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鲁一生的头像

鲁一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1/07
分享

照片背后的故事

无意中翻看家里的老照片,眼前浮现出一个个恍若发生在昨天的故事。

记得我的第一张照片拍摄于我小学毕业那一年。那是七十年代后期,农村非常落后,尽管我家距离公社驻地不到一公里,但是街上没有一家照相馆。记得是一天下午放了学,我拿着母亲给我的几角钱,跟着村里的几个同学跑着去照相。照相的人住在距离我家很远的一个村里,等到了那户人家的时候,我的头发已经湿透了,湿漉漉的头发贴在额头上,就这样我拍下了一生中的第一张照片。只可惜年代久远,这张照片已经遗失了。

我和妻子的第一张合照是在拍结婚照的时候拍下的。那是九十年代初期,我们没有花前月下,只记得在县城的电影院里偷偷看过一次电影,算是记忆中很浪漫的事了。结婚前,我们相约来到县城的一家照相馆,拍摄结婚照上的照片。由于第一次在一起拍照,我们都有点不好意思,摄影师不住地说:再往中间靠靠。拍完结婚照,我们又拍了一张全身照片,我穿着新买的深色西服,扎着领带,上衣口袋里还插着一支钢笔,妻子穿着红色的西服,两人一前一后,很绅士的样子。还有一张我和妻子的合影,是一张黑白照片,我们都还年轻,意气风发的样子。其实这是我们两人各自的一张单人照片,妻子到照相馆让人合成的,中间模糊的痕迹依稀可见。

有一张照片是在单位分给我的宿舍里拍下的。那时我结婚不久,一个同事的家属在县城开了一家照相馆,下班他把照相机带回家,给我照了一张照片。照片中,我穿着白色的衬衣,扎着领带,手里拿着一本书,背景是我的卧室布局:一套贴着大红喜字的组合家具,当时花了一千多块钱,也是妻子娘家的全部陪嫁;一张木板床是父亲花几十块钱从旧家具市场上买来的,这也是我的全部家当。

有点现代气息的照片是我在游泰山的时候拍摄的。有一次单位派我到泰安学习,我和一个同事利用周末的时间爬了泰山。那时人们都没有照相机,更没有手机,照相要让景点上的师傅给照,拍完之后再按照地址给寄回去。还有一种是速拍,我花十块钱拍了一张速成的照片,照片中,我戴着变色镜,卡着腰,不远处是泰山最高峰——玉皇顶。

儿子出生以后,他的照片多了起来。有在襁褓中妻子抱着他的照片,更多的是他每年周岁拍的照片。他的毕业照,从幼儿园大班,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研究生的毕业照,保存的非常齐全。

他众多的照片中,有两张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张是在他一岁的时候,在我单位的院子里拍摄的。照片中,儿子站在一个竹子做成的小车子里。这是同事的孩子长大后替换下来的,下面四个胶皮轱辘,车子走起来一摇三晃,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随着儿子长大,车子又转送给了大院里别的孩子用,我想,这个小车子如果放到今天,估计能进博物馆了。

还有一张照片是在县委机关大院里拍摄的。儿子的表姐家住在县委大院,儿子和他的表姐拍下了一张照片。照片中的背景是当时县委的四层小楼,楼前放着两辆桑塔纳轿车,这种小号车牌的车子,都是当时领导们的专车,而旁边则放着一些自行车,中间还有一辆摩托车,摩托车在那时就算是稀罕物了。

照片是社会发展的缩影。这其中有幸福,也有酸楚。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个人都是见证人,每个人都是受益者。让我们不忘昨天,接续奋斗,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