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先赋的头像

张先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1/04
分享

九华山

李白有诗:“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九华山之美,真是呼之欲出了。然而,唐代天宝初年的九华山,绝无现在的鼎盛佛事,地藏王那时尚未成佛,九华山俗名依然称为九子山。九子山改为九华山,也是李谪仙的神来之笔——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

李白来此之后数年,新罗王子金乔觉才辗转漂泊到这里,卓锡于九华山。传说方圆数百里的九华山为当地旺户闵公所有,金乔觉看出此老有悲悯之心,向他乞求一袈裟之地驻足修行,闵公慨然应允。金乔觉解开袈裟,施展法力,九华之地尽纳其中。闵公心知来者是世外高人,乃命其子皈依向佛,法名道明。为时不久,闵公也舍家入寺追随金乔觉,与其子道明作了师兄弟。后来,闵氏族人纷纷遁入空门,以至今天的闵园之地却绝了闵姓后人,空留下那汩汩流泉和一株千年的凤凰古松,真是令人唏嘘!

金乔觉早年曾来大唐留学,汉学修养颇深,其诗作被收入《全唐诗》。他在九华山期间也有许多记事诗篇,《酬惠米》诗云:“未敢叩门求他语,昨叨送米续晨炊。而今飧食黄金饭,腹饱忘思前日饥。”其苦修的情境跃然纸上。还有一首《送童子下山》,写得诙谐而又情真意切: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金乔觉在九华修行六十余年,九十九岁圆寂坐化。三年后开缸入塔,颜貌栩栩如生,全身骨节还能活动,发出金玉之声。众生徒都认为是地藏菩萨的化身,于是建石塔将肉身供于其中,尊为“金地藏”。所配殿宇经历代扩建,终成今天的“护国月身宝殿”。

今日九华山,号称八百寺庙,庙宇确实鳞次栉比,最有名的是祗园寺、化城寺(九华山历史文物馆)、百岁宫和天台寺等。从天台寺俯瞰九华街,只见街道环绕凤形山而筑,满眼青翠之中,一派白墙青瓦,间或赭红金碧,南半环老街曲巷幽深,北半环为新辟的交通要道。小小山镇犹如一串念珠,镶嵌于山峦之中,尽管海拔六百米高度,却依然像是九华山中的盆地。

入夜,车流和人流都渐渐沉寂了。午时的灼热销蚀殆尽,仰观星河璀璨,静听山风习习,灯光明灭的溪边道旁,有许多纳凉谈天的僧俗之众。夜色里的九华山,俨然是一处避暑上地。

九华街的寺院比邻市井商贾,那些脱略红尘的僧侣们,因而平添了一份世俗的温馨,于是,四大皆空的佛法也蕴含了一份悲天悯人;九华街的山民依佛而居,远离尘嚣,芸芸众生遂多出一派自在知足的超然,唯利是图的商道也衍生出一副童叟无欺。因此,不要惊诧百岁宫里有经营法物的商户,不用疑惑僧俗之间旁若无人的调侃。你仅仅有虔诚的焚香跪拜,可能不会令僧侣们满意,他们轻叩铜磬,或许是在提醒你别忘了布施钱物。

九华山是莲花佛国,大大小小的庙宇,如星辰般洒落在峰峦碧透的万山丛中,伴随你直上天台而不会一路空寂;九华山又像世外桃源,那些错落在山谷间的徽派民居,提示你不会迷失津路。九华山没有黄山的奇峰峻岭,因而少了点高逸多了些亲切;九华山也没有天柱山的怪石巨壑,因而少了点俊秀多了些氤氲。九华山因庙宇林立而多一分超迈;九华山因市井纷纭而少一分岑寂。九华山是信众心里的图腾;九华山是游人理想中的别院精墅……

九华山的千年佛教,已经浓厚得让人难以化开;九华山的千载诗风,却寥落得让人无处寻觅。化城寺四壁高悬的当地笔墨,有些难登大雅,而街道上的酒楼宾馆,却不乏书法名家题匾。或许,有一样最能代表当地的文化传承,就是那精美绝伦的根雕木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