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岁月静好。
时光荏苒,转眼间,又是金秋时节。那片片菊花,竞相绽放,金黄一片,仿佛阳光洒落人间。而那肥美的螃蟹,也在这丰收的季节,爬满了河畔,也充斥着各类筵席,让人垂涎欲滴。
又是一个秋季,漫步在菊花丛中,脚下的落叶沙沙作响,伴随着淡淡的菊香,心情愈发宁静。岁月如梭,那些美好的时光已渐行渐远。如今,菊黄蟹肥的景象依旧,但许多过往的人与事都已成为回忆。感叹时光的无情,也怀念那些逝去的美好。
秋天与丰收,菊花与螃蟹,应该是这个季节中最搭配的词语。午后的阳光透过疏疏落落的树叶,洒在庭院里,一壶菊花花酒,几只蒸蟹,三两好友,便是一场秋日的盛宴。螃蟹的壳被染成了橙红色,轻轻一掰,那鲜美的蟹肉便露了出来,让人垂涎欲滴。而那菊花酒,色泽金黄,香气扑鼻,倒入小杯中,轻轻摇晃,仿佛能听到酒液与杯壁碰撞的细微声响。
曾经读过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书中他叙述自己小时不精于吃蟹,把蟹黄吃完之后,其他如蟹腿、蟹鳌,蟹膏全部是囫囵吞枣,吸吸汁,嚼凡口而已,成年后方知那是暴殄天物。我想,谁的少年不这样呢?或者是美食,或者是亲情。
从书中、网上我知道了:吃蟹有学问、有蟹趣,慢慢品就会食之有“味”。
吃蟹的学问,首先体现在挑选之上。一只好的螃蟹,需得是壳青肚白,爪毛黄而挺,蟹脚坚硬有力。挑选时,要观察螃蟹的活动状态,那些活力四射、张牙舞爪的,才是最为鲜美。此外,还有“九雌十雄”的说法,即农历九月选雌蟹,十月选雄蟹,这是因为雌蟹此时黄满膏肥,雄蟹则肉质饱满,各有千秋。
品鉴螃蟹,更是一门艺术。吃蟹时,先揭盖,后食黄,再品肉,最后拆脚。每一步都有序进行,不可乱了章法。品蟹黄时,需慢慢品尝,让那份浓郁的鲜香在口中蔓延;食蟹肉时,要细嚼慢咽,感受肉质细腻的口感。拆蟹脚,则是一种耐心的考验,需得小心翼翼,方能完整取出蟹肉,品尝到隐藏其中的美味。
吃蟹的礼仪,同样不可忽视。古人吃蟹,讲究“蟹八件”,包括锤、镦、钳、铲、匙、叉、刮、针,各有用途,用以优雅地拆解螃蟹。虽然现代生活中已不再如此讲究,但食蟹时仍需保持文雅,不可狼吞虎咽,失了风度。
原来,吃蟹不仅仅是一种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体验,一种生活的艺术。在这一吃一饮之间,我们不仅品尝到了秋天的鲜美,更领略了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吃蟹的学问,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份从容与优雅。
李渔曾形容螃蟹为“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秋季的大闸蟹蟹黄厚、蟹膏丰,肉质丰满、鲜嫩,气味清香四溢,备受人们喜爱。
吃蟹亦如品人生,那细腻而复杂的滋味,恰似岁月长河中的一段段旅程,让人回味无穷。
品蟹之时,或许会偶遇那坚硬的蟹壳,硌牙或是划伤手指,这不正是人生路上的挫折与困难吗?但我们不畏艰难,用耐心和智慧,将之克服,最终品尝到胜利的滋味。
人生如蟹,蟹如人生。我们在品尝蟹的同时,也在品味自己的人生。每一次的拆解与品尝,都是对过往的一次回顾,对未来的一次展望。在这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珍惜,学会了感恩,也学会了成长。吃蟹,不仅仅是一种口腹之欲,更是一种心灵的修炼。
菊黄蟹肥,秋意正阑珊。
当寒风起,落叶飘,让我们一起相聚在丽华大酒店,在微醺的醉意中,品味丽华大酒店为我们呈现的舌尖盛宴、至臻“蟹”礼,体会这菊黄蟹肥的金秋季节,品味着岁月静好的每一段时光,经营好自己这段平凡而独特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