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从小酷爱阅读,阅读犹如寒冬里的一缕暖光,不仅照亮我脚下的路,更将细碎的美好缝进岁月里,让我的生活满是藏不住的美好。
1985年,我在叽拉小学读四年级,那时最大的心愿,便是拥有一本《西游记》小人书。可家境贫寒的日子里,铅笔用到握不住都舍不得扔,“买书”更是连跟父母提及都不敢的奢望。为了圆这个梦,每到周末,我总会起早贪黑:挎着竹篓、拎着小锄,翻山越岭去捡松香、挖龙胆草——露水打湿了裤脚,尖石划破了小手,松针扎得眼睛生疼,这些辛苦却从未让我打退堂鼓。就这样坚持了半年,我终于攥着攒下的钱,买到了那本梦寐以求的小人书。
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画页鲜亮得晃眼: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似能看透世间真假,唐僧合十的双手满是慈悲,连猪八戒耷拉的耳朵都透着憨态。我把它揣在衣兜里,像藏着件稀世宝贝。课间总蹲在教室角落,沉浸式读“三打白骨精”;放学坐在家门口的石阶上,翻到“大闹天宫”便舍不得起身,连妈妈喊我吃饭,都要把书放在桌角多瞄两眼。也是从这本小人书里,我第一次知道了“七十二变”“九九八十一难”,更猛然惊觉:原来小小的书里藏着这么奇妙的天地,文字和图画竟能把想象变成看得见的故事。一颗爱读书的种子,也悄悄在我心里扎了根。
读初中时,我省吃俭用,终于买到了高尔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这本书里,我读懂了“坚韧”二字的重量。读到保尔在雪地里修铁路,冻得开裂的手仍死死攥紧铁锹;读到他失明后趴在病床上写小说,笔尖划破纸页也不肯停下——看着看着,我的眼眶就湿了。那时我正为数学公式发愁,几次考试失利后甚至想放弃,可一想起保尔在绝境里那钢铁般的意志,便又拿起错题本从头演算。班会课上,老师让我分享保尔的故事,我的声音虽发颤,却格外坚定:那本书像一盏明灯,不仅给了我面对困难的勇气与毅力,更照亮了我前行的路。也正因这份对阅读的热爱,我的语文成绩一直拔尖,中考时竟考了96分(当时满分100分)。最终,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师范学校,而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成了我成长路上最珍贵的“行囊”。
进入师范后,我有了更充足的条件阅读。周末同学约我逛街,我总会婉言拒绝——一有空,就泡在学校的图书室里。在这里,我不仅读遍中国文学经典,还饱览世界名著:在书桌前逐字品读《红与黑》里于连的挣扎,细品《战争与和平》中的家国沉浮,感叹《静静的顿河》里的命运悲欢。这些书像一扇扇窗,让我跳出狭小的生活天地,看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生百态。它们悄悄拓宽了我的眼界,沉淀成我最宝贵的财富,也为后来我站上讲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常流水。”如今,我走上讲台已33载,对阅读的热爱依旧未减。一有空,便沏杯香茗坐在窗前,伴着茶香静心品读。教学中遇到困惑时,我会翻开《这样教书不累人》,书中“用故事化解课堂混乱”“以倾听读懂学生心声”的方法,总能帮我跳出僵局,让棘手的难题变得清晰可循。在我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学生们也渐渐爱上了阅读——从读懂一句话,到读一个故事,再到读完一整本书。他们慢慢懂得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深意,也开始在阅读里寻找属于自己的美好。
原来,阅读从不是单向的汲取,而是一场让人生不断丰盈、让生活愈发美好的修行。它一路点亮了我的岁月,让每一段时光都满溢着温暖与光亮,也真正印证了:阅读让生活更美好。
2025年8月发表于《云南政协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