峨的南桥。作为散客,我们匆匆在游客中心寄存了背包,扫码购得八十元门票,凭身份证径直而入。入口左侧,一方巨大的卧石首先映入眼帘,其上镌刻着圆形的“国家风景名胜区”标识,隶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82年批准”字样环绕,中央“都江堰”三个行楷大字熠熠生辉,下方则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一行小字。我们在此合影留念,定格这珍贵的瞬间。

随人潮穿过悠长的甬道,渐入景区核心。碧空如洗,山峦叠翠,峰顶白云悠悠。桥下岷江奔腾咆哮,我们溯流而上,抵达了都江堰三大工程之一的宝瓶口。此处形似瓶颈,实为人工开凿、节制内江进水的咽喉要道,故而得名。宝瓶口右侧的山丘,因与山体分离,称作离堆。湍急的岷江在此被一分为二,激流飞泻,众人倚栏留影。我亦寻得最佳角度,逆光拍下几张照片珍藏。前行,一片茂密松林出现,分出左中右三条路径:左右为观光车道,中间是木质栈道。我们沿栈道深入。但见松林成排成行,棵棵挺拔入云,空气中充盈着负氧离子与淡淡的松香,沁人心脾,令人神清气爽。

云端之下,半山绿树掩映处,亭台楼阁若隐若现,霞光薄雾缭绕其间,恍若仙境。我们加快步伐,登上安澜索桥。桥上早已摩肩接踵,人潮在剧烈的晃动中小心翼翼地挪移。景区工作人员手持喇叭,声音不绝于耳:“各位游客请注意脚下晃动,不要拥挤、停留、拍照,快速通过!”头顶烈日灼灼,脚下岷江汹涌,浪花飞溅扑面,打着旋涡奔流不息。两岸堤坝连绵,河床裸露处散落着大小卵石。江流声、水声、人声、呼喊声,交织回荡于青山绿水之间。

约一刻钟后,我们终于穿过索桥,来到山脚亭台之下。拾级而上,一处人文胜景豁然眼前——这便是二王庙。庙宇主殿三重,配殿十六重,依山面水,规模宏大。其布局不拘泥于传统中轴,而是顺应山势,错落层叠。庙前陈列着清末绘制的都江堰灌区流域图及颂扬李冰父子的匾联碑刻;中庭可见李冰治水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的石刻;后部则供奉着李冰殿与二郎殿。

二王庙建筑群最鲜明的特色,在于其摒弃中轴对称,完全依自然地形上下重叠构筑,高差达五十余米,形成庙台叠起、曲廊勾连的独特风格。仰望,殿宇层层递升;俯瞰,楼阁参差错落。入口院落呈东西走向,与岷江流向一致,曾是松茂古道的一段。临江曾有疏江亭,后损毁改建为围墙,上绘灌区图。台上乐楼,飞檐翘角,气势不凡。

主殿李冰殿与二郎殿前后相望,屋檐下写满治水箴言。二郎殿对面设一戏台,每逢李冰诞辰便有演出。院落西北较为开阔,西侧原为娘娘殿,后改为堰功祠,祭祀历代有功于都江堰的贤者。再向西北沿石阶蜿蜒而上,可达圣母殿。穿过飞楼继续攀登,便是庙内最高处的老君殿。此地居高临下,视野极佳,既可俯瞰二王庙层层叠叠的建筑群落,亦可远眺岷江浩荡奔流与都江堰旁的连绵青山,实为观景绝佳处。东西两侧分列青龙、白虎二配殿。再登台阶,至三官殿、观澜亭下,游人可驻足仰望。阶旁墙壁上,镶嵌着历代治水格言。

置身二王庙,仿佛与古树青山融为一体,背倚苍翠,面朝岷江,正对都江堰渠首工程,视野开阔无垠。我们在此驻足小憩,拍照留念,极目四望,饱览江色山光与人文胜迹。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在此水乳交融,臻于“天人合一”之境。

因时间紧迫,未能久留追思,便匆匆下山,再次穿越安澜索桥,直奔都江堰的核心枢纽——鱼嘴。这形似大鱼卧伏江心的分水堤,将岷江精准地分为内江(灌溉)与外江(泄洪)。另一处奇迹则是内江外侧的低矮泄洪坝——飞沙堰。其核心作用一是泄洪:当内江水超宝瓶口容量,多余之水便自此溢出;遇特大洪水,则会自行溃决,引洪归入岷江主流。二是“飞沙”:它巧妙地将上游裹挟的泥沙卵石抛入外江,确保内江畅通无阻。

在匆忙拍照的间隙,思绪翻涌,感慨万千。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因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的旷世功业,此刻如此真切地展现在眼前。都江堰巧妙地利用了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依据岷江出口独特的地形、水脉、水情,将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有机整合,使其相互依存,功能互补,浑然一体,构成布局精妙的系统工程。它联合发挥分流、泄洪、排沙、引水的综合效能,实现了“水旱从人”的理想。这一创举,不仅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的新纪元,更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绝无仅存的伟大“生态工程”。

此时,一幅“东流不尽秦时水,西望长陪太守祠”的楹联跃入眼帘。这楹联,为无尽的遐思找到了栖息的港湾。
    在这里,一眼千年,仿佛与李冰父子促膝长谈,深深领悟着千秋伟人的不朽智慧与神奇魅力。
    在这里,一江分洪,恰似与天府之国的血脉同频共振,恣意畅享着这浩荡工程所赐予的永恒天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