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雪辉的头像

张雪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23
分享

走近红色纪念馆

一座纪念馆,犹如一部凝固的历史长卷。推开那扇厚重的门,仿佛瞬间穿越时空隧道,重返那段波澜壮阔、烽火连天的岁月。

车行于大泉山的绿海之中,满目苍翠,清风拂面。这片土地的生机盎然,几乎让人忘却它曾经的模样。然而,要真正理解这片绿色的来之不易,就必须走进那座静静矗立在山林间的红色记忆馆。这一次,我走近的,不仅是一座山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阳高红色记忆馆。

它占地一千四百多平方米,其中一千二百多平方米的展览空间,被巧妙地分割成八个展厅。推开厚重的玻璃门,外界的喧嚣与光影瞬间被隔绝,一种更为宏大、更为厚重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不再是单一主题的叙事,而是一部由几万件藏品共同谱写的,关于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壮丽史诗。这部史诗的执笔者,是一位名叫李建明的普通人。

我的目光被眼前这浩瀚的“红色海洋”所淹没。这里没有孤立的展品,只有相互呼应的星辰。五万多枚毛主席纪念章,如一片片红色的鳞甲,汇聚成一条巨龙,盘踞在展柜之中,闪烁着信仰的光芒。三百多尊毛主席塑像,一百多件雕像与剪纸,或庄重,或亲切,从不同角度凝视着这片他们曾深情关怀的土地。

我走近一个展柜,里面陈列着四百多枚刻有“为人民服务”的佩章。这五个字,被不同的字体、不同的材质反复镌刻,仿佛一声声穿越时空的回响。旁边,是两千多本红色书籍,书页泛黄,却字字千钧。十多份珍贵的党报党刊创刊号,静静地躺在那里,纸张边缘虽已脆弱,却承载着一个政党诞生的初啼。一千五百多张画像与宣传画,将历史的瞬间定格,英雄的面容如此清晰,奋斗的场景如此激昂。

最让我动容的,是那些带着生活温度的物件。三百多个印有“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字样的搪瓷缸、搪瓷盘,整齐地排列着。我仿佛能看到,一位年轻的战士在战壕里用这样的缸子喝过一口热水;一个归国的功臣用这样的盘子盛过家人为他准备的饭菜。它们不是冰冷的金属,而是有体温的,是滚烫的家国情怀与个人记忆的交汇。七十多件红色题材的书法作品,笔力遒劲,墨香犹存,那是后人对前路的致敬与承诺。

这一切,都源于李建明“从小的爱好,数十年的追求”。他不是史学家,却以一己之力,为我们收藏了一部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党史。他让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时代碎片,重新聚合,发光。2019年,当中国收藏家协会将首批红色收藏展览馆的证书授予这里时,它所肯定的,不仅是一个展馆的规模,更是一个普通人用一生守护信仰的伟大。

走出纪念馆,阳光刺眼,绿意更浓。我深吸一口气,心中激荡着前所未有的震撼。这里没有大泉山挖山填沟的铁锹,却有比铁锹更沉重的精神分量。每一枚纪念章,每一本书,每一个搪瓷缸,都是时代的见证,都是照亮前行之路的光芒。

在阳高红色记忆馆,我走近的的是一个人的执着,一个县的珍藏,更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与精神谱系。那抹深植于这片土地的红,原来如此浩瀚,如此深沉。

走进,走近,我就真正亲近了大泉山,读懂了那抹深植于这片土地,永不褪色的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