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土地,厚重而深沉,仿佛每一寸土壤都浸染着岁月的醇香。而在这片土地上,有一种味道,早已融入了山西人的血脉,那就是醋。山西老陈醋,以其色、香、醇、浓、酸五大特征,被誉为“天下第一醋”,不仅是山西人餐桌上的必备,更是山西文化的一种象征。
近期,董事长张宝柱的微信公众号上有一段视频,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山西人,他的话语里流淌着对家乡味道的亲近与自豪;而作为一位执掌知名酒店的高层管理者,他的言谈中又充满了对晋菜传承与创新的深刻思考与强烈责任感。
他侃侃而谈,旁征博引,从醋的历史聊到其在晋菜中的“奥妙作用”。他讲到,醋在晋菜烹饪中绝非配角,而是掌控全局的“灵魂人物”。他细数醋在不同菜品中的“烹饪方式”:何时下锅能去腥提鲜,何种比例能平衡口感,如何运用能激发食材本味……这些并非空泛的理论,而是浸透着实践经验的真知灼见。
最令人动容的,是他字里行间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深知,作为一家以弘扬晋菜为己任的酒店,丽华大酒店不仅是服务的提供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他谈醋,谈晋菜,最终落点在于如何将这份“灵魂”发扬光大,如何让古老的晋菜传统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光彩,如何让更多人理解并爱上这份独特的“山西味道”。这份使命感,升华为一种文化自觉,一种对家乡、对传统的深情守护。
其实,在山西,千百年来醋不仅仅是一种调味品,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从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的制醋法,到如今清徐“中国醋都”的盛名,山西人与醋的情缘已绵延三千年。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宁化府益源庆醋坊门前排起的长队,还是东湖醋园里飘出的醉人醋香,都诉说着山西人对这份传统技艺的坚守与传承。
山西人对醋的热爱,早已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民间有句老话:“无醋不成席,无醋不吃饭。”在山西,饭桌上若没有醋,便如同缺少了灵魂。老一辈人常说:“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醋。”这并非夸张,而是对醋的深情告白。在许多山西家庭,醋不仅是调味品,更是一种保健良方。感冒了,喝一勺醋;积食了,来点醋;疲劳了,醋泡花生、醋泡黑豆更是家常便饭。在山西人看来,醋是“百药之长”,是生活的必需,更是健康的守护。
还有许多关于醋的趣事,流传于乡里之间。比如,有位山西老人出远门,行李中别的可以不带,但一定要带上一小瓶家乡的醋。他说:“外地醋太淡,吃不出家的味道。”又比如,有些山西人吃饭前,会先倒一小杯醋,慢慢品味,如同品茶一般。他们称这为“开胃”,更是一种情感的仪式。在山西的婚礼上,新郎新娘要共饮一杯“交杯醋”,寓意酸酸甜甜、白头偕老。醋,在这里已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为情感与文化的载体。
山西菜,又称晋菜,以咸香为主,甜酸为辅,分为晋中菜、晋北菜、晋南菜等流派。而无论是哪一派的菜品,都离不开醋的点睛之笔。醋的酸,能去腥解腻,能提鲜增香,更能激发食材本身的味道。从刀削面的劲道到过油肉的香嫩,从莜面栲栳栳的筋道到平遥牛肉的醇厚,每一道山西菜的精髓,都离不开那一勺恰到好处的醋。如张董提到的醋浇羊肉、糖醋丸子、粮醋里脊、山西过油肉等。
在山西,醋不仅是厨房的主角,更是民间智慧的体现。老陈醋的酿造过程繁复而讲究,需经过“蒸、酵、熏、淋、陈”五个步骤,历时数年才能酿成一坛上好的醋。正是这份匠心,使得山西醋独具风味,历久弥香。在清徐、太谷等地,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手工酿醋技艺,许多醋坊已有百年历史,代代相传,守护着这份“酸香”的文化遗产。
醋,是山西人的灵魂,也是山西菜的灵魂。它承载着山西人对土地的深情,对生活的热望,更寄托着对未来的期许。从清徐的醋坊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从古老的酿造技艺到现代的品牌运营,山西的醋香正飘向更远的地方,讲述着这片土地上的千年故事。
在醋香弥漫的三晋大地上,我们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文化的脉动。醋,这一味平凡的调味品,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山西人心中不可替代的味道记忆。正如那首民谣所唱:“自古酿醋数山西,追根溯源在清徐。”醋,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为了山西文化的一种符号,一种精神,一种永不褪色的乡愁。
醋,只是一味调味?不!它平凡,却独特。它成了山西人心中,无法替代的味道。醋,是山西的魂,是山西菜的魂,是山西人的魂。
这酸香,刻在骨子里,融在血脉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