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屋是龙南赋于世界的一朵奇葩。“千年客家,围美天下”,是世界客属华侨传递给全球华人的一张闪亮名片。这些遍缀龙南1646平方公里上的围屋,宛如璀璨的群星,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空。
龙南的围屋数量之多,随处可见修旧如旧、保存完好的围屋或者围屋残垣的遗迹,而且这些围屋都有自己的名号。龙南围屋的名号主要分为四大类:一是以地方或地理位置名字命名,如关西镇关西新围、里仁镇沙坝围、武当镇田心围、东坑的芳洞围、黄沙的湾仔围等;二是以寓意吉祥、愿望命名,如杨村镇燕翼围、南享镇永盛围、桃江乡龙光围、渡江镇荷恩堂、临塘乡永兴围等;三是以围屋构状命名,如夹湖乡盆形围、程龙镇燕毭围等;四是以姓氏命名,如龙南镇月屋围、安基山钟屋围、汶龙镇李屋围等。这376座围屋分布在全市十五乡镇场,2007年10月龙南县被上海吉尼斯总部授予“拥有客家围屋最多的县”,从而奠定“围屋之都”享誉世界的头衔。龙南围屋都是明、清年代的产物,大多数是砖木结构,有的外表徽派造型、或宫庭花园式造型,有的干脆自己设计楼宇式客家风貌的造型。龙南围屋的共同特征:都具有抵抗外侵的防御功能;都在围屋的中央或上方都建有厅厦,并设有奉祀祖宗的神龛,和有办理大风喜事的场所;居住在围屋里的人都是一脉相承的宗亲族人。但是,每一座围屋既壮观而又神奇,都富有自己色彩鲜明的兴衰故事,这就是客家围屋庚续的文化。
龙南围屋的建筑历史是从明代中叶兴起,约占围屋总数的百分之二十。根据可查资料记载:建造最早的围屋是明代宣德三年(1428年),是夹湖乡三门村的上灶围;其次,是明代弘治五年(1492年)里仁镇正桂村的栗园围。清代是龙南围屋建筑的鼎盛时期,二百多年间,建造成300多座大型围屋,是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那么创造围屋奇迹除了它的历史背景外,还与龙南当时的林业资源环境息息相关。龙南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一方圣土。山多地少,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水系发达,同时拥有桃江、渥江、濂江三大水路,特别是桃江水量充沛、延绵百里;智慧、勤劳的客家先民有种植龙木的传统,成批成片龙木连年丰产,而且龙木是房屋建筑、傢具制造的上等木材。龙南客家人抓住社会平稳的机遇期,顺着桃江进入赣江融入长江闯入东海,把木材销往赣州、南昌、九江、上海、杭州,远达南京仪征。例如,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建康城,是中国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古代百万人口的城市之一,建康城与古罗马城并称“两大古典文明之中心”。在明、清两代(含太平天国时期)的南京“石头津”通江达海的国际码头,“四海通达、万国交会”的繁忙景象,都曾大兴土木,建筑皇宫庭院和一些老百姓建造民宅,这就需要用到大量的木材,而龙南作为出产龙木的生产基地,客家先民自然是受益群体,为建造围屋积累资金。从砍伐到水上运输,带动了一部分勤劳致富户,造就出一部分贩卖木材的暴发户,把源源不断的龙南木材利用水路运达各大中城市。在这砍伐和水运木材期间也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客家山歌。
砍伐木头一般在冬季,砍下的木头不会生蛀虫,也容易晾干,运输时更轻便,也不客易破裂。不管是阴森丛林,还是凛冽寒风,在山上砍伐木材的农民工遇见心仪的女子或耳闻少女的声音,就自然爽口来一首山歌,以活耀工作的气氛或发泄自身的情绪。例如:男子首先来一个开场,拉长调“哟——喂——”,随口就唱:
哥哥倒木哟嗨为谁忙,
大把木头堆成仓;
遇到妹拐心肠好,
卖掉木头讨妇娘。
哟喂!
在大山里对唱山歌,首先是为了找点乐气,一般人也不介意。大方的人唱得开朗一点,害羞的人唱得含蓄一点,对着句押着音即可,因为都是拿来搞笑的。瞬间,竹林里传来女子清脆的回声:
哥哥慢慢哟嗨你莫慌,
脱了衫衭会作凉;
改到一根靓冬笋,
摁紧冬笋守天光。
哦嗬!
说到砍木材要在冬天,然而放木排就要在春夏季了。如果没有春夏季大量的雨水和溪河筑堰的储蓄积水,木头在大山里是很难顺水流放出来。所以,那个年代的人们只有抓住机遇,利用春夏之雨水才能把大量的木材运出大山。这些木材集中在桃江河畔的主流上,组成一组一组的木排,每一组木排用一根硬质枝条把十几根木材串栓在一起,然后组建起一支专职水路运输木材的队伍。长达数月之久的水路运送期间,为调节木排上枯燥无味的生活,大家闲聊嬉戏。这样自然就演绎了一首首奔放、风趣的放排郎的山歌。
春末夏初,气温回升。氤氲的河雾在随风飘浮,变幻多姿令人无限的遐想。一天清晨,放排郎在桃江河中游看到一宨窈女子,为吸引女子的关注,放排郎故意用一个长调:“哟——喂——”。
女子瞟了一眼放排郎,不作理会,接着继续搓衣服。只是为调节天天在木排上的无聊,放排郎笑嘻嘻吆喝一声:“妹崽妹崽,唉坶上排上聊一下子”。
女子轻蔑一笑,唱了一首山歌:
有女莫嫁哟嗨放排郎,
放排郎呀冇风光;
食了几多王泥水,
雪了几多硬板床。
放排郎提高嗓门,接着对唱了一首:
有女爱嫁哟嗨放排郎,
放排郎呀好风光;
食了几多鱼和肉,
走了几多好地方。
从这首民间流传下来的《放排郎山歌》,看到了一个放排郎热情、乐观的性格,又感受到放排郎的无奈之举。从洗衣女的神态之中,领会她对放排郎工作的鄙视。
龙南客家人有敢拼敢闯的精神,有抓住商机的敏睿,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在做贩运木头的生意人中,涌现出一大批头脑精明、勤奋图强、卓越成就的人物。
关西新围开基祖徐老四,正名徐名钧,清代中期人。是龙南闻名的富豪乡绅,是赣商的杰出代表。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赣商生意人的高超手腕,把木材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建造了一座功能比较完备、占地面积最大、宫庭院落式的围屋。在此,讲一个小故事,佐证一下徐老四的过人之处。
徐老四做木排生意时,因生意越做越大,转周资金出现了拮据,曾向生意场上的好友信丰县大财主李会鉴借了一大笔钱,后来财富越滚越殷实,成为地方上的富豪乡绅。后因新建围屋规模浩大、耗时又长,几乎用尽了辛劳一生赚来的积蓄。
一天,多年未见面李会鉴突然到访关西,看到建起的一栋宽阔宏大的新围,内心非常敬佩和赞叹。当家人们得知,徐老四经常提起帮助过自己的李老板来访,家人们一刻也不敢怠慢。一边请坐泡茶,一边禀报在田里地头干活的徐老四返家接客。
过了一会儿,穿着简朴的徐老四满身泥巴,汗流面额回来了。正在客厅饮茶畅谈的李会鉴,抬头打量着这身模样的好友徐老四,李老板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嘘寒问暖间,徐老四忙着吩咐家人宰鸡杀猪操办酒席。
这一天,徐老四按照龙南请大客的席面所做的传统美味佳肴,每桌4大炒盘,大碗上四下五,共十三道汤菜。大缸的客家糯米酒,馥郁扑鼻、熏人陶醉。徐老四邀来兄弟族贤,陪敬李老板。宴席间,徐老四多次作辑感谢李会鉴,说自己做生意全仰仗李老板的资助和关照才有今日。还说自己早就想归还那大笔借款,只是原老围兄弟多、日益拥挤,便下定决心另建新围,用尽了财力物力和精力……李会鉴万万没有想到声名远扬的一方富豪乡绅,竟如此勤奋俭朴,没有一点奢侈,不摆架子,而自己来了却宰鸡杀猪,大摆酒席,待为大客。李会鉴对徐老四有仁有义的盛情接待感动不己,也就没有再提债务的事了。李会鉴回去后,也没有同家人商量,就划去了徐老四所写的欠单。
多年后,徐老四派人到信丰去探访李老板和归还所欠款项,然而李会鉴已离开了人世。他儿子拿出账薄,发现父亲已划去了徐老四的欠单,而且在欠单上批注了一行字:“勤俭一生,仍不忘本,所欠款目,一笔勾销,有此一友,人生足矣”!
足兮!一个时代造就一代名绅,一个富豪打造一座围屋。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的关西新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关西新围成为人们旅游观光、怀古追远,以及开展各类文艺活动的美景圣地。
2022年5月2日上午,由龙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龙南旅游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九江银行龙南支行主办,龙南市作家协会、龙南关西围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承办的“喜迎二十大,春雨润围屋”龙南市“谷雨诗会关西围屋杯”在关西新围景区成功举办,来自全国626首诗歌中,《关西新围》这首诗获评第二名。诗中写道:
……
一道道门坎,都在诉说
各有千秋的感概故事
东南西北角的炮楼
残遗着抗击强盗的战火硝烟
而这座古老的城堡,却在庚续
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传说……
这首诗“从独特的视角,渲染了关西新围斑斓多姿的生活(获奖评语)”。
渡江镇果龙村袁国林,是果龙围的开基祖。他也靠长期贩运木头积累资金,成就了他的围屋、他的事业。此人精明好学、头脑灵活。他又有怎样的传记呢?
有一年,袁国林相约象塘钟家的好友一起放木排,经过大半年的水上漂泊,于当年夏季到达南京。虽然已是夏天,但当江面的风刮来时,感觉身体还有丝丝的凉意。这一天,卖掉部分木材的袁国林上岸溜达,走在凹凸不平的街道上,这时只见迎面姗姗而来的一位长者,穿套在身上直筒的长袍在挪动脚步和风吹中颤抖,满脸垂柳样子的胡须随着微风飘逸。远远望去整个头部像似覆盖了一场白皑皑的雪花,面部的轮廓荡然无存,只留下一双转动的、炯炯有神的眼睛,仿佛其它四官都消失在雪层底下。袁国林好奇地走近搭讪,想看一下更加清晰的真容,继而还想探究这位长者是怎样进食的。为达到这个目的,他非常诚恳地邀请长者用中餐。看到袁国林并无恶意,长者爽快地答应。
店小二把酒菜上到桌上,袁国林说一声“请”,只见长者从衣兜里拿一对精巧的银钩,中分梳好上嘴唇的胡子,双手闲熟地往两边一勾,然后另一端弧圆形的往耳朵上一套,袁国林瞬间眼花,长者一会儿就把胡子挂好了。袁国林笑眯眯连声说:“前辈,请慢用,请慢用”。两人轮回举杯邀饮,醉意来潮,袁国林既加菜又添酒,交谈甚欢。突然长者问起来:“袁老板,你是何方人士?”袁国林应道:“晚辈是江西省赣州府龙南县人也”。长者听后一怔,心想:不会是袁老板知道什么吧,但又很快否定了自己的猜测。经过双方的相互了解,长者给袁国林慢慢讲述了“长毛”经过龙南时,把从别处掠夺到的七尊金菩萨寄存到龙南塔下“七星太太”的庙宇里,为太平天国起义军储蓄的经费。长者这么清楚应是当时事件的直接参与人员之一,而其它参与的头头、兵卒也许早已战死沙场了。
回到龙南的袁国林,以拜祭“七星太太”为名前往察看,果然情况真实,虽然经过了着色和香火的长时烟熏,仍然透着金光熠熠生辉。经过一段时间,他按照长者说的方式方法,用上等木料雕刻了七尊一模一样的绘金菩萨,做足礼仪功夫后把金菩萨挪换出来。
几年后(清代咸丰1851一1861年间),袁国林用贩运木材积累的资金和传说中金菩萨换下的银锭,在家乡果龙村建起一座虽然不是很豪华,但四周有濠沟,前门有吊桥,围内修有明栈暗道,围屋有大小房屋一百来间的果龙围。他留下的围屋业迹和敬老得福的佳话,至今成为人们侃侃而谈、茶余饭后的话题。
前面讲述了清代期间,两位的因贩运木材发家致富的著名人物。现在再把龙南古代产业文化的历史再推向前一个朝代——明代的事例。
钟万禄是明代中期龙南县象塘堡人士,是明代龙南贩运木材的先行者和致富者。他发家致富后,兴建祠堂,乐善好施。他一生养育了九个儿子,当看到一个“走江湖人”带着的一个徒弟,年龄虽小,但天资聪颖、活泼可爱时,他善心萌发、惜才如命。他决定收为养子加以栽培,并为之取名钟康进,寓意健康进步。他对钟康进视为己出,同对待亲生儿子一样,并全力支持钟康进外出求学,父子情深,赢得了养子的敬重。为感恩养父,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建造了一座三连四进的“荷恩堂”。“荷恩堂”的周围七横八竖大街小巷,街巷的两边布满大小不等的“胡同”,紧紧地包围着雄壮宏大的“荷恩堂”。这一感恩的动人事迹,被后人视为感恩的榜样。“荷恩堂”这座古建筑,2006年赣州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2008年12月龙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选为“龙南县青少年感恩教育基地”。
明代正德二年(1507年)秋,钟万禄因特殊缘故在赣州府邂逅已为朝庭命官的养子钟康进。钟康进由于公务繁忙,而且当时通信、交通极不方便,致使父子长期处于失联状态。此时,父子相认,悲喜交集,感概万分。钟康进要留养父在赣府上多住几日。然而,钟万禄心想来日方长,家里人还不知道自己的情况,此时他回家心切。所以,住了二、三天就收好行李,父子俩匆匆忙忙地赶往龙南。
经过几天劳累,到了龙南地界——蛇子嵊岽,钟万禄急忙叫轿夫落轿。他面对龙南县城非常兴奋,自言自语:“冇想到捱还有命归龙南”,重复了几次。突然,激动地大声狂笑一阵,随着声音削弱,人也软着下垂,轿夫急忙前来扶住,把他的身体慢慢躺平在地上。他宏亮的声音随风飘向家乡,而他的身躯却静静地安息在这曾经走过的路上。一代贩运木头的祖师,在冥冥之中降落了他生命的帷幕。
钟康进目睹一切,心存自责、痛苦万分,落难之中救养父一命,殊不知却成了与养父的诀别。他马不停蹄地赶回龙南象塘处理养父后事,并决定新建一座厅厦取堂号“禄公祠”,用于凭吊养父英灵、操办丧事,待厅厦竣工后再举行养父的出殡奠礼。安排好这一切后,他又取道赣州回朝庭复命。回到朝庭后,他把养父为人慈善等耳染目睹的事件一一禀报皇帝,奏请皇帝赐于银两建造一座恢宏的感恩祠堂,彰显皇恩浩荡。皇帝听后非常感动,毅然奏准。他并向朝庭请假,回龙南丁忧守孝。
荷恩堂建成后,钟康进题写了堂名、对联。“荷恩堂”中“荷”字代表象塘即“塘里有水,水中长荷;”“恩”字就是“感恩塘里水孕育了荷。”意为感恩龙南象塘的山水和父亲养育了他,才有他的成就,当以点滴之恩以涌泉相报。这钟康进秉承的品德及其感恩的事迹,历久弥新地滋润着客家文化的内涵。
厅厦是客家人先辈们灵魂的栖息地,是客家人传承孝道文化的教育点,也是客家人举办红白大事的重要场所。先有厅厦再有围屋,围屋是以厅厦为中心围绕而造就的建筑群。在古时,建造厅厦是很讲究的,认为会影响到整个家族的兴衰与运程。首先,邀请堪舆先生实测地方位置、查找“龙脉”,每个关键节点都必须择取良时吉日,如开基、安门、起扇、上樑等等,确保完美、顺利进行。厅厦都是砖木结构,建好整栋厅厦的木架构造,然后一部分一部分竖立起来组成厅厦的轮廓,这个过程客家人叫起扇。起扇后,再砌砖墙、装饰和粉刷。起扇工作非常繁琐,仪式感非常庄重,严格按照时间、程序行事。在此,截一段“起扇”的庄重场面和景象。
遵照择取的时间,先燃香、点烛、杀雄鸡、烧纸钱,敬天敬地敬各路神仙,做好起扇前的准备工作。木匠大师手持榔锤站在已初步组合的一扇木架前,雄壮有力地大声说道:
伏翼——
吉日良期,新建华堂,鲁班到此大吉大祥! 东边祥云起,西边紫云开。祥云起紫云开,鲁班差我起扇来。
伏翼——
弟子手拿一把锤,此锤不是平凡锤;原是张郎斗的把,鲁班用的黄金锤。
金锤一响惊动天,天上众仙归仙班;金锤二响震动地,地脉龙神都回避;金锤三响惊醒雄鸡,金锤雄鸡啊阻拦煞气。
天煞归天煞,地煞归地煞;年煞月煞日煞时煞,煞煞到此,见血回头啊!
张郎在此,鲁班在位;前后左右人排齐,东西两头齐用力。
弟子喊锵一声:
起!
伏翼 ——
一扇组合成的木架冉冉升起,校正柱位。然后用支架牢牢固定,决不能倒下,否则就有凶兆。一扇一扇木架立起,组合成一栋厅厦的轮廓。厅厦的长宽高尺寸都要根据鲁班尺的吉祥数字鸿合,栋樑、柱子、画眉横樑、一砖一瓦、一雕一画等等,都必须认真选材、符合吉数。客家人对建造厅厦的重视,营造了客家人对堪舆文化的独特氛围。
龙南围屋之多,从材质结构的角度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全部用麻石条砌外墙的为石围,如桃江乡龙光围;二是整体用泥土垒夯外墙的为泥围,如程龙下境新围;三是用青砖主材混砌外墙的为砖围。青砖围墙占围屋总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其中最有独特构造防御功能的是杨村镇“燕翼围”。
燕翼围始建于清朝顺治七年(1650年),清朝康熙十六年(1677年)竣工,耗时长达27年建成,是杨村富户赖福之所建。围屋外观和内观雄伟壮丽,墙体下面2米多高全是用麻条石砌筑,上面墙12.3米是用青砖拌灰浆垒筑。围墙厚度1.5米,是现存墙体最高最厚的客家围屋,也是赣南围屋防御体系最为坚固的围屋。围墙的内侧是用泥砖架砌,是典型的“金包银”围墙,内墙的泥砖可以很好地调节屋内的湿度,这样不会在春夏“南风天”时,造成“清水石上流”的尴尬“景观”。一至四层楼的围墙上四周布满瞭望口和射击口,第四层楼内走廊的射击窗口高达六十八个,火力点不留死角的交叉设计,使外侵匪盗难以接近墙脚。围墙的四角外突瞭望角有坚固的射击窗口,瞭望窗口可俯视四周的动静。各楼层配有大口径火炮,对来犯之敌有很大的恫吓作用。为了防止来犯之敌的火力攻围,各面墙体都有从有四楼放水下到外墙地面的暗道,随时都可以扑灭地面燃烧的火苗。进出围屋的唯一大门,是有三层防护结构即前门、闸门、重门,配置坚固的石门框、木门框和碗口粗壮的门栓、坚韧的闸门吊索。防撞、防火、防攻的设计,有效阻止外来侵犯和匪盗的洗劫掠夺。
燕翼围是典型的回字形围屋,中间是空坪大院,外围长41.5米,宽31.8米,占地面积1367.58平方米,其中大院和四边门街面积334.17平方米;四周布局为居住民宅,建筑面积3741.12平方米,共计房屋136间。内循环都是连通的走道,底层是开放式的门檐通用道,全部用鹅卵石铺成;二层、三层楼是半封闭的木板走马廊,两层楼上下连接的26根竖柱把外围栏紧紧扣住;四层楼是内置通道,为减轻房屋的总体压力,房间用纯木材间隔而成,靠围墙一侧留出的通道是给防守射击时内循环运动的通道。燕翼围整体防御布局甚称一流,营造了一个安全、温馨的宜居家园。
龙南建县于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建县初期(公元965年)就有记载一批客家先民的在龙南居住和活动的轨迹。一千多年来,客家人在此繁衍生息,建造了376座各有千秋的客家围屋,继承、发展了以客家文化为核心的山歌文化、孝悌文化、感恩文化、堪舆文化、礼仪文化,开创性丰富了龙南围屋的防御文化、祠堂文化、以及婚姻嫁娶文化。以客家人的勤劳智慧,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拼搏精神,为龙南围屋增添了深邃的文化内涵和传奇的神秘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