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城为古承地,其文脉里流淌着千年的时光。当我站在峄州桥上,看承河汤汤南去,便觉这座古城是一卷被水脉浸润的史册,一页一页在水声里缓缓展开。
承水河,又叫西沙河,是峄城的母亲河。它发源于北郊的沧浪渊,汇聚梁子河、税郭河的清流,自北向南,穿城而过,最终投入台儿庄大运河的怀抱。古时的承水,曾是沟壑纵横,汪塘相连。水流贴着古城的西墙根,与护城河相连,形成一个“回”字格局。清清水流滋润着两岸的杨柳、柿槐、花草,在特定时节里,幻化出古峄县八景中“承水环烟”的灵动画卷。
“承水环烟”,一般出现在冬春的清晨或寒暖交替之时。试想,古老的石桥孺子桥,如元宝般横卧水上。桥下流水穿过十二孔桥洞,湍急之流撞出漩涡。水汽蒸腾而起,形成层层叠叠、团团缕缕、环环相扣的烟雾景观。与峄县古西门“迎恩门”雄伟的城楼、对岸的庙宇、民居,隔着这如梦似幻的烟波,遥相呼应。早晨,挑着陶罐的居民,到河边汲水;早饭后,又有浣女的欢声笑语在青石板上敲响。“承水环烟”的胜景,给古城每日清晨张开迷幻的一幕。
孺子桥,始建何年已不可考,明代弘治年间重建。许多典故堙没水中,镌刻石头上。一座石桥,不仅联通两岸,也承载着世道人心。可惜上世纪九十年代,因河道拓宽改道,这座承载峄城百姓情怀的石桥被掩埋了。人们已难觅“承水环烟”的旧影,只剩一份老峄城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
幸而,峄城人懂得“以水为轴,东西拓展”的道理。他们治理承水,绿化两岸,建起滨河公园,新桥梁长虹般不断呈现,峄州桥便是其中最宏伟的桥梁之一。它虽无孺子桥那般古老,却以一种现代的舒展的姿态,挺立两岸,连接着古城的历史与明天。站在桥上东望,蓊郁的仙坛山与之对视。
仙坛山总带着仙气,成为古县神秘的所在。传说有仙人在此设坛修道,故名“仙坛”;又因山体中腰留下三道玉带般的痕迹,故名“玉带山”。民谣曰:“坛山三道箍,不出娘娘出都督”。娘娘出了菜娘娘,都督出了贾都督。“菜娘娘”指的是明成祖朱棣的朝鲜族权妃,北征途中死后葬在峄县娘娘坟;“贾都督”则是明朝一代名臣,被赞为“泰山乔岳”的贾三近。仙坛山西,至今还存有他当年读书的“石屋山泉”,并留下亲笔字迹:雨余雪浪喷千尺,旱后春流济万家。一座山,一条河,将一个地方的人杰地灵都抒发进去。欣赏坛山的奇景“仙坛晓翠”,须在雨雪初霁,或是旭日东升之时。那时,岚光映日,满山浮翠欲滴,金碧层层,照得城郭如画。如今仙坛山下,建起了广场,成为市民娱乐休闲场所。清晨,看朝晖点染山林;夜晚,观华灯绽放映亮夜空,一种诗意的生活萦绕着古城。
承水河西不远处,便是另一处人间胜境——冠世榴园了。走进这二十万亩的石榴园,方知“中国石榴之都”“世界吉尼斯之最”绝对名不虚传。“五月榴花照眼明,八月石榴万盏灯”,是园林的生动写照。尤其金秋,去青檀寺观“青檀秋色”,更是一绝。青檀寺始建于唐,原名云峰寺,后因山谷中长满青檀而易名。秋日里,山谷中枫叶如火,银杏金黄。古时鹿饮清溪,黄叶拍天,丹炉烟灶,一派人间仙郭。而青檀树却生于峭壁,长于石岩,顶天立地,绿意盎然。这迷幻的色彩,凛然的风姿,与夏日的“千壑吐翠,万株流丹”迥然其趣。被家乡人膜拜的大文豪贾三近,曾在此成立“青檀诗社”,千古名作刻于石头上。想来,这灵秀的承河水、坚韧的青檀与富贵团圆的石榴,共同滋养了峄城人既睿智务实又风雅笃砺的性情。
古城山多而神奇。相较于仙坛山,古城南还有一座天柱山,犹如一座挺立的脊梁,横亘于承水河南部。天柱山,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相传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于是才有了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壮举,于是在峄城留下女娲冢、“补天台”的传说。专家考证,峄县乃是女娲的出生地、墓葬地与庙祠地,是女娲文化的发祥地。一个地方,能将创世的神话与真实的山水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文化底蕴之深厚,令人惊叹。
太阳西下,暮色渐浓,承水河上灯光次第亮起,与天上的星辰相映照。数千年的风云变幻,都浓缩在这承水河畔。它经历过“城址三迁”,也见证过“兰陵”与“峄”的名号更迭,但它的根脉,始终系于这方山水之间。
承水依旧在流,带着古老的声音,也带着新时代的影像。古峄县的景观或许有些已改变了模样,但新时代的峄城人正用勤劳智慧的双手,把家乡装点得更加美丽丰饶。历史的层叠,在这里清晰可辨,却又被承水温柔地糅合在一起。承水上的古县城,仿佛一位从《山海经》里走出的老者,历经补天的壮阔,见过汉的明月,听过唐的钟声,触摸过宋词明杂剧的辉煌。如今,正以承水扬起的波澜鼓劲润神,书写瑰玮宏大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