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南山的头像

张南山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08
分享

我的少年元宵

潮汕大地,也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有关元宵节的民俗也是如此。有的地方家家户户门顶插三圣草魔车、竹筅和成树叶,而我家乡三饶,则加入多泥、泡笔成五圣草,从而更加精准地演绎人世间的烟火气。

少年时代,元宵节那一天,我有一项特殊任务,就是上山取魔车、竹筅、泡笔、多泥、成树叶,颇具吸引力,且影响至今,每次回想起来,快乐的元素还填满胸间。

我认为这种被赋予特殊文化符号的活动,是一种特殊的闹元宵。千百年来,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不管时光多么无情,岁月如何不饶人,它始终是那么清晰地贮存我的心中,时不时给我流淌愉悦的源泉,滋润着干枯的思维,永不消失。

魔车是山上一种野草,又名毛钧、毛车,学名凤尾蕨,老百姓刈来烧火煮饭的好燃料。长长的骨柄,末尾生出几片长条扇形叶子,被老百姓赋予强烈的使命感,寓意“魔车,饲大猪。”自古以来,猪在农村中是仅次于牛在人类心目中的重要位置,有钱罐子美称。有猪无猪,是衡量一个家庭一把幸福的生活标尺。我和小伙伴们也经常把魔车骨抽空制作阉鸡工具,学着阉鸡师傅穿街过巷,一边走一边吹着榕叶制作的哨子:“阉鸡来呀!”

竹筅是翠竹、黄竹或石竹的枝叶,寓意是“竹筅,饲大鸡”。竹园是我经常涉猎的地方,尤其是夏秋季节,上竹园捕捉竹笋龟,爽啊!竹筅也是制作扫把的原材料,在晒谷场起到重要作用。

泡笔也即杜必,是一种小灌木,叶片毛茸茸,春天开花,呈紫色,秋天结果,不可食用,也不是好燃料,点燃只是阴火,如果没有被人类赋予“泡笔,粟仓相叠”的使命,肯定只是一株默默无闻的山间野草而已。

多泥学名桃金娘,又名金丝桃、山稔子、山菍、多莲、豆稔干、稔果、多奶、山多奶、苏园子、石榴子、乌猪铃等,满山遍野都是,生命力旺盛。因其花期长且漂亮,有红、白、紫等色相间,味道芳香,集观赏、食用、药用等于一身,寓意“多泥,赚大钱”。人类对于桃金娘的热爱,由此可见一斑。小时候,每年八月草冬开始,我们总在太阳西下去村口等待大人归来,父母的衣袋总装有多泥,又黑又圆,又香又甜。稍大,我们就成群结队上山去摘,再大点,摘的多了,就拿到市场去卖,销路很好。

成树即榕树,是农村一种神树、龙树,成树下都有设坛祭拜成树公,蕴含各种民间传说。村前榕村后竹,是美丽乡村千百年来的固定格局,耐人寻味。我们村有四株榕树,有的比村的岁数还大。其中有一株长势喜人,分支像臂弯一样伸过路顶。我们经常爬上榕树捕鸟,在榕树上跳下池塘游泳,乐此不疲。我们还用榕叶当哨子做游戏,用榕籽钓鱼改善生活。“插成赢过龙”寓意深长,它完成了现实到浪漫的突破。

插五圣草这种民间习俗,相传版本有二,一与黄巢有关,一与陈友谅有关。

传说之一,唐末黄巢起义,有一天,一个妇人背着一个孤儿,两手携着两个儿子,跟着大家一起逃命。半路上,遇到黄巢部下。便对她说:“黄巢是好人。你带孩子们回去,到元宵节,取榕树叶插于门楣上,自然会保平安。”妇人回家后照办,果然应验。此后,插榕叶便成当地习俗,还加入竹筅、魔车等。有些妇女特意把两片榕叶插在头发上,孩子们则取一片夹在耳朵边,向往吉祥之意。

传说之二,元末陈友谅攻入潮阳。正月十四日上午,有一个女子来到营帐,哭求救她一命。陈友谅同意,可女子又跪下说:“奴婢乡亲皆善良之辈,恐怕义军杀到时,错遭了连累。”

军师上前说:“此事不难。你回家之后,可告知乡亲,在门上挂上榕竹枝叶一把为记号。”

“好!”陈友谅嘱咐女子回家。当日下午,他率军攻打元军,对门上挂榕竹为记者秋毫无犯。

以上便是元宵节插三圣草、五圣草的来源,虽然各地传说各不相同,但都是为了圆梦。

元宵节一大早,我和伙伴们到凤仔尾取竹筅,到牛甘取泡笔,到十八棵松取多泥,到灯芯坑取魔车,回大塘头取成树叶,差不多花去两小钟头时间,其间免不了手指被芒草割破,脚底踏着刺,可我们却认为是小事一宗。我把一大把五圣草递给奶奶,奶奶笑呵呵接过,放在一簸箕上,然后捡出一小部分插在门顶左右缝隙之中,一边插一边念念有词:

成,赢过龙!

魔车,饲大猪!

竹筅,饲大鸡!

泡笔,粟仓相叠!

多泥,赚大钱!

接着,奶奶在猪栏、鸡笼、粟仓等处也对应地插着各种草叶,依旧口中念念有词,满脸虔诚。我则站在一旁观看,仿佛自己完成一篇寒假作业,心情舒畅。

千百年来,人们对于五圣草的美好寄托,其实是从生命安全到生活安全的转化和飞跃,也即努力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美好愿望的实践和创造。而我们今日的生活水平,早已在衣食住行上取得骄人成绩,先辈的无数梦想集中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日常支出中获得了满意答案。

遗憾的是,村里四株成树陆续走完了五百年的风雨岁月;可喜的是,新种榕树已经茁壮成长,开启它们又一个五百年的精彩旅程。

原载潮州日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