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村庄是地处峡山水库四屯灌区的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吴家营村。村西是一条上世纪60年代人工开挖的主干渠道。我们庄的村前路两侧分别有一人多深的引水沟渠。这条宽约4米、水泥硬化的乡村公路,两旁栽满了冻青、海棠、石楠等绿化树种,开出了串串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粉色的花朵。两旁的农田里生长着葱郁茁壮的小麦、玉米、地瓜、豌豆等各种粮菜瓜果,乃是我村最鲜明的底色。
村南北中心大街面向村前路的村志碑一直在默默伫立着,仿佛在见证和述说着村前路的前世今生。它不仅承载着村人们的岁月沧桑和游子们的乡愁以及我对童年幸福的回忆,而且也见证了我的学习成长和喜怒哀乐。
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村里有位在外工作的人回来说,他有感应。我那时还小,晚上睡不醒。上级通知要预防地震余震,全国其他各地也要防震。那些日子,地震在村人们的心里引起了不小的恐慌。晚上都不敢在家里睡觉,大人孩子们都在街上或路上铺席打窝棚睡觉。村前路南侧有两棵树龄近40年的大柳树,村人们称它们为“幸福树”。90年代末,因村前路拓宽,村委安排将这两棵大柳树伐掉后,又植上了新的树种。这两棵大柳树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当时,大柳树下的桥面上,聚满了人群。或许是受大柳树的佑护,聚集在这里的人们都觉得特别有安全感,孩子们夜里也都睡得特别香甜。
后来,我因为对这两棵大柳树产生了留恋之情,遂撰写了一篇题为《小村柳韵》的散文。现摘录如下:
“我喜欢在夏日的夜晚,独自坐在家门口,远望柳的雄姿。一眼望去,是一幅自然天成的绝美油画。看那两棵柳树的安详与自在,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烦躁,尽情想像和享受大自然赋予这两棵柳树的雄奇之美。一缕清凉的风将溽暑彻底驱走,任思绪自由驰骋。”……
村前路上的白杨树是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主要来源之一。十年树木,皆已成材。70年代初的一个冬天,大队“两委”研究决定将村前路上的杨树裁伐掉,栽植小白杨。被伐倒的大白杨树,根部有大人的腰那么粗,被钜掉或砍掉树枝后的一根根、一段段树木,非常杂乱地躺在村前路上,一时半会收拾不完,让村里出行的人们和马牛车只好绕道而行。为了防止晚上树木被盗,村民兵连长组织民兵轮流值班巡逻。那时,没有监控、手机之类的高科技产品,民兵连长安排每晚3个小组,2人一组,手电筒人手一只,身穿棉大衣,分布在村前路中间和东西两头站岗放哨。村前路中间的两位民兵怕睡着,就通过讲故事、猜谜语、搞问答来互动助兴,排遣消磨时间。
这两位民兵谈得正起劲时,忽然听到路东头的民兵喊道:“有人偷木头,抓小偷,快抓小偷啊!”大刘和小吴闻讯后,立即招呼西坝民兵,一起借着手电光一路向东跑去。小偷很快被民兵擒获。民兵们将其双手后背捆绑起来,押送到了大队部。
次日上午,这个小偷在民兵连长的勒令下,扛着木头在村南北中心大街上游街示众。全村人从四面八方涌来,就像看耍猴似的,有感到诧异的,有愤怒的,有声讨的,有说笑的,还有上了年纪的人看着小偷挨打受罚感到惋惜叹气的……说实在的,一根长2.5米、重达90多公斤的大杨木,让这个小偷扛着游街,也真够难为他的。我想,活该受罚,谁让他偷公家东西的?!从街南到街北,再从街北到街南,如此两个来回之后,小偷被累得有气无力。在村前路桥上停了下来,民兵让他继续扛着木头游街示众,不准放下。这时,我的当民兵的父亲上前,让他把粗的根部触地,只扛着细的那头,站着休息一会儿。民兵连长让他这样继续作自我检讨。
从小偷的眼神上看,他对父亲的这一安排,特别抱有感激之情。他懊悔地自我检讨道:“俺叫楚某某,家住胡家村。昨天夜里偷木头,想弄到集上卖个钱,换点粮食吃。我有罪,愿受罚。我对不起父老乡亲,今后改邪归正,请求政府宽大处理。”
民兵连长借此机会宣布召开全体社员大会,请大队书记讲话。接着,大队书记站到一条高凳上,扫了一眼全场后,讲道:“大家都认识一下这个小偷,一会押送到公社派出所去接受审查处理。希望全体社员们引以为戒,自觉遵纪守法,争做社会主义好社员……”
村前路,是我的求学之路。它见证了我于1979年从这里走出村外读初中,一直到1986年高中毕业的求学历程。
7个春秋,我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懂感恩、知荣辱、爱家乡、求进步的有志青年。
春天的早晨,我背着书包和带有母亲味道的干粮,走出家门口,呼朋引伴,在村前路上一棵棵刚吐新芽的高大挺拔的白杨树的目送下,迎着火红的朝阳,高高兴兴去上学。
冬天的黎明,鸡叫第一遍,天还黑漆漆的。父亲就早早地穿衣下床,用簸箕到庭院里的草垛边,拿草烧火做饭,让我吃得饱饱的,穿得暖暖的。我与小伙伴们一起,在村前路白杨树上喳喳叫的麻雀们的欢送下,又跑又跳地上学去。
最让我感动的一幕是初一语文老师楚世刚家访。学校离我们家有五、六里路远。上世纪70年代末,自行车尚未普及,来回上学都是步行。我们语文老师楚世刚骑的那辆自行车,是参加工作后刚买的“大金鹿。”入冬的一天晚上,大约近10点了,我写完作业后,如饥似渴地读从同学那里借的《烈火金钢》。忽然听到外面敲门声:“我姓楚,是找学生家访的,打扰您了。”父亲急忙出去开门,连忙说:“哪里话,劳您大老远这么晚了跑来,快进屋吧!”我一听是楚老师来了,我急忙迎接,楚老师说:“这么晚了,你还在学习吗?”我说:“在看课外书呢。”
楚老师动情地对父亲说:“这学生我教着自豪。”然后劝我道:“学习固然要靠拼搏,但更重要的是注意休息呀。”那个冬夜,楚老师和我父亲谈到很晚,屋子里虽然寒冷,但我心里感到热乎乎的。我们全家人在村前路上,很是感激地目送楚老师骑车向东远去,直至消失在夜幕中……
村前路,是我的工作进取之路。它见证了作为一名农村有志进步青年,从1988年走出家门,满怀斗志、信心十足地应聘到本乡政府从事基层为民服务工作。
我刚到乡政府工作不久,领导安排春节假期值班。那时,我刚结婚成家。我跟乡人大主席孙旭凤一起被安排在除夕这天值班。孙主席在家过年放完鞭,吃了年夜饭到办公室后,恰好到交接班时间了。他提醒我说:“今晚雾大,回去的路上一定小心。”我随口答道:“没事的,请领导放心。”
我骑自行车走出乡政府驻地后,一摸身上发现竟忘记带手电筒了,只得摸黑骑行。在回家的路上,看不见一点光亮。这时候,星星也躲到云层中去了。浓雾弥漫,漆黑的夜里伸手不见五指。张家村那片墓地在二斗路以西,是我最发怵的必经之地。我骑自行车慢慢走着。如果没有路两旁的白杨树作为参照物,今晚的路将无法分辨前行的方向。张家村西的墓地前面,有一条自西向东流水的土沟。水沟过二斗路的地方,建有一座桥洞,那里的路旁没有树。我白天经常路过这里,其位置大致有数。估计快要到这个地方了,我小心下车,推着车子慢慢行走。等过了桥洞之后,心里觉得再没有什么地方需要担心的了。我就抬腿骑上车子,加快了速度,结果一不小心走偏了,连人带车被跌入路西侧的泥沟中。沟里虽然没有水,但是我的衣服和鞋子被泥土弄脏了。我因为穿的衣服厚实,所以身上没有被伤到。此时,头脑异常清醒的我,急忙用双手将车子搬了上来,继续骑车赶路。等向西拐弯上了我庄的村前路,心里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因为在村前路上,我看到了村子里的灯光。
今年麦收时节,我回村看到村前路上或两旁的风景秀丽。于是,我想,人生就是一场行走,且行且珍惜,即不能忘了身边的美景,也不能忽视心中的风景。在路上,不惧风雨,日夜兼程。就像播撒在田野里小麦的种子一样,经过一个凛烈寒冬的洗礼,在阳光春雨的照耀滋润下,返青拔节、抽穗扬花,终将无愧地长出金灿灿的喜人的麦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