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赵文家的头像

赵文家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9/18
分享

那一缕火焰:记《人民文学》创作函授的引领与濡养

爱上文学写作,并立志成为一名作家,是我少年立下的志愿。当时是80年代初,我考上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学校(以后整合成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我自上中学时候起,便养成了喜欢阅读的习惯。第一次面对规模如此宏大的学校图书馆,非常震撼和激动,对一个喜欢阅读的人来说,感到是上天的特殊眷顾。上课之余,便一头插进图书阅览室阅读学习,第一次遇见了《人民文学》杂志。我当时想,这应该是中国最高规格的文学刊物,我是抱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打开的。对每一篇文章都认真阅读,记住其中自己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对一个崇仰诗歌的国度倍受古诗浸润的我,对现代新诗更是喜爱有加,一首一首学习,分析,琢磨,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构思,着笔,为什么自己就想不到,没有这样的灵感。对一些感觉特别新颖和创造性的诗歌,一些有穿透力的句子,就抄在笔记上,回去后背诵,有时夜里睡不着觉,就拿出来学习。不知不觉抄满几本子,后来在多次建房频繁的搬家中,多数丢失掉,实在可惜。

这时,便萌生写作的冲动。开始模仿,国内外的,并大胆地給全国有关刊物投稿,并给自己起了几个笔名,如“琢璞”或“兴隆塔”“田耕”等。寓意自己像一块顽石要费心地去雕琢,剔除杂质,生产精品。写作也是如此。要向老黄牛一样埋头耕耘。但心中也有“兴隆塔”一样的向往。杜甫曾登临兴隆塔并赋千古名诗。但经常的结果,是在收发室收到一封封的退稿信。当时投稿用的是笔名,别的同学不知道是我的。我一般趁晚饭后上晚自习之前,悄悄挑出塞进教室自己的桌洞里,再逐封拆看,有初恋一般的兴奋,期望得到采用的通知。但结果都还是泥牛入海,令我失望。印象最深的是,那时编辑老师都很敬业,用清秀的钢笔字给我寄来退稿信。他们大都惜墨如金,略略几行字。也有老师提出一些修改建议。当时我有点心灰意冷,有冬天寒气的沁骨之感。觉得自己确实不具备文学天赋,不是写作那块料,家中上推几代也没出过一指半寸文人,就决定放弃。

但一看到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心潮澎湃,心话,我为什么就写出不出来?那些作家也没长什么特殊的,我为什么偏偏不行呢?我就给自己打气,相信一定也会写出来变成铅字。我一次次给自己鼓劲,告诉自己,不要气馁,用一些励志的谚语激励自己。

一次翻阅1987年的一期《人民文学》,当看到一则举办全国创作函授班启示的时候,我兴奋地心脏砰砰跳动,心想,这次总算找到了学习写作并向名家学习的好机会。眼前似乎闪出无限的光芒,照亮一度漆黑的路。我没有犹豫,就按照招生简章上的要求,报了名,成了一名《人民文学》1988年第四届创作函授普通班的正式学员。编号是88008-063。当时的教务主任是刘心武。要求自己,从普通班开始学习,不能好高骛远,心存侥幸。

学习方式简单,采取通信和修改作业的形式。对于每一期寄来的学习资料,我都认真反复研读。那时要求每个学员每个月提交一次作业。由于我报的是诗歌类别,我每次把写出的诗稿选出最满意的几首,在方格纸上用正楷誊写清晰工整,点好标点符号,再到邮局装入信封,标上自己的学号,寄往函授中心。中心有指定的指导老师,专门负责批改作业,指点学习。我感到中心的老师非常负责任,对我寄去的每一首诗稿,不论长短,优劣,都给予详细点评,不厌其烦地指出不足和闪光点,并写出总评。等下次提交作业时,连同修改后的稿子一同寄往函授中心。以后,便是激动地等待。

由于学习了一段时间,在写作上也由自由朦胧迷惘向逐渐开阔明朗转化,对辅导老师特别感激。但却一直不知道辅导老师是谁,我就在提交的作业稿纸上,询问老师的名字,请求告知。很快,带着满满期望的修改的作业再寄来,老师在作业最后落款处用清秀的字体写上了自己的名字。是北京某大学的冯敏老师,我至今还保留着冯老师给我的一封封修改点评的回信,并有冯老师向《人民文学》函授版推荐我的诗歌的推荐信。

我还记得当时冯敏老师,在1988年4月25日,向《人民文学》函授版推荐我的诗歌时,并告诉我前期曾推荐了我的《童话》,他这样写道:“记得一个月前,我曾满怀激情地为你写了推荐稿笺,尽管当时我觉得你的诗算不上真正的成熟。我在推荐稿笺上援引了泰戈尔的一句话:‘孩子们雪白的小手指引我们前进!’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诗与年轻人有不解之缘,二是说你的诗以其清新、质朴和童贞打动了我。在人生的长旅中读一首这样的诗,人也变得年轻了。”等等。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指导。

后来我听冯老师说,我的习作发在《人民文学》函授版上,但我却一直没有收到样刊,不知是邮局的问题,还是函授中心写错了地址。但不论发表与否,《人民文学》函授中心对我的指导,鼓励,给我写作的巨大希望,都是极其珍贵的资源,是金钱买不到的,对一个初识文学蹒跚起步的我来说,无异于甘霖雨露对干枯禾苗的滋润和濡养,是我前进道路上的力量之源,让我对文学创作再度充满兴趣,再度燃起热情,这股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都没有冷却和懈怠。

后来,文学功底的助力,我考选到地方党委宣传部门工作,面对的资料和空间也更加开阔了。我还抽空到政府阅报室阅读,自然能见到《人民文学》杂志。以后我也常去区图书馆借书,并到阅览室浏览报刊,这里也能看到《人民文学》杂志。我也不断地订阅并给《人民文学》投稿,因为她是我心中的文学圣殿。

时至今日,由于工作岗位的转换,我在文学创作上断断续续,写作也受到很大影响。较长一段时间,专注于社会科学、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理论的研究、教学和传播推广,文学创作便被迫停笔20余年。直至2013年后又重新燃起兴趣,又重拾起来,仍以诗歌写作为主,兼以散文、随笔、辞赋、报告文学、评论、论文等。尽管没有取得理想的成就,但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启蒙与进展,获得的巨大濡养,第一个良师是《人民文学》,是在《人民文学》函授中心的引领下一直走下去的。没有《人民文学》那一缕火焰的照耀,不会有我文学的一针逼仄空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