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奉献。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我生于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金滩镇娘娘庙村的一个书香世家,虽谈不上“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但爷爷的炕头,也是颇有几本好书的。自小就饱受熏陶,再加上一路走来师长们的关爱,因此可以说,我能写点小东东,是得益于家庭的熏陶和几任语文老师的悉心培养的。
从小学起,家长、老师们就给我们讲各种故事,给我种下了很好的文学种子。到了初中,我的作文在班主任、语文老师贾凤山的悉心栽培下曾经获得当时上马头乡初中作文竞赛一等奖,奖品就是全国优秀作文选。到了高中,两位语文老师许金玲和王恩沛老师也对我格外看重和爱护,在学校参加演讲比赛还曾获得过三等奖。
到了高中分科我选择了文科,正是基于自己对文学、历史、英语的爱好和兴趣。在1989年那个极为特殊的年份参加高考,考出了全县文科最好的成绩,顺利进入了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及至到了大学,我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当然也包括外国文学,饱受古今中外文学大师的熏陶。
大学即将毕业之时,我给时任大名一中校长杨章玉先生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回母校教书育人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杨校长特别重视,很快就给我回了一封亲笔信,对我的想法高度肯定并热烈欢迎我回大名一中任教。此事我一直铭记在心。
本来,我决心已定回家乡任教。有一天,一个同宿舍的同学把北京语言大学的一个招生简章给我看了一下,问我要不要与他一块试一试,我说好吧。就这样,跟他一块去北京参加了北京语言大学的单独招生考试。由于我的英语还不错,在大三上学期就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这在当时全校也是不多的;而北语这次考试非常重视英语,所以考试很顺利,我以河北考生第一名顺利进入北京语言大学。
在北京语言大学,我们学习的专业叫对外汉语教学,现在叫做汉语国际教育。北京语言大学的这个专业,应该说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响当当的王牌专业,确属大名鼎鼎。毕业后,我分配到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任教,学生、校友中出了不少国际政要;正因为爱写作,后来任人民日报子报《京华时报》国际部主任,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煤炭企业管理》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此时,因为工作需要,必须要写一些东西,写的这些东西都是跟工作、专业有关,有的作品也获得了领导的高度肯定。期间,也经常写一些小感悟、散文、小品文、打油诗之类的东西,但是零零星星大多都找不到了,因为当时大多为手写纸质版,很少有现在的电子版。
再后来由于工作需要,我抽调到国家能源局下属的中国煤炭交易数据中心和能源情报研究中心任研究员,主要写作调研报告、高层内参,也就是关于能源、煤炭等专业的调研报告,为我国的能源转型、能源安全、能源发展做出了一点贡献,受到国家有关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肯定批示。
这样一路走来,离开家乡三十余年,跟文字工作打了三十多年的交道,有不少的人生感悟。大名,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我是生于斯、长于斯,正是大名这片沃土养育了我、栽培了我,给了我很好的文化底蕴、文学基因和文学素养。前几年宅家、非必要不出京的特殊时期,我写了一些关于乡愁的文章,特别是那篇《梦游大卫河》的散文,人称美轮美奂、如入仙境,甫一出世就引发读者强烈共鸣,在冀南乃至千里卫河两岸好评如潮、传为美谈。正是此文,激发了我写乡愁文学、乡愁作品的浓厚兴趣,也是回报家乡的一种方式吧。毕竟,乡愁是一碗家乡水,乡愁是一杯家乡酒;乡愁是一朵故乡云,乡愁是游子一生情。
于是,自此一发不可收。每到节假日,看着电视上川流不息回家的车流,我就有感而发,陆续以“**节,大名作家又出新作”的形式,为家乡父老奉献上鲜活的乡愁作品,在家乡的“融媒大名”陆续刊发,在此也特别感谢融媒大名的老师们。
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有时候,出差到外地,总有一些感悟,特别当地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与自己家乡的某种联系,把此城市的历史、故事和自身的感悟、家乡文化结合起来,也算是给家乡人民开了一个了解外地的窗口吧。
我成长和求学的时代,正是肇始于1978年那个开启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我是从千年前的“这里是北京”——大名府,求学到如今的首都北京,凡四十余年;故乡山河大地四十年山乡巨变,于是我创作了一个五部曲:《从“北京”到北京,我的求学之路》,希望对青年学子有所裨益。
可以说,正是大名这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这座历史上第一个叫做北京的古城、这座诞生无数英雄的地方,给了我充分的文学素材、文学给养和文化积淀。比如郭隆真烈士,这位“宁可牺牲、绝不屈节”的河北省(当时为直隶省)第一位女共产党员、我党早期的女革命家,以及华人歌后、无与伦比和风华绝代的邓丽君女士,击落两架美制U-2侦察敌机、四十年淡泊名利的战斗英雄韩泽民老人等等,他们的英勇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给了我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足够的文化给养、创作素材,让我源源不断创作出一些跟家乡人、家乡事有关的好作品,做好对家乡的宣传弘扬并助推家乡经济社会发展。
今年适逢母校大名一中、大名中学建校80周年。我们能为母校、为家乡做点儿什么呢?我想,我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整理一下自己这些年来创作的关于家乡和母校一些作品,包括自己的一些其他感悟,供师弟师妹、家乡父老作为佐餐,希望给大家带来一丝灵感和精神激励。同时,也是表达本人对乡土的滋养之恩、父老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栽培之恩、母校的培养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