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鲁一生的头像

鲁一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11
分享

老姐

我的姐姐今年七十岁了,比我大十几岁,是名副其实的老姐。

老姐出生在五十年代,下面有四个弟弟。母亲多病,弟弟又小。在大集体年代,姐姐和父亲一起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姐姐在村里出了名的勤劳。在生产队时期,除去正常出工外,姐姐还要挑水、打草。后来父亲拾起了祖传手艺——做豆腐。姐姐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因为做豆腐用水讲究,要到离家五里路之外的村里去挑水。姐姐每天要上工、挑水、打草,回家还要磨豆腐。姐姐很少有时间休息,上工的时候捎着筐、镰刀,下工的时候别人回家了,她要打一筐草回家。中午别人休息了,姐姐又要去挑水。除去一家人的喝水,姐姐一天要挑三担水,走十四五里路。有一年,父亲给生产队干活泥屋(北方为了预防屋顶漏雨,在雨季来临之前要麦秸和泥,在土屋顶上抹上一层厚厚的泥,称作“泥屋”),不慎从屋上掉下来,虽然队上给了一点工分补助,但杯水车薪。一家人仅靠姐姐一个人挣工分,那年麦秋,我家七口人,只分到了81斤麦子,不够一家人一个月的口粮。那年父亲和母亲每天拿着口袋出门借粮食,因为当时谁家都没有多余的粮食,常常早上出门,晚上又空着口袋回家。那段时间是在父亲和母亲的争吵声中度过的。假如父母地下有知,难以想象他们的儿女今天都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

姐姐为了养家,一直到二十七岁才出门子,那时已经算得上是老闺女。记得出阁那天晚上,姐姐还大哭了一场,一边哭一边说“娘啊,你以后的日子可咋过啊”。

姐姐结婚以后,姐姐那边的情况和我家差不多,为了养家糊口,姐姐来我家做好豆腐,再用车子推到她婆家附近的村庄去卖,不仅有了一点零花钱,吃饭的问题也解决了。不过情况很快有了好转,农村生产责任制以后,姐姐承包了村里十几亩荒地,姐夫和姐姐改造后种上了棉花,很快就成了村里的富裕户。姐姐延续了勤俭持家的传统,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都很听话,在他们姐弟俩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到地里帮工。秋天摘棉花的时候,他们钻到地里还不及棉花棵高。我们兄弟几个,只要星期天都要到姐姐家里去帮工。又一次去帮着找棉花,只看到地头的棉花袋子,喊了半天,姐弟俩才从地里钻出来,脖子上挂着棉花兜子。

姐姐一家富起来以后,创造了村里“多个第一”:第一个盖起了砖瓦房、第一个买上了缝纫机、第一个买上了电视机,后来又第一个买上了一台14英寸的彩色电视剧。

后来我家的日子也好了起来,在母亲的坚持下,我们兄弟几个都考上了大专、中专,完成了“鲤鱼跳龙门”,端上了铁饭碗,吃上了公家饭。姐姐家的日子好起来以后,不忘对孩子的教育。她的一双儿女非常争气,他们都考上了大学,儿子还是当时县里的理科状元,上了名牌大学。现在女儿女婿在上市公司做高管,儿子儿媳都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成了村里人羡慕的“好家庭”。

儿女条件好了,都愿意把他们接到城市居住,但她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女儿给他们买好机票,待不了几天就要回来。姐姐今年七十岁了,但他仍是一个闲不住的人,除去种地外,还找一些边边角角种菜、种地瓜。种地回来还割蒲子编起来卖,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姐姐虽然劳累,但体格仍然很好,或许是劳动得到的锻炼。又或者是上苍有知,好人好报,一生平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