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有“三晋杏乡”的美誉,有京杏、杏脯、杏干、杏核、杏仁茶等。在清朝雍正年间,山西布政使高成陵将阳高杏果进贡朝廷,后被定为贡品,阳高京杏由此得名,其“京”字也由此而来。七十年代后到八十年代初,阳高县从外地引进大量优良品种,如大接杏、大白杏、白水杏、金太阳、哈密杏等,让阳高杏子更是声名远播、品种繁多。
星期六,我正休息在家。夏日的午后,阳光懒洋洋地洒在窗台上,我捧着一本书,试图在文字的世界里寻得片刻的宁静。忽然,门铃响了,我跑去开门,只见邮递员递给我一个熟悉的包裹,上面是家乡的地址、寄信人是母亲的名字,瞬间让我的心变得柔软起来。
我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裹,一股熟悉的甜香扑鼻而来。是杏干!母亲又寄杏干来了。我小心翼翼地拿出那些杏干,它们被母亲仔细地包在布袋里,每一个都圆润饱满,色泽金黄,上面还带着细小的褶皱,仿佛在诉说着阳光的炽热和时光的流转。
我拿起一颗杏干,放进嘴里,轻轻一咬,那酸甜的汁水瞬间在口腔中迸发开来,滋润着我的味蕾。这味道,是童年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是母亲的味道。小时候,家乡的杏树很多,每到夏天,树上就挂满了黄澄澄的杏子。母亲总是挑那些熟透了的杏子,小心地剥去外皮,去掉果核,然后摊在竹匾里,放在太阳底下晾晒。经过几天的阳光洗礼,鲜嫩的杏子就变成了金黄的杏干。
那时候,我总是盼着母亲晒杏干。每天放学回家,我都会跑到院子里,看看竹匾里的杏干有没有变得更干更甜。母亲会给我几颗杏干,让我尝尝。我一边吃着杏干,一边听母亲讲着那些古老的故事,阳光洒在我们身上,暖洋洋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后来,我离开了家乡,去城里读书、工作。每次回家,母亲都会给我准备一袋杏干,让我带在身边。她说,在外面工作辛苦,吃点杏干能解解乏。每次收到母亲寄来的杏干,我都能感受到她那深深的爱和牵挂。
今年暑假,因为工作很忙,我没有回老家摘杏、吃杏,母亲催了好几次,最后变成失望。如今,我又收到了母亲寄来的杏干。我坐在窗前,一边吃着杏干,一边想起远方的母亲。她的头发已经花白,脸上也布满了皱纹,但她的爱却从未改变。她就像这杏干一样,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沧桑,却依然保持着那份甜美的味道。
我拿起手机,给母亲打了个电话。电话那头,母亲的声音依然那么亲切:“孩子,尝尝我给你寄的杏干,今年晒得特别好。”我笑着对母亲说:“妈,杏干特别好吃,您在家要照顾好自己。”电话那头,母亲笑了,那笑声里满是幸福和满足。
挂了电话,我看着手中的杏干,阳光穿过指缝,落在那几颗安静卧着的杏干上,金色的光晕温柔地拥抱了它们。我闭上眼,任那甜中带酸的滋味在舌尖化开,仿佛又看见母亲站在家乡的杏树下,笑容如同阳光一样明亮。这一袋小小的杏干,是母亲寄来的、浓缩了的夏天,是穿过漫长路途、依然鲜活的牵挂。它轻轻落在我的心坎上,不惊起波澜,却让整个世界都温柔了下来,安静地,像一首未完的诗。
杏已干,更圆更黄更温暖,凝结了阳光与母爱在里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