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鲁迅先生的认识,最初源于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目,诸如《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一件小事》等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文本。字里行间透射出的犀利洞察与深沉悲悯,令我记忆深刻。然而真正促使这份认知生根发芽、抽枝展叶的转折点,当属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旧址沉浸于学习氛围的经历。
今年六月,有幸于在革命圣地延安参与“陕西文学周”活动。期间,陕西省作家协会组织我们参观了鲁迅文学院旧址。那是一个阳光和煦,清风轻拂的上午,我们漫步于鲁艺古朴的窑洞院落,指尖轻触泛黄书页与斑驳展柜玻璃,先生的手稿似乎蕴含温热,让课本中那些曾显遥远的文字,瞬间鲜活且凝重起来。眼前瞬间浮现出他伏案疾书时紧锁的双眉,仿佛听见他所塑造的祥林嫂在风雪中的呜咽,更感受到其杂文如匕首投枪般蕴含的激愤之情。此时,我顿感鲁迅先生已超越教科书中的文学符号,其冷峻文字下对民族劣根性的深刻剖析、对底层民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切关怀,以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铮铮风骨,如同窑洞前流淌的延河水,无声而有力地浸润着我的灵魂。在广大国人,尤其文学爱好者心目中,鲁迅先生既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与革命家。他的作品不仅取得了卓越的文学成就,更在精神层面深刻启迪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作为中国文化的旗帜,鲁迅先生无疑是伟大的。其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如椽巨笔所展现的思想深度与批判锋芒,更在于这份锋芒之下包裹着近乎燃烧的赤子之心。在鲁艺简朴的窑洞前,我愈发清晰地感受到,先生那犀利的文字并非冰冷的解剖刀,而是滚烫的烙铁,烙印在民族肌体上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绝望与最热切的期望。这份看似矛盾却高度统一的风骨,在鲁艺的时空里,在那些泛黄的手稿和沉默的展柜前,凝聚成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坐标。它无声地昭示着,真正的文学情怀,从来不是象牙塔中的孤芳自赏,而是将个人的脉搏与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呼吸紧密相连,是在最深的黑夜中,也要执拗地点亮思想的火种,以笔为矛,为生民立命,为民族铸魂。
参观过程中,我数次驻足于鲁迅艺术像前,静心体悟先生那炽热而凝重的精神脉搏。这脉动恰似穿透历史的帷幕,愈发有力地于耳畔回响,时刻警醒知识分子应有的担当,以及文学那刺破黑暗、以烛光昭示未来的永恒力量。
纵观近代文学史,鲁迅为后世留存了丰厚的精神遗产;此非尘封的孤品,实为穿透时空的作品,既是中国社会现实的清醒剂,又是刺破黑暗的锋利匕首,更是引领民族精神前行的坐标。在先生笔下,每一个“不幸者”的苦难都成为民族肌体的创口,每一次“不争”的麻木都是唤醒抗争的号角。他那“横眉冷对”的凛然风骨,正是知识分子脊梁最坚硬的钙质;“俯首为牛”的赤诚,则是对人民最深沉的爱与责任。这份精神坐标,在鲁艺简朴的窑洞院落里,在那些泛黄手稿的墨痕与斑驳展柜的静默中,显得尤为清晰而磅礴。它无声地宣告:真正的文学,其生命在于根植大地,其力量在于肩扛道义,其光芒在于刺破长夜。当我们在先生的文字中触摸到他搏动在民族命运里的炽热心跳时,便更能领悟,守护并传递这份不灭的精神火种,让它在每一代人的心田生根发芽,照亮前行的荆棘之路,正是对这方窑洞天地里那份沉甸甸文学情怀最好的回应与致敬。
时下,以鲁迅之名设立的文学奖项,以研究鲁迅精神为旨的学术活动,乃至诸多冠以鲁迅名号的文化现象,虽在表象上彰显了先生声誉,却常流于肤浅,未能触及精神内核的深邃与炽热。在鲁艺素朴的窑洞中,凝望其泛黄的著作,思绪如延河奔涌:真正的传承绝非喧嚣的名号或虚浮的仪典,而当如先生那般,以笔为矛直指人心,于字里行间灌注对民族的忧思与对民众的赤诚。当浮躁风气与功利倾向试图消解此种精神时,我愈发确信:唯有坚守根植于厚土、心系民生的文学担当,使先生的心跳在笔端跃动,方能回应其深沉的文学情怀。这心跳穿越时空,仍似星火灼灼,既照亮我们前行的荆棘之途,亦彰显文学力量的本源——不在虚名浮利,而在于在于扎根大地、心系苍生的赤子担当,在于以笔为炬、刺破黑暗的勇毅精神,在于将个体生命融入民族血脉的永恒搏动。这份源自灵魂深处的力量,恰如窑洞前不息的延河水,滋养着每一颗向往光明的文心,激励我们在浮华之中始终以先生的脊梁为尺,丈量文学的温度与重量,让那簇不灭的星火,继续在时代的长夜里炽烈燃烧,为民生呐喊,为民族铸魂。这心声,这脉动,在鲁艺简朴的窑洞院落里,在那些泛黄书页的墨香与斑驳展柜的沉静中,仿佛获得了新的共鸣。
参观时间虽短暂,所获感悟却极为深刻。是日午时,当我步出那方承载岁月积淀与思想深度的院落,回望那排伫立的静默窑洞之际,先生所言的“文学心跳”之回响,已悄然融入我的血脉——它提醒着我,真正的传承,不在于名号的喧嚣或形式的繁复,而在于是否能在时代洪流中,依然保有那份直面真实的勇气、解剖痼疾的锋利,以及根植于泥土、心向黎明的深沉悲悯。唯有如此,那簇源自先生笔端的星火,才能在每一个需要光明的角落,继续熊熊燃烧,穿透迷雾,照亮人心深处最纯粹的黎明。让那不屈的心跳,在民族的精神长河里,永远澎湃不息。
鲁迅先生为中国文学矗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这丰碑既是仰望的坐标,也是叩问的警钟,提醒着后来者文学何为、文人何为。先生笔下那些“不幸者”的苦难与挣扎,并未随着岁月流逝而褪色,反而在每一次社会转型的阵痛、每一次人性幽暗的暴露时,被赋予新的现实回响,证明了他穿透表象、洞察本质的惊人预见力。它既是“直面惨淡人生”的冷峻清醒,不避讳淋漓的鲜血与浓重的黑暗;更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滚烫赤诚,将对民族与人民的忧患意识熔铸于每一个精警的字句之中。这份情怀,超越了个人情绪的宣泄,升华为一种深植于大地、紧系着苍生、肩负着道义的知识分子担当,其内核是对“人”的深刻关怀与对“立人”的执着追求,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光处造天光的永恒搏动。它无声地昭示着,文学的力量,不在于辞藻的华丽或声名的显赫,而在于能否如先生那般,将个体的生命体验与民族的命运沉浮紧紧相连。这份源自灵魂深处的叩击与感召,是先生留给后世最珍贵的遗产,也是当代作家应当铭刻于心的精神指引。
随着时光流转,鲁迅先生的文学情怀恰似窖藏醇醪,愈显历久弥香。此情怀绝非书斋中的精致玩赏,亦非名利场内的华丽点缀,而是熔铸了滚烫的生命体验与深沉的民族忧思;是“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的冷峻清醒;是即便“肩住了黑暗的闸门”,也要放后来者“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的决绝担当。唯愿这源自灵魂深处的精神星火,在当下乱象丛生与时代变局中依然炽烈燃烧,以其不息之搏动启迪心灵,照亮前行之路,方是对先生厚重深沉的文学情怀最真挚的回应与最崇高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