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话中,关于过年,有个词“年饱”。时光荏苒,“年饱”二字承载着不同时代的独特记忆,也见证着时代的沧桑变迁。
小时候,过年是一年中最期盼的时刻,“年饱”是那个时代春节的最高奖赏。在物资匮乏的岁月里,平日里餐桌上总是清汤寡水,粗茶淡饭。只有到了过年,家里才会有难得的丰盛。在农村,杀年猪,那是春节前最热闹的场景。大人们围在一旁,烧水、捉猪、褪毛,分工明确。孩子们则在一旁兴奋地跑来跑去,闻着空气中弥漫的肉香,早已垂涎欲滴。那时候,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一块红烧肉,就能让人吃得满嘴流油,幸福感爆棚。为了能多吃几口肉,孩子们会早早地守在锅边,眼巴巴地望着锅里翻滚的肉块,就盼着它快点出锅。除了肉,还有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糖果、糕点,它们被整齐地摆放在果盘里,成为招待客人的“珍品”。而我总是趁着大人不注意,偷偷抓上几颗,塞进嘴里,那种甜蜜的滋味,至今仍在舌尖回荡。
过年时,走亲访友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走在东七里站弯弯曲曲的巷陌之间,每到一户人家,主人都会热情地拿出各种美食招待我们。那时候,我总是敞开肚皮吃,仿佛要把一年的馋虫都消灭掉。大人们也不会像平日里那样约束我们,任由我们在美食的世界里尽情遨游。一顿饭下来,肚子撑得圆滚滚的,走路都变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小心,肚子里的美食就会“跑”出来。这就是我童年记忆中的“年饱”,简单而纯粹,充满了幸福和满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年饱”的含义也悄然发生了变化。餐桌上的食物越来越丰富,平日里想吃什么都能轻松买到,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美味佳肴。过年时,虽然依然有丰盛的饭菜,但那种对美食的渴望和期待却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强烈。“年饱”不再仅仅是指吃得饱、吃得好,更多的是一种家庭团聚的温馨氛围,一种情感的交流和传递。
如今,过年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饭,谈论着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孩子们不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只盯着餐桌上的美食,而是拿着手机,分享着自己的生活趣事,展示着自己的新发现。大人们则在一旁静静地听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虽然餐桌上的食物依然丰盛,但大家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彼此的交流和陪伴上。饭后,一家人一起看春晚,一起守岁,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这种温馨的氛围,让“年饱”有了新的内涵。
然而,在时代的变迁中,“年饱”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人在过年期间,由于暴饮暴食,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年饱”不再是一种享受,反而成为了一种负担。同时,随着外卖行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过年期间叫外卖,而不是自己动手做饭。这样一来,虽然省去了做饭的麻烦,但却少了一份过年的仪式感和家庭的温暖。
回顾“年饱”的变迁,感慨万千,它不仅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见证,也是时代发展的缩影。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传承和弘扬过年的传统文化,而“年饱”,或许就会不仅体现在物质上,而更会体现在精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