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牧童[陈镇朝]的头像

牧童[陈镇朝]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22
分享

风陵渡

忽然想起了风陵渡……

十三年前, 二零一三年七月,我到山西运城市的垣曲县参加一个文学笔会, 笔会期间游览了运城市的永济蒲州古城东的普救寺、永济蒲州镇的鹳雀楼,下午参观了运城市区西南约二十公里的解州镇的解州关帝庙、又参观了运城市盐湖区北二十三公里处的鸣条岗西麓的舜帝陵,夜宿运城。

笔会结束, 我在运城和人结伴去西安访友。客车途中经过风陵渡。

此时, 惊醒了我脑海中的一丝记忆: 《神雕侠侣》中的《风陵夜话》,郭襄在此初闻神雕侠的事迹, 正所谓:“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

客车经过风陵渡黄河大桥, 我眼中的风陵渡一闪就过去了, 而我脑中的《风陵夜话》和“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的金庸江湖传奇也一闪就过去了, 因为我当时要到西安访友的一系列具体事务又马上充塞着我的脑际——我们要去西安访问的文友是女的, 也是第一次冒昧地去访问她们, 所以需要考虑的事情以及细节应该许多许多的……总之, 我无暇再去回忆金庸江湖传奇的“风陵渡口”,汽车继续向着渭南奔驰而去……

谁知十三年后的今天, 我忽然想起了风陵渡?

我的游记文章里写了许多祖国的山河、城池、名胜古跡、自然景观等等, 却还没写到古渡口, 特别是像风陵渡这样名闻遐迩的有名的古渡口……

黄河流过河口镇后,为南北走向的吕梁山所阻,折向南流,奔腾于陕西、山西两省边界的峡谷之间。河水从壶口瀑布泻下后,出龙门继续向南流,到潼关附近,因受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其中一条支脉华山所阻,折向东流。

风陵渡正处于黄河东转的拐角,是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塞,跨华北、西北、华中三大地区之界。自古以来就是黄河上最大的渡口。其名字是因附近的风后陵而取的。

传说在远古时期,战神蚩尤与黄帝的战争便在风陵渡这片土地上进行。

这场战争不仅是力量的较量,更是智慧的较量,成为了风陵渡历史上的重要篇章。

蚩尤调动九黎部落居住在中条山,而黄帝为了平息这场战争,依靠六相之一的风后,制造了战场神器指南车。在涿鹿大战时,大胜蚩尤,一统华夏。在贤臣风后过世以后,黄帝为表彰他的功绩,在渡口附近为他建造陵墓。风陵就是风后的陵墓。

这场战争最终以黄帝的胜利告终,风后为了保护这片故土而安息于此,这也成为了风陵的由来之一。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去,但其影响深远,不仅塑造了风陵渡的历史,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英雄故事。这些传说为风陵渡增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风陵渡北接山西运城芮城县,南望河南灵宝,西临陕西潼关,历史上是连接中原与西北的交通咽喉。

风后陵,在赵村东南,高二米余,周围三十米,故称风陵关。因唐代圣历元年(公元六百八十九年)在此置关,又称风陵津,是黄河南泄转而东流之地。津即渡口,所以后称风陵渡。

此渡口因此得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有载。

风陵渡自古以来就是河东、河南、关中咽喉要道,向为兵家必争之地。魏国与秦国的古战场就在这里,东汉时的曹操讨伐韩遂、马超,西魏的宇文泰破高欢等著名战争,均发生在风陵渡。

风陵渡不仅是地理的坐标,更是历史的见证者。从古代战争到现代建设,风陵渡经历了无数的变迁。解放军太岳军区在1949年建立的“河防司令部第一军渡”,为解放西北地区作出了显著贡献,这一历史事件成为了风陵渡历史的重要篇章,标志着新中国历史的起点。

风陵渡的兴衰折射了中国古代交通、军事与文化的变迁,其名既承载神话记忆,也见证真实历史的烽烟与商旅。

风陵渡,现山西省芮城县的风陵渡镇内,镇也因此渡而得名。

明清时在此设巡检司和船政司,管理防守和运输事宜。这处“鸡鸣一声听三省”的渡口,历史上一直以摆船渡河,来连接陕豫二省。

风陵渡的文化传承不仅体现在历史事件上,更体现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这里的每一阵风、每一滴水,都仿佛在讲述着那些历史深处的秘密。风陵渡的文化传承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它连接着古代的战火与人民的希望,成为了文化传承的典范。

风陵渡在秦汉时就很受重视。秦汉皆定都长安,风陵渡是入晋的重要门户,自当重视。西汉时,刘邦设立了船司空衙门,管理渡口,使其成为很重要的官渡之一。唐王朝对风陵渡仍十分重视,圣历元年,武则天在风陵渡南置关,称风陵关,又称风陵津。唐为盛世,渡口的漕运自然异常繁忙,其重要性与日俱增。这一点,可以从元代赵子贞的《风陵渡》一诗中看出:

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

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

落日黄尘起,晴沙白鸟眠。

挽输今正急,忙煞渡头船。

——元代赵子贞《风陵渡》

今日的风陵渡镇仍保留古渡遗址,建有纪念公园,游客可眺望黄河壮景,感受“山河表里”的险峻地势。

风陵渡口是中国历史上极具文化象征意义的地理节点,其意义可从历史、文学、宗教、民俗及军事等多维度展开分析。

而今,一座铁路大桥将南同蒲路和陇海路连接在一起,把黄河天堑变为通途。一千五百米长的黄河大桥飞跨南北两岸,连接三省人民。凤凰咀上的引黄电灌站,吞波吐浪,灌溉着万顷良田。 登临河岸边的凤凰嘴上,远眺潼关,太华、崤函历历在目,脚下黄河波浪滔滔,气势雄伟。

风陵渡不但联结着山西与陕西, 当然也联结着全国的许多有共同爱好的文朋诗友。与我结伴同行的就是北京的文友, 我们要去寻访的就是陕西的文友。

风陵渡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渡口,文化积淀深厚。《诗经》中许多动人旋律便是在这里传唱开来,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佳句,可能源出于此地。风陵渡的每一阵风,都似乎在低声吟唱着千古流传的情爱故事,成为了诗歌与文学的重要灵感来源。

走进风陵渡,不仅能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还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在这里,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到历史的厚重与故事的温度,感受到历史的潮流在此交汇。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文化追随者,都能在风陵渡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动和启发。

风陵渡的文化底蕴深厚,可以感受到文化的传承与历史的延续。通过参观历史遗迹和参与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了解风陵渡的历史故事,还能深入体验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这种文化感悟不仅丰富了的旅行体验,也让他们对中华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烟水苍茫里,风陵点浪浮。

补天成五色,涌地出孤洲。

浪触笙还奏,波洄瑟未收。

中皇何处是,宛向一方求。

——录自清代唐博的《阌乡十二景》中的《风陵波浪》

二零二五年八月十七日至十九日、二十一日追记于隐庐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