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立宽的头像

张立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13
分享

电影,伴我度过那个年代

前几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不可能到电影院看电影的。今年的春节终于闲了下来,于是我在老家的电影院颇看了几场电影。

我是极喜欢看电影的,从小就爱看,电影是儿时最大的乐趣。今年是龙年,有最长的春节电影档期,多部大片轮番上演好不快活。这几天在老家看电影间隙,使我回忆起了儿时看电影的情形。

现在的年轻人,看电影到影院,冬暖夏凉,吃的喝的玩的一应俱全,跟我们小时候看电影的情景大不一样了,也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我们小时候是怎么看电影的,那就让我给大家讲述一下40年前看电影的点点滴滴吧。

全体社员注意了!今天晚上有电影

我的老家在冀南的一个农村。这个村子是县里属最大,目前人口有万人之众,一个党支部。40年多前人民公社时期光生产队都有20多个,曾经出过全国劳模、办过罐头厂,是名闻遐迩、红极一时的红卫村、模范村、先进村。

小时候在村寨里住,每到吃晚饭(我们那边叫做喝汤)的时候。就边吃边竖起两只大耳朵,静待大喇叭里传出来电影的消息,因为隔三差五就有激动人心的广播:“全体社员注意了!今天晚上有电影,一部是某某某,另外一部是某某某”,一般连续播送两遍。

听到大喇叭这样的广播,全家都乐得不可开支,小孩子几乎能蹦起来。大人们就一直催着我们说赶紧吃饭,吃完饭好看电影去。

我们也是急不可耐,慌慌张张狼吞虎咽扒拉两口,带着小板凳由父母或拉着或背着,一路小跑就浩浩荡荡出发了。

太好了,太好了!打仗片!

起初放电影是在大队部,由于院子不大还栽着密密麻麻的高大的杨树,再加上村子大人口也多,观影效果实在不佳,后来就专门建了戏院,演戏放电影均可,这在全县也是为数不多的。

由于个子小去晚了没有好位置,索性就坐在大人们的脖子上,俗称骑毛驴。

上世纪70年代末期看到的大部分都是革命历史题材或是抗美援朝题材影片,比如《小花》《苦菜花》《收租院》《平鹰坟》《白毛女》《上甘岭》等等这类片子,当时我们作为小孩子看得真叫个心惊肉跳、毛骨悚然,看到悲惨之处,不禁潸然泪下乃至哭得一塌糊涂。

后来逐渐有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和爱情题材的故事片《自豪吧,母亲》《庐山恋》《瞧着一家子》《血染的风采》等等片子,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也伴着我们一天天长大。记得有一个挺有意思的插曲,八十年代的农村还很传统很保守,在放映《庐山恋》时里面有一个亲吻镜头,放映员在领导授意下,还专门捂住镜头不让看到呢,可能是怕“污染”青少年吧,哈哈。

我们作为小孩子,当然最喜欢的是战争片和武打片,比如《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等等。

 特别是看到开头的序幕放出八一电影制片厂闪闪的红星,伴随着雄壮的解放军进行曲,孩子们都会欢呼起来:太好了,打仗片!太好了!

冬天看电影,烤火把棉裤烤糊了

放电影的位置也辗转了好几个地方:从大队部一开始转到戏院,后来又转到大队部对面的大坑里。这个大坑特别大,能容几百人没问题。于是,男女老少带着板凳、大姑娘小媳妇老婆子(老太太)拿着楟子(麦秸杆)包边看边掐——这是我们的传统草编工艺,延续了千年,如今是国家级非物质化遗产,靠它能卖个零花钱,块儿八角的贴补家用。在大坑里看电影特别是冬天到晚上的时候特别冷。于是,很多孩子烤篝火取暖,有时候还在里面放个鞭炮,一不小心就把裤子或者鞋子烤糊了,回家免不了要挨一顿爸妈臭骂是真的。

我是有些担心的。因为我们这个大坑就在106国道边上,就是著名的国道京九线,是一条纵贯祖国南北的大通道,川流不息的车辆特别多,村子这段弯多人稠也没少出车祸。我是颇有担心的:万一司机疲劳驾驶不小心冲到了坑里,就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跑片儿!片子跑,我们也跑

为了给小伙伴逗闷子,我们编了好多段子,其中一个就是:“全体社员注意了!今天晚上有电影,一部是磨鞋底,另外一部是白跑传”。有的小伙伴还真信了,到了一看没有。我们就说,跟你讲的很清楚嘛磨鞋底、白跑传,你还真去了,傻死了!大伙哈哈大笑一阵子,去的那个小伙伴不由得脸涨得通红。

本村没电影,人就得跑起来。我们称之为“跑片儿”。当我们村没有电影而邻村有电影的时候,我们就跑到人家的村去看,经常去的有辛庄、上马头、顺道店等等。我是大哥哥们的小跟班,也经常跟着到邻村去看,不跟大人打招呼回来免不了一顿责骂,但感觉还是值得的。最怕的是跑过去看的也是磨鞋底、白跑传,哈哈。

还有一种跑片是片子跑、人不跑。比如说有2部片子各一部拷贝,要一晚上给两个村放,那就一个村先放A片,另外一个村放B片;等两个村基本上放完的时候再交换一下,两部拷贝就可以让让两个村一天看到,这样的话就需要把拷贝送走送去,俗称“跑片儿”。

看完恐怖镜头,一溜小跑跑回家

那时候我们的电影没有分级,男女老幼一样地看。我们十一二岁少年,特别是看到一些特别吓人的恐怖镜头,比如《画皮》《神秘的大佛》《李慧娘》《白蛇传》等等,看完后不禁后背发凉、毛骨悚然,有些情节现在依然记忆犹新,如果没有大人陪着真不敢回家。

那个时候马路上没有路灯,几乎很少有家里有电灯的,大部分都是煤油灯。整个马路漆黑一片,偶尔过来一两辆汽车才能把马路照亮一点,略减一些恐怖的感觉。

特别是后来我家搬到了寨外,就是在村子最西头。离放电影的大坑足有一公里之远,而且路上必经陵园路口,所以每到这个路口的时候,头发都支棱起来着一路小跑跑到家里。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还有毛骨悚然的感觉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