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太和板面,应该是儿童时期的一次美好回忆,父亲是乡村人民教师,孩童时,老是跟在父亲的后面到处晃悠,记得有一次父亲进城到教育局办事,当时的教育局,应该在太和人已经忘却的石条街旁边的一个巷子里,事情办好之后,中午便在教育局旁边的面馆里吃饭,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知道,有一种面条叫“板面”。
师傅是个三十出头的中年人,凌乱的头发下是张憔悴的脸,单薄的衣衫上系着发黄的围裙,只见他从红色的面盆中揪住两个面团,在案板上使劲的搓揉着,然后慢慢的拉长,用力的在案板上摔打,直到变成几根薄细均匀的宽面条,放到案板上,等着锅里的水沸腾后,再把宽面条下到锅里,面条煮到八成熟,再把洗好的菠菜放到锅里,搅拌几下,便连面条一起盛放到碗里,到旁边的卤锅里,用勺子轻舀羊肉卤汤均匀的洒在面上,几块羊肉和几个炸的焦脆完整的辣椒,才是这碗板面的最精华美味。
油炸辣椒的辣味伴着羊肉淡淡的清香从碗中升腾,经过摔打的面条也更拥有了嚼劲,香脆的辣椒皮给了板面风味的灵魂,羊肉固有的膻味,形成了在舌尖上品尝回味悠长的愉悦,绿绿的菠菜,淡雅而清纯,给予板面的品质又一次升华。辣椒的香、羊肉的膻、菠菜的淡雅、板面的劲道,就完美的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一道美食——太和板面。
太和县地处黄河和淮河之间的淮北大平原,地势平坦,四时分明,小麦是主要的农作物,素有中华粮仓的美名,独特的地理优势,给予了太和板面在食材方面独有的特色。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勤劳勇敢的太和人,带着家乡独特的美味,勇闯天涯,形成了以太和板面、旧县麻糖、坟台丸子、三塔烧饼等独具太和风味的美食,为太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中太和板面更是拥有最多的中华美食的元素,色、香、味齐全,为太和板面走向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世界各地,太和板面的招牌越来越多,太和人的脚步越走越远。
家乡的味道,是每一位游子割舍不断的乡愁。无论你身处何处,只要你看到“太和板面”的招牌,就会想起家乡的味道。每一位来过“书画艺术之乡”的客人,太和人都会用最独特的家乡味道招待你,太和板面不仅让你品尝到了美食,而且更让你体会到太和人的热情、好客,让你了解太和人的坚韧与朴实。让你在回味中记住家乡的味道——太和板面。
“入口滋味暖心扉,太和板面犹珍稀。”就是对太和板面最真实的写照,过去在街边吃到的板面,随着当地政府的大力推广、宣传,如今也成为各大酒店、宾馆一道必上的太和美食。太和板面是太和人的骄傲,更是太和人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从解决温饱裹腹的面条,到走出国门,名扬海外的特色美食,太和人用自己方式,诠释了太和板面文化的真正内涵。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迷茫,找不到家的味道,家在哪儿?没有了心灵归宿的地方。一碗板面,洁白的面条,绿油油的菠菜,鲜红的辣椒,油炸的羊肉,外加淡红色的汤料,放在眼前,温馨的感觉油然而生,味蕾顿开,家在哪儿,家在柔情的板面里。皖北的小麦养育了我们,母爱的双手拉扯出爱的韵味,荤素搭配的有机融合,保证了我们的健康与青春,大爱的太和人,用板面的柔情感化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太板板面,就拥有家的味道,我爱太和,更爱太和人创造出来的家的味道。
太和因有书画,而被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因有医药,而被命名为“中国医药集散地”。真的很希望,因为有太和板面,而被命名为“中华美食之乡”,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够走进太和、品尝太和、拥抱太和,繁荣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