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勇的头像

张勇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9/08
分享

村庄的语言,天籁的乡音

         故乡,梦牵回绕的家园;故土,亲情荡漾的圣地。王才兴的《桑梓有灵》恰似天籁的乡音,村庄的小夜曲,久久盘桓在读者的脑际,耐人寻味,直入人心,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语言的神奇,文学散文的蕴藉和美感。 这是初读时的粗浅印象,此谓之第一层次。

表面上看,这只是文字的魅力,语言的技巧,其实不然,究其本质是对生活的感悟,情感的体悟和对生活的顿悟、领悟。 辑一《往事》共计17个篇章,《竹刀》《黑夜沉沉》《村里的树》《回忆渔事》《捉黄鳝》《猪事》《依依墟烟》《火头军》《药香味》《猫的浪漫生涯》《月白风清》《昔日农家宝》《粮食啊粮食》《晾干的记忆》《薛典老街》《妄虚与敬畏》个个都有我们过往岁月的影子,个个都有我们难以释怀的斑驳记忆,那样持久地盘踞在我们心中最为隐秘的地方。 除了《公元1976》,个个都是小事、琐事,都紧紧抓住了细节,展现民俗民情民风,好似一副现代社会的清明上河图。

看似是宏大叙事的《公元1976》,严肃主题中透露的还是普通人的情感、生活的本真状态——为躲避地震搭建的小木屋变成小孩子捉迷藏、做游戏的天堂乐园。因为毛主席的逝世——“一位50多岁的妇女,边走边哇哇大哭,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本村的大队主任朱根林,“身患肝癌,嚎啕大哭,悲痛至极,当天撒手人寰”;还有一泡尿撒在裤裆的“人来疯”朱某。 极富戏剧性的场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记,个个神肖毕现……可谓不是小说神似小说,不是戏剧胜似戏剧。寥寥数语,简洁不啰嗦,人物面影活龙活现宛若和面前的人谈话一般,感人至深。这些感人的篇章罗列如下,就是一部悲欢离合、充满温情的故土风情画,清明上河图只是一幅画,而这文字构成的是一部多彩多姿、心酸甜蜜、坎坷生命的过往流年之编年史。

正因为生命意识与泥土交织的情感写到了极处,文字的美和力量来自于内心深层的美和博大,艰辛的经历转化为温暖的文字,传递文学的能量和力量。这是王才兴散文的第二层次。 在王才兴的心底,他真正的家园不是城市,而是广阔田野的乡村;他写作的故土不是自己的,而是他们那一代人经历过的心灵家园、情感心路。所以在他的笔下,才会如此摇曳生姿生动感人,如此让人流连忘返如醉如痴。辑二《风情》共计10个篇章(《孵太阳》《淴浴》《行亲眷》《乡下人吵相骂》《喊火烛》《起绰号》《唱乡巷》《唱春》《懵懂》《搓草绳》)就是这种对家园故土的刻骨铭心的描绘和抒写。 置身于我们视而不见的民间大传统中,感受文物单位无法留存的人文历史的喟叹中,王才兴记录下乡村生活的宁静、温馨和闲适,同时也有生活的沉重、贫穷、饥饿和乡愁的伤感,以及他们不可避免的消逝远去,这些情愫都化作文字,沉积在作者的心扉,慢慢发酵,就像煤的形成一样,或者珍珠的形成一般,化作对生命、对乡土的一种挥之不去的眷恋和久远的念想。

《唱乡巷》是对挑着担子在乡村转悠做买卖的称之为“唱乡巷”,唱乡巷有两类,一类与吃有关,一类与修补旧东西有关。“豆腐花,豆腐花——五分铜钿一碗”;“换糖,换糖,破布头、肉骨头……”;“爆炒米喽,爆炒米——;生铁补镬子——”;“呃有坏套鞋修作——”在作者的笔下,抑扬顿挫的叫喊声,伴着一定的旋律,各类叫卖声纷至沓来,汇成了昔日乡村一道特殊而靓丽的风景,更是民间民俗文化的缩影和追忆。

和《唱乡巷》组成一部大合唱的“风情篇”,简直就是一部民间大传统的宝藏,王才兴就是这个宝藏的挖掘者、发现者和命名者,述说着一个民族不断前行的艰难印记,文化艺术的本土化演进过程,不断演变扩大着的民俗化的人文情怀。 这是来自天籁的乡音,这是来自民间的大智慧。“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落叶终会归根,人老愈加思乡。这是天地自然的大道,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血脉深情。她无时无刻不阐释着生生不息的文明基因,她也无时无刻不演绎着生动的民族文化之精脉。 这才是这部大书的价值所在,意义所在!

正如鲁迅先生的“三味书屋”,我们深得其味! 最后,作者使用乡村的语言,村庄的语言,不多说一字,也不落下至关重要的一句话,要言不烦,简洁不啰嗦,充满了趣味、张力、感染的词语,阅读此书确实就是一种享受,一种穿过曲折的岁月隧道,温情回望过往的流年,瞩目当下的幸福时光,瞻望光明和阳光的欣慰与幸福。这种感受,不是人人可以拥有的,我相信这是这本书带给我的一种独特的体悟和心得。 我想对作者本人说,在一个狂欢化的时代,在一个信息驳杂的时代,拥有这本书,我便拥有了满满的幸福。

(本文发表于 《 山东商报 》2016年11月26日,第A19版:领读周末)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