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韦晟走出北京南站北广场的时候,天色还未完全黑下来,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气息,是那种大城市车站特有的燥动。他看向远处大楼顶部的巨大针摆,己经是晚间八点钟,这时家乡早己被夜幕笼罩,或许北京是仲夏且北方的缘故。他向来不喜欢在车站停留,从年轻时候就这样,每次在车站总有一种不安全的感觉,如麦芒刺背。现在到了知天命的年纪,还会有,哪怕这次是到了祖国的首都,他依旧有这样的不适。
华韦晟习惯性地收紧了双肩包,快步走向路口,又向北走了两三百米,才掏出手机呼叫网约车。数分钟后,他坐上车,才仔细看向窗外的这所城市,有大约两年的时间没有来了,城市建筑的风格,在夜色下似乎并没有什么改变。乍看过去,就如同大部分北方城市一样,路面不够整洁,沿街的门面也杂乱无章,桥下的河水混浊,桥墩上可见到几个白色的塑料袋,只有远处闪烁的北京字样霓虹灯,才让人知道这已经是首都的地界,也许是临近郊区的缘故,他心里这么想。
半小时后,网约车将他送到了目的地,这是建国门内大街附近的湖南大厦,临近北京站。下车后,他能明显感觉到路面和建筑的不一样,整洁和高大。办理入住手续后,放下背包,华韦晟走出酒店,向北过地下通道,再步行数米,便见到了酒店服务生推荐的夜宵场所。沿街的两侧门面,除了小超市和水果摊位,多数是小餐馆,经营东西南北的特色小吃,于是也有了一些烟火味。他看了几家,最后走进了一家老北京炸酱面馆,到了北京,怎么能不尝尝地道的炸酱面?
服务员端来面食,教他怎么搅拌。先将少许食油倒入面条中,再倒入十三味素菜迷你拼盘,最后一步是加入特制的炸酱,一起搅匀,根据自己口味,来增加炸酱的量。碗大,面宽,劲韧,酱香,肉粒饱满,这是他对这碗炸酱面的评价。再配上一份北京油炸肉丸,一瓶冰镇的燕京啤酒,胃底的满足,也逐渐洗去了他身上的劳顿乏力。没有去看城市的夜景,回到宾馆后,洗漱完毕,他也就沉沉入睡。
第二天清晨,华韦晟很早就起床了,今天约好去国家博物馆参观,适逢周六,又是暑期开始,游人肯定很多。拉开窗帘,外面雾色沉沉,晨曦下,房子都呈灰蒙蒙的外观,这时再看,大多数建筑风格都是苏联时期的那样,四方四正,稳重,端庄,不俏皮,或者说没有跳色。早餐后,乘车来到约定的集合地点,是前门大珊栏处。果真如自己想的一样,如过江之鲫的游人,多数是大人带着孩子,在举着各色三角旗的导游带领下,行走在大街小巷,一遍遍报着所在家庭的数字,街道的商贩也在不遗余力地吆喝,两股声音回荡在前门大街上,让人很难想象这是离祖国心脏很近的地方。
在正阳门城楼下,华韦晟和导游接上了头。这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身材已经发胖,打着一把花紫色的太阳伞,一口京片子,语速快而干蹦。由于线上预约国博没有成功,他找到了旅行社,付费后顺利预约。他笑着问导游,为何旅行社能预约到,自己却不行。导游说这旅行社是国博下属单位,华韦晟嘴上没有说什么,心里却想导游真把他当成老百姓了。看时间还有一刻钟,他走向天安门广场南侧,四处瞧了瞧。也许是他独自一人,又拿着一瓶矿泉水,这引起了旁边一位执勤警察的注意,让他出示了身份证,核验后才让他走。
国家博物馆前身是国家历史博物馆,位于天安门东南方向,上下共四层,整体风格与西边的人民大会堂相似。这些年,华韦晟到了一个城市,都喜欢去博物馆、美术馆看看,谈不上赋风和雅,就是喜欢那种从文物或艺术品中细品的感觉。游览的人很多,他随着人流走进了馆内,地下一层的基本陈列展是重点参观区域。果然,里面的展品都显出一种精品的气质,陈列出来的几个镇馆之宝,比如四羊方尊、犀牛鼎、金玉镂衣、皇后凤冠等,都自带霸气。但他转完后,总感觉唐朝以后的文物不够发力,代表性不强,除了那顶凤冠,别的没有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有时他在博物馆参观时,头脑中会想起,等过去一千年以后,后人看我们这个时代的文物会有什么呢?
走出博物馆,便是西门,正对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华韦晟对着行了一个注目礼,算是给共和国的英雄送上自己的尊重和敬仰。西侧人民大会堂里游人进进出出,他想着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会议处,普通老百姓都能进去参观,要是搁在建国前,人们怎么也不敢相信。他向南后又转向东,走出数百米,叫住一辆出租车,来到中国美术馆。临近午后,他没有径直进馆,而是信步拐进路边的翠花胡同,期待能遇到一个富有特色的小饭店。胡同是北京的特色建筑,低矮,房屋老旧,砖瓦到处可见,单看局部,还以为到了乡下小镇。但它却存在了数百年而不凋敝,在2021年还被联合国人居署作为案例推荐,看着眼前的胡同房屋,华韦晟又想到了首都的高大上形象,不禁生出一些感慨。
走进数米远,他果真看到一个居室改造的小饭店,没有门头招牌,只有一行字:中国个体第一家。掀起门帘走进去,食客不少,听口音多是京城里的,应该为街坊邻居,老年人居多。华韦晟做到一张桌子前,服务员递来一本菜单,手写点菜。他点了一份爆肚,一份京酱肉丝,一瓶冰镇燕京啤酒,一份米饭,看着窗外的红砖黑瓦,慢慢品尝起来。屋外时光流转,两杯啤酒下肚,听着周遭的京味口音,自己仿佛也穿越明清,渐渐融入当地的风土人情当中。
作为国家级的美术馆,眼前的建筑让华韦晟多少有点失望。老派的苏式风格,室内光线晦暗,布局不够宽敞,他希望能看到一些精品画,但转了一圈,新疆、西藏的画展,还有中韩两国的水墨画展,都没有留下深刻印象,只有门口的一副徐悲鸿先生的画作“奔马”,他驻足细品许久,直到那匹马从纸中奔腾而来。走出美术馆,见时间尚早,他登上一辆公交车,来到位于朝阳区东土城路上的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地,拍照留念。
在饭店吃完自助餐,华韦晟又乘车来到国家大剧院,路边的胡同和大剧院的“小巨蛋”风格形成了巨大的视觉差。一圈湖水围绕着大剧院,几只鸳鸯和鸭子悠闲地游在水面。取票后通过安检进入,今晚他约了一场音乐会。进门后西侧展厅有港澳的艺术展,他进去转了转,室内人不多,在一个独立小展厅里,他孤身一人,看着眼前艺术家拍摄的世界各地照片,一时间,自己竟出了神,想想生活真好,生命的旅行和见证,让他那一瞬间有点想流泪。
再向内走近,他顿时被室内的装修所震惊,那种穹顶,庄严中不失稳重,大气磅礴,完全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华韦晟心中暗暗称赞,这才是首都的门面。音乐厅在左手二楼,晚上是中央民族乐队的一场演出,在俄罗斯著名音乐家的激情指挥下,全场近千名的观众,欣赏了一场世界水平的演出,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指挥家转身面向观众席,带领一众演奏家,张开双臂,接受如雷鸣般的掌声。那一刻,他才知道让耳朵怀孕的音乐是什么样的感觉。
出了国家大剧院,华韦晟走在长安街上,看着川流不息的汽车,还有那高高的华表,在夜色中巍然屹立。他想着这两天的所见,心中对北京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又有了一层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