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平是“全国仅有一条通海江河为一县治”,而我的故乡三饶则是476年县城(1477—1952),莲花山脉与武夷山脉在这里携手共进。周围 崇山峻岭,层峦叠嶂,青山绿水,人杰地灵,民风纯朴,民俗独特,尤其是中秋节,更是年年隆重推出。
白露一到,秋风送爽,癸卯年中秋节马上就要到了。回顾历史,虽然是先有中秋节后有月饼,但中秋节总和月饼紧密结合,月饼又与各地饮食习俗相融合,被大江南北的人们所喜爱,从而精彩纷呈。月饼传统技艺也已列入各级非遗项目,锦上添花。
可是,曾几何时,中秋月饼居然成为人们一种富有的“负担”。说真的,我的父母都有点“怕”中秋节了,面对堆积如山的月饼,束手无策,吃又吃不完,舍又舍不得。于是我们决定,新一年中秋节,送月饼改为送现金,父母自己去买故乡的传统月饼,要买多少、什么款式老人家自己说了算,皆大欢喜。
我有一个老友,有外甥几十个,每年中秋节收到的月饼不下一百盒,有广式、晋式,也有京式、苏式,更有港式、滇式等等,外人一看以为他是卖月饼的。他们夫妻品尝各家特色后,最喜欢的还是潮式月饼。他们给自己下达任务,夫妻每天至少吃一二盒月饼,决不能浪费。早晨上山种菜时带上,吃完月饼,饮用一杯山泉水泡的单丛茶,神仙不外如此。
中秋节前夕,月饼满天飞!网上的,实体店的,琳琅满目,金色、银色、绿色等等,馅料更是多种多样。面对又香又甜的月饼,我却不感兴趣,甚至有点抵制,而在不远的昨天,月饼还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神仙食品,故我不免陷入沉思。
小时候,总听奶奶说“年怕中秋月怕半”。详细的道理我不懂,不过我特别喜欢中秋节,因为中秋节有月饼吃,尽管吃。在我的出生地南山村,各家各户自制月饼,因为馅料以芋泥为主,配以红糖,也称芋饼。奶奶三五人互助协作,在八月十四日中午开始忙碌,先把事先浸泡好的糯米在石舂臼捣成粉,再揉成泥,分成块状,压为薄饼,包上馅料,捏成直径七八厘米、厚两厘米左右的圆块,放在涂上猪油的大鼎上,小火加热,烙成金黄色。
乡村如画,炊烟袅袅,喜气洋洋……
放学回家的我,来不及放下书包,马上扑向装芋饼的竹箕旁,我可以一口气吃八块。奶奶不让我吃太多,说糯米难消化。当然,我不会听奶奶的,趁她不备我就偷吃,吃胀了,叫上几个堂弟到后花园爬树,可以帮助消化。而中秋夜,明月当空,到晒谷场游戏是我们几十个孩子的“必修课”,大家吃了月饼,精力充沛,龙腾虎跃。
那时候,除了拜月饼,还拜柚……
我家后花园有一株柚树,四五月柚花香,蜂蝶戏闹,也是我们最大的味觉享受。柚树每年都生柚子,多则一百多个,少则五六十个,本来每户可以分一二个,可队长主张运去街路出售,置换一些犁耙之类农具回来,生产第一么。
在故乡,中秋节又叫八月半。八月半一过,孩子们就盼望春节早点到来。至于中秋节如何演变而来,我一无所知。
在相当长时间,底层人家难以过上一个富足、幸福和团聚的中秋节。
故乡有童谣:
八月十五是中秋,有人欢乐有人愁。
有人高墙吹箫管,有人离散在外头。
江苏有民谣: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
两者相比,异曲同工,一目了然。新中国成立前,故乡有很多年轻人背井离乡到东南亚谋生,大部分一去不复返,每到中秋节,故乡父母泪眼愁眉。一轮圆月,沉默不语。
故乡东面有一个村庄,古称塔仔,今为新塔,流传着一个“塔仔无中秋,佳节目汁(眼泪)流”的悲伤故事。事因清末一个中秋节,大雨滂沱,山洪暴涨,漂走了独木桥,村民只好划船上市买卖节日用品,谁料水急船翻,伤亡多人。20世纪90年代中期,7孔8墩钢筋混凝土大桥终于建成,新塔人出行困难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但“塔仔无中秋”的习俗却沿袭下来,当然,不是“塔仔无中秋”,而是提前两天。
困难时期,老百姓特别怕年节,身上没钱呀!至今我还记得故乡一句民谣“小孩烦恼过年,大人烦恼无钱”。谈“穷”色变,是故乡老百姓的通病。还好中秋月饼均取材常见农作物,不至于孩子们望眼欲穿、垂涎欲滴。
相传三饶道韵有一户人家,丈夫过番,膝下三儿嗷嗷待哺。有一年中秋节,日已到顶,三儿坐在门口等待母亲的归来。看着富人邻居的儿女用月饼“打仗”,馋得他们直吞口水。好不容易等到去“担溪头”的母亲回来,却没有月饼,母亲只买回来几个芋头。母亲连忙招呼他们进屋,把其中两个芋头用菜刀剖成十六块,也来不及削去芋毛,便放入大鼎蒸煮。加大柴火,半小时后,芋头熟了!三个儿子一手拿芋、一手拿菜脯,狼吞虎咽,吃得小肚滚圆。日复一日,三个孩子健康成长,各有所成,每逢中秋节,他们还是蒸吃生毛芋。
故乡有一句俗谚:河溪(银河俗称)对嘴,芋仔食到畏。八月中秋,天高月朗,银河灿烂。中秋是芋的收成时节,老百姓就用芋头来祭拜祖先。虽然与农事有关,但是民间还有一则传说。1279年,蒙古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残酷统治。将军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老百姓惨遭屠杀。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潮州方言谐音,且芋头形似人头,吃芋头吃“胡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并以民俗形式固定流传下来。
进入新世纪,人们在中秋传统基础上,推陈出新,拜月水果也不限于柚子了,苹果、石榴、林檎、葡萄等等上桌。老百姓恨不得把世间所有水果都呈现在月亮面前,与嫦娥、吴刚、玉兔共享。
人们只要动动指头点开手机浏览器,有关中秋、月饼、拜月亮的各种民俗资料就映入眼帘,令人快乐无比、感慨万千。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源自对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但没有形成节日。唐代《开元遗事》有“中秋夕,上(即唐明皇)与贵妃临太液池望月”的记载。
白居易诗《中秋月》: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华夏民俗博览》记载,中秋月饼始于唐代,宋时江南一带才盛行,并出现“苏式月饼”。苏东坡有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并开始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活动,且流传至今,经久不息。月饼一词,现存文献最早收录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
另外,现在还有个别老人把月饼说成“月华”,把拜月亮说成“拜月华”。那是在清末,慈禧太后嫌月饼的“饼”与“病”谐音,强行把月饼改为月华。
如今故乡中秋还有赏月、吃月饼、家人团聚、猜灯谜等民俗民风。中秋猜谜喜闻乐见,尤其是那些实物动作谜,诸如“竹子、大蒜、月饼——饶城俗语一”,谜底“打算(蒜)后食”还是“食后打算(蒜)”令观众议论纷纷。运用于日常生活,明显后者更富哲理,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感慨。而从1991年起,中央电视台创办“中秋晚会”,庆祝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也是海内外游子寄托思乡之愁的最好平台。中秋文化被推上历史高台,载歌载舞,光辉灿烂。
面对色香味俱全的月饼,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可要我表态所惦记的,还是奶奶烙的芋饼,它包含的不只芋泥红糖,还有满满的乡愁,令人愉快和憧憬。
至于昔日珍贵的柚子,现在柚树满山遍野,品种繁多,形态漂亮,有白虾,也有红虾,酸甜适度,回味无穷。后花园那株柚树虽然枯干了,却不影响乡亲们拥有各种各样的柚子。
今年中秋节和国庆节假期“合体”,人山人海、节日狂欢的场面即将出现,春华秋实,令天下人羡慕。
我也有了计划,今年中秋节就在家里看书、写字,陪父母品茶、观看中秋晚会。要是母亲切月饼,我也会吃上四分之一,牌子最好就是马岗“如意”。
原载潮州日报2023.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