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赵廷河的头像

赵廷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26
分享

吾心深处是恩师

苏格拉底说:“教育的智慧在于唤醒。”我是高密四中83级1班学生。我在原高密四中的校园里,整整度过了3个春秋。在我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记,对我影响至深的老师很多,在此仅举几例,以表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第一堂语文课

上高一时,我被分配到83级3班,那时还没有分文理科,我的老乡明延金老师教我们语文。说实话,我喜欢语文也跟他教的第一堂课有很大关系。明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课是著名散文作家朱自清写的《散文二则》(《荷塘月色》《绿》)。

记得明老师刚一走进教室,见到比他小不了几岁的同学们,有些紧张地说:“同学们好!我是刚毕业的一名师专生。我先向语文教研组的李希贵老师请教了一些教学方法。说不上教,这堂课算是咱们一块学习吧,先给大家10分钟时间自己阅读一遍,我再讲。”于是,他在教室里来回挨个打量了一番,大家都在认真地阅读着。

然后,明老师走上讲台,镇定地领着同学们边读边解释这篇课文。他讲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第一句即作者夜游荷塘的原因。游是为了寻求宁静,在幽僻的路上,作者为能暂时超脱世俗而感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乐趣。面对无边的荷塘月色,作者尽情受用,细致描写,表现了他难得修来片刻的‘逍遥’,找到了宁静的、淡淡的喜悦。然而,现实的哀愁无法摆脱,内心的矛盾无法解决,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表现了作者难以排解的孤独、寂寞的情绪。”我听得入了迷,不仅为朱自清的才华横溢感到惊讶,同时又为他的孤寂情绪而感慨不已。明老师接着讲:“在参加了党所领导的民主斗争后,朱自清成了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当闻一多被害时,他愤然写道:‘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抗战胜利后,他在穷到不能及时治病之时,还毅然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坚决不领美国面粉。毛泽东同志说得好,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话音刚落,同学们一齐鼓掌,异口同声地说:“老师讲得好!”我心想,中国人就要有志气、有骨气!我也要学写散文,用手中的笔去书写当代中国人的豪迈气概!

有志者事竟成

1986年秋,我因家庭生活困难,交不上60元的复读费,所以没能到我的母校——高密四中去复读。这虽是我一生中最遗憾的事情,但对我当时的境况来说却是无能为力。后经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毛德平协调,免费赠给我一套北京市海淀区复习题集,让我在家边劳动边复习迎考。

我回家后,制定了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和作息时间表。在家精心通读并一题不落地做着这套复习题集,遇到不会的就集中一起到学校找老师或同学请教。当然,就我自身而言,收获还是蛮大的。可到期末考试时,因有些复习题始终没有做到,成绩在班级中排名比较落后。但毛老师对我在语文方面的进步十分认同,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这位同学有着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只要坚持,我想日后必定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之才。”这句话让我铭记于心。

高考预选时间到了。我跟其他同学一样报名参加预选,结果名落孙山,这让我感到特别懊恼。我想,回家如何向父母及家人交代呢?难道十年寒窗就这样虚度了吗?我待在家里,不吃不喝;走在大街上,就听到背后有人说三道四,真是感到无地自容。

高考成绩公布之后的一个秋日,考上大学的同学们都互相招呼着到毛老师家去玩。那天上午,我跟大哥一起正在坡里干活,忽然听到地头上有人喊我的名字。我急忙回转身向地头望去,是李储堂同学在喊我。这时,我累得全身都没劲了。我还没到地头,就听李储堂对我说:“毛老师单独让我来叫你,一起到他家去玩。”说实话,我都怕见老师和考上大学的同学们了。我一口回绝说:“我正忙着呢,你自己去好了。”锄地返回地头的大哥知悉后,说什么也要让我跟这位同学一起去看望老师。当我们一起来到毛老师家时,我只向毛老师和在场的同学问了一声好后,就一直低头不语。善解人意的毛老师一下子猜透了我的心思,便一脸和气地对同学们说:“考上学的同学我当然高兴,没有考上学的同学我奉劝你们一定不要气馁。我就羡慕赵廷河身上那种不服输的精神。”这时,同学们都目不转睛地打量我。毛老师面带笑容地鼓励我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志者事竟成。”毛老师的话成为我追求卓越的不竭动力。

午饭时间到了,同学们一起动手将炒好的一盘盘热腾腾的菜肴端到了饭桌上。好香啊,毛老师接着从卧室里拿出自己平时不舍得喝的一瓶好酒,给同学们斟满。然后举起酒杯说:“这是我们共同创造新生活的一个起点,我要亲眼看着你们通过努力,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拼出一番业绩来,干杯!”我将毛老师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看到杨福迅同学刚刚发出的怀念毛老师的文章,我怀着敬仰之情几度哽咽才读完。直到今天,我们八三级一班的同学仍是那么的团结,在社会上都是那么的优秀,究其原因是什么呢?我想,除了各自努力之外,同学们都会骄傲地说,我们遇到了一位好老师。

致敬恩师

1983年秋,我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踏入高密县第四中学的大门,被编入83级3班。迎接我们的是一位面庞白净、身材偏瘦、说话稳重的年轻男子,他就是我的班主任、化学老师王清奎。

说实话,初中阶段,由于我所在学校调整频繁,我先后在杨岭庄、阚家、坊岭、徐睦等学校就读,老师更换的也不少,因此,对一个学习动力不足的农村学生来说,我的后期学习处于一般状态。在高中升学考试综合排名中,我的成绩倒数。

有一次课后,王老师将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去,了解了我的家庭情况后,鼓励我说:“上高中就该懂事了。父母在家种地不容易,你要发奋努力,读书能改变命运。”由此,王老师的这番话,成为我追求上进的内驱动力。期中考试时,我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升,学习信心倍增。

1983年冬,我娘因甲状腺结节到县人民医院做手术治疗。住院期间,我二哥在医院陪床。我娘出院回家后,曾感慨地说遇到我的化学老师这件事。娘说:“我旁边住院的是一位年轻妇女。陪床的那位看上去长得清秀的青年人,见到你二哥后,问我,是不是你的哥?我忙说是的。接着他向我介绍说是正在教你化学的老师,真是巧了。他一边削苹果,一边说对你的印象不错。他把削好了的一个苹果友好地递给我说,你老实勤俭,好学上进,让我在农活上少拖累你,多支持你学习。他的话说到了我的心坎上了。这位老师真让人敬佩!”

2020年7月31日,《高密文学》公众号第10期刊登《苦苦菜》这篇散文,写得真情动人,其作者是王清奎。当时,我一看到这个名字,就想,这是我的班主任、化学老师写的吗?又一想,不一定,万一是重名呢?于是,我打电话向四中校友、《高密文学》编辑刘老师核实。他说没错,是四中王清奎老师写他的真实经历。王老师写他那年去摊位买苦菜时,遇到两位上初三的女孩卖苦菜。王老师一次性买下,并鼓励她们争取考上四中。时间一晃9年过去了,王老师再去买苦菜时,被一位带着2岁的女儿来卖苦菜的年轻媳妇认了出来。这位媳妇原来是9年前两位卖苦菜女孩中的其中一位。她自我介绍说,因为家庭负担过重而没有上高中,后来结婚成家。另一位女孩则在那次卖完苦菜回去的路上被一辆拖拉机挂到车底……于是,王老师的心被刺痛了。他随手掏出一张百元的人民币递给了眼前这位年轻媳妇,接着泪眼模糊了。故事真实朴素,但生动感人。我读后心潮起伏,一直难以忘怀。

转眼四十多年过去了,王清奎老师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依然那么高大、年轻、睿智。他是我学习做人的楷模,更是我敬佩的好老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