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张,我的祖宗也姓张,这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张姓是一个大姓,据说黄帝有个发明了弓箭的苗裔,遂以张为姓。还有什么“天下张氏出清河”的话,这自然是死无对证的事情了。
我住在甲市和乙市交界的一个小村子,村子里基本上都是姓张的,还有什么王,李,常,不过只有几户罢了。至于这村子的来历也算得上是颇有些历史了,据父亲说,当年燕王朱棣造反,南下的时候大肆屠戮,使得中原十室九空(这倒是和现代人对朱棣的主流看法大相径庭),得天下后,永乐皇帝下令从山西等地移民以填补人丁,这个村子的一切就此开始。
移民之令虽下,然故土难离啊!是以官府告诉百姓:凡愿迁者居于家中,不愿者去村口的大槐树底下等着。人们都去了大槐树那儿,官兵围了大槐树,百姓们不得不迁了!这是同样是据父亲说的。当然,一村之地是填不满整个中原的,帝国的官员们估计也不会“出此下策”,但大槐树的故事却世世代代的传了下来。按我们这边的方言那个地方叫“山西省洪洞县老窝沟村”,应该不是这几个字,但也足以证明此地历史悠久了。
我家是有家谱的,有一原本,一抄本,抄本在村大队,而原本不知道在谁手里了,但一定是有的。听老人说,抄本的纸张太久了,脆了,没人敢动,我问他在谁家手里,心里想着应当什么嫡支长孙家吧!出乎意料,“那自然是谁写字好看就在谁家喽!”是了,本来就是写名字的事情,也本来就应该在写字好看的人手里,这么简单而显而易见的事情,我反倒落了下乘。
算算时间这小村子也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住了有二十代人了。村西头原来有一棵顶大顶大的杨树,树下有一个小土丘,没人清理,满是草,据说里面躺着永乐年间第一个到这的人,叫张某某的(也有人说是他的儿子),周围有一片空地,好多年以前都是坟,只是人亡物逝,没人祭扫,被风雨吹平了。再往外一点,又是一大片坟地,有的立了碑,有的没有,有的又要平了,有的还是近几年来的“新住户”,我最早可以找到我的曾曾祖父,再早的就不知道了。
我们这个村子要在除夕上坟,与其它地方很不同(我问过同事,大多在初一祭祖)。除夕那天是不吃早饭的,但午饭要早早的吃,上坟烧纸要在正午十二点之前完成,不知道为什么。这是一年间一等一的大事,所有十四岁以上的男子都要去,带着纸钱和水果一类的供品,还有鞭炮。我们这里没有把供品投进火堆的习惯,人们在纸钱烧完后会把供品带回家给孩子们吃,他们相信这是祖先的祝福,可以保平安。人们点燃鞭炮告慰地底的亡灵,刚来的孩子懵懵懂懂,二三十岁的大人打打闹闹,说说笑笑,头发花白的老人用捡来的树枝挑拨火焰,沉默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